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2015-02-25蒋程诺
索 晴,蒋程诺
(1.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2.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100730;3.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索 晴1,2,蒋程诺3
(1.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2.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100730;
3.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企业持续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中国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不仅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虽已有较大提升,企业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已初步形成, 但还存在诸多制约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研究认为,政府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针对企业的特点和在经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从政策、法律、体制等方面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企业需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增强企业之间的互动来建设创新体系;企业区域创新集群发展可以通过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建立创新网络、发展创新文化和扶植知识服务业;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可以通过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强化企业持续创新观念、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健全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四种途径。
中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区域创新集群
在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等方面,近年来,中国企业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如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偏低,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仅有25%开展科技活动,60%以上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 99%以上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仅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创新投入力度不足,政府对企业创新的经费支持比发达国家少很多,且财税优惠政策落实度不高;企业对创新部门的建设和发展不够重视,仍有30%的大企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导致企业“内生技术能力”不强;创新投入分布不均,创新型人才愿意进入大企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挑战;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不高,不看重长远利益,没有通过深入融合创新能力与经济效益来制定企业的创新战略;创新环境不够优良, 缺乏重视研发的环境和机制,没有充分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 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总的来说,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虽已有较大提升,企业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已初步形成, 但还存在诸多制约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需要进一步改善环境, 激励企业创新。
一、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建设
企业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还关系到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政府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针对企业的特点和在经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从政策、法律、体制等方面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1.完善企业持续创新的政策环境。从宏观环境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越来越重视市场的作用,在市场中逐渐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一些相关政策体系却还没有实现相应的转变。具体政策的革新滞后于体制变革,导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提升持续创新能力的作用不显著。中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现状,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发挥现有优势,通过财政、税收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构建一个不仅能实现资源充分配置,又能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不仅能发挥创新主体生命力,又能完成创新资源共享的持续创新政策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激励型政策、引导型政策、协调型政策和保护型政策等措施对企业的持续创新活动进行引导与扶持。激励型政策是通过财政与税收政策等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引导型政策是通过产业与科技等政策促进产业结构改革,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发展实现良好导向;协调型政策是通过区域协调政策减少地区之间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助力于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友好交流;保护型政策是通过交易与成果专利保护等政策维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依法保障其正当权益。
2.完善企业持续创新的法制环境。法制环境是影响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宏观环境因素,也是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完善的法律制度还可以为中国企业持续的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现阶段,中国与企业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偏少、覆盖面偏窄,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中国急需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使企业的创新活动有法可依和依法管理。借鉴发达国家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并考虑到中国的发展状况,应当及时修改现行法规中不适合创新活动开展的规定,使法律与经济发展的国情相匹配;应加强规范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环节,明确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中的法律地位,通过改革与完备现有的相关制度为企业建立一个有利于开展持续创新活动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计划经济体制下,技术研发与产品流通受到高度控制,企业市场化程度非常低,此外,由于企业创新体系的分离,导致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体现,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关系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促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不同类型的企业技术相互交融的趋势要求打破各体系的体制界限,将其全面、深度地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推进企业资源深度融合的前提是制定与实施相关发展的战略规划,其核心是提高资源有效配置,改革、完善促进资源融合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方面,通过强化政策法规保障企业间资源融合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国情选择适应社会发展且别具一格的发展模式。从长期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发展模式的选择,一步步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国民经济建设中去,深化企业资源的融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水平。
2.加强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是创新体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完善的创新体系,促进体系中的企业在持续创新过程中紧密联系与互动,可以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水平[1]。为此,应重点加强持续创新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互动,促进同类企业之间以及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信息转化和沟通。一是搭建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建立分级的生产、需求信息发布制度,条件允许时对供需信息分级并定期发布,帮助创新体系中的企业及时、充分地了解情况。同时,要定期组织创新体系内不同企业的技术人员相互交流,进一步促进信息流通。这样不仅能促进整个创新体系紧密融合、提高创新效率,而且能够让各个创新主体掌握行业内产品与技术的供需关系,了解新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推进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为其持续创新活动提供动力与支持[2]。二是强化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或批准项目鼓励企业采取共建研发机构、共同进行项目开发和互派人员交流等方式促进企业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组织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参与对创新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宏观战略研发活动中,在做好保密性指导后双方可以合作构建通用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平台与创新平台,这样可以将科研系统的作用发挥至最大,秉承优势互补的原则,从根本上重视创新,为创新活动提供基础的条件与动力。三是加快创新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先进的科技信息与可利用状况都要借助于相关的中介力量。因此,为了促进和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使中介机构为企业持续创新活动提供全面立体的服务。
三、促进企业区域创新集群发展
