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风尚*

2015-02-25张静芳,王蓓蕾

学海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会风尚风尚价值观



论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风尚*

张静芳王蓓蕾

内容提要社会风尚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场域”。以核心价值观为视域,在科学辨识、理性审视当代中国社会风尚的内涵元素、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构建“共享风尚”作为未来中国社会风尚的一种理想境界,构成本文探讨的思想基础、认知视野和价值指向。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社会风尚共享风尚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江苏实践”(项目号:2013SJD720011)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风尚作为一种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社会公共产品,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风俗和风气,是人类社会自治的普遍形式之一。作为一种社会自治形式的社会风尚,既是衡量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显示性标志,更是有效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和社会动力。当前,学界关于社会风尚的研究大都止步于对历朝历代社会风尚的历史回溯或史学界定,尚未重视和挖掘社会风尚在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社会风尚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体系,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本文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域,在科学辨识、理性审视当代中国社会风尚的内涵元素、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共享风尚”,作为未来中国社会风尚建构的一种理想境界。

社会风尚: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表征

梳理和审视学界关于“社会风尚”概念内涵及其文化属相的研究成果,大致形成了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等三种解读分类:当社会风尚被定义为一种社会意识时,社会风尚在本质上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属于低层次的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①当社会风尚被解读为一种社会行为时,社会风尚在本质上被认为是“人们的一种群体性的行为选择”,是社会意识的直接外化或是反映社会意识的客观活动。②当社会风尚被理解为一种社会心理时,社会风尚从本质上被认为是“随着时势变化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心理现象,它为人们树立如何为人做事的行为规范,崇尚某种事物而使心理上获得满足,进而向别人推崇得到认同,对人的行为产生一种制约的力量”。③

从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三个不同视角界定的社会风尚,由于它们各自都只强调了社会风尚的某个方面而未能赋予“社会风尚”范畴的完整内涵要素及其规范意义。实际上,社会风尚是一种蕴涵或表征为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内在复杂关系,为某一时期某一特定群体所共同遵循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心理惯性。而社会意识、由社会意识外化而成的社会行为,以及反映一切感悟、观点、情感、意志、习惯和道德的社会心理,实质上都是一定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外化形式。因此,社会风尚从本质上讲就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表征形态,社会风尚的形成就是一定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传承和道德思维上的价值取向的过程,就是“将处于主导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熔铸到社会成员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中去”,④从而自下而上地形成相对固化、稳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笔者认为把社会风尚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表征形态”是合理的,也是深刻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社会风尚代表着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个社会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是社会成员长期普遍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最高价值准则,也是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趋势和统治阶级根本利益,为社会成员提供精神动力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社会风尚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是映射一个社会、民族、群体的思想观念、文明发展、文化特色和民族性格等的道德窗口,是社会发展中社会群体普遍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化而不断发展并最终积淀保存下来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取向。一般而言,一个社会的社会风尚一定是该社会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核的实现方式和表征形态。

其次,社会风尚积淀于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看,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适应社会的正确行为方式的沉淀,当这种沉淀慢慢演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理念或观念体系,就变成了社会风尚。也就是说,社会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风尚发挥着“积淀作用”。宏观层面上,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确立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存在发展的价值目标,引导社会风尚变迁变化的总体进程,培育精神文化、打造社会心态、确立共享价值;微观层面上,社会核心价值取向支配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向度,增强理想信念,历练德性品质,锻造行为方式,确立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社会风尚的最终形成是价值系统内最基本的、恒定的社会核心价值取向历史积淀的结果,并依托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增值效应而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作用。

再次,社会风尚催生着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转型取向。社会转型的核心是社会价值转型,而一定社会的价值转型势必呈现为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转型,社会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时代