一般而言,多个企业合作创新会产生协同效应,其创新效果高于单个企业进行创新的成果。中国地域广、企业数量多且带有浓重的地域特色,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区域特色和自身经济技术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地区建立企业创新系统,采取不同的措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1.加强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可以提高区域内部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协同作用发挥的效力,同时还能有力促进区域共性技术开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区域创新平台分为不同种类,包括人力资源平台、财力资源平台、物力资源平台、信息资源平台和技术资源平台等,不同类型的平台对于企业的持续创新活动影响形式与效果不同。人力资源平台是区域内的人才培训基地、专家学者库和人才交流中心,人力资源平台的建设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开发企业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为企业提供创新人才队伍;财力资源平台的形式主要包括专项发展基金、风险投融资平台和一般性投融资平台,其不仅能够给区域内企业的持续创新活动以资金支持或无偿资助,而且能够分担其创新风险,提升企业进行持续创新活动的动力;物力资源平台主要包括区域内大型仪器设备平台、检测中心和中试基地,其能够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活动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配套服务,为企业的创新活动解决硬件上的难题;信息资源平台主要包括区域信息处理平台、情报所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其不仅能够促进技术研发相关信息的交换,还能辅助企业进行创新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技术资源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其在区域创新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参与创新研发过程,完成创新任务,还能对创新成果进行技术论证或者工艺审查。区域创新基础平台相辅相成,不仅能够给企业的持续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还能给企业的持续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金、技术、智力等宝贵资源,从而为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中,地方政府应发挥“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直接过多地介入平台运行与管理当中。地方政府应加大建设力度,根据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创新平台,结合其辖区内企业创新能力水平现状,制定相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政策支持;大型企业应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并推动中小企业加入其中,最终形成覆盖范围广、运行效果好的区域创新平台,这不仅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对区域内规模较小的企业形成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极大地促进平台内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水平的增长;区域内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应当积极参与区域创新基础平台中去,通过集结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优质人才资源与企业形成互通有无、利益共享的紧密联系。
2.营造有利于创新集群成长的环境。创新集群是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的一种或多种形式组建战略联盟或建立合作,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特征的技术经济网络[3]。为创新集群成长提供有利环境,推动企业创新集群的形成与成长,将企业的持续创新过程融入创新集群中,可以推动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营造创新集群的成长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指创新主体之间长期以来建立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以及创新资源流动方式的总和。一个良好的创新网络能做到简化协调过程,减少企业持续创新活动中的谈判费用,最终降低创新的总交易成本,缩短创新的周期,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活动节省大量资源。鼓励并引导各创新主体加入创新网络当中,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可以促进创新集群快速成长。二是发展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本,不仅可以增强企业持续创新的意识,而且能够给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一个成功的创新型企业必定有独特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一种既重视竞争又包含合作的文化。培育创新文化能够促使企业在相互竞争中发现自己创新能力的不足,又能推动企业在抱团合作中学习其他企业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扶植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知识服务业是指对知识信息流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与存储,为企业的人才管理、技术创新等知识活动提供信息资源和知识管理的服务行业。扶植知识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填补创新集群中的知识缺陷,丰富其知识资源。为创新集群提供知识服务的主要有员工培训、技术研发、专业设计和咨询服务等行业。
四、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1.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企业持续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没有足量合格的人才队伍,企业的持续创新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型人才是企业持续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科技投入要素,应当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引进和凝聚,以人才带动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既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吸引创新型人才,努力打造开放、合作的创新氛围,为创新人才一展身手提供良好平台;二是依托创新体系技术研发平台、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并凝聚一批高水平人才;三是加强衔接企业创新活动与国家大型科技项目,以设施建设为条件,以科技项目为支撑,尽快培养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创新顶尖人才,造就持续创新的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
2.强化企业持续创新观念。企业持续创新观念是企业领导者的持续创新精神与持续创新意识的综合体现。企业要想提升其持续创新能力水平,应当转变传统思想,重视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强化企业的持续创新观念,将提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到企业战略目标的高度。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领导层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结合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的长期性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拥有足够强的持续创新观念的企业,其发展战略最终也会落脚在持续创新能力培养上。因此,在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强化企业的持续创新观念,确定持续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调查研究,以重点市场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拓市场,加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水平。
3.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创新是企业内部要素的全新组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归根结底是企业对不同生产要素组合的管理能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促进优化组合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从而推动其持续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多年来,中国企业不仅重视自身综合水平的提高,其创新能力也在逐渐增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经济体制有很长一段时间属于计划经济,导致现在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生产要素组合不够合理的问题,大部分企业的目光只停留在单一的技术创新上,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创新,如知识、管理、市场和制度创新等,最终导致企业创新效率低、效果差。因此,要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不能仅仅注重片面的技术创新,更应该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宏观调控企业内部创新生产的要素以实现最优化决策,为企业持续创新注入活力,调动企业内部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4.健全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企业持续创新过程其实也是知识管理的过程。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有效的知识管理能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知识是企业创新的来源与载体,也是企业创新结果的隐性表示。企业创新其实就是在旧的知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新的知识。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培育和提升过程中,知识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基础性要素。通过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对知识进行有利于传播、学习和共享方面的标准化、结构化,使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加强知识的开放性程度和保护性程度,建立知识学习、传播、交流和共享的渠道,对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有内外交流和共享的机制,使知识在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相关人员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由于知识结构、经历、背景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差异,必须通过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对具体而精确的知识、抽象的且专业性很强知识进行整合。因此,建立健全知识管理体系,完善协调内外部沟通交流的契合机制,加强知识的整合能力是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1] 陈小洪.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机制和政策[J].中国软科学,2007,(5):22-33.
[2] 周庆行,赵文秀.我国民营企业创新的内部动力机制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96-100.
[3] 钟书华.创新集群与创新型国家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2007,(6):1-4.
[责任编辑:房宏琳,曾 博]
2015-04-11;
2015-11-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知识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机理、模型及政策研究”(70903015);国家软科学项目“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及政策研究”(2010GXS5B173)
索晴(1981—),女,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从事技术创新管理研究。
C93
A
1002-462X(2015)12-01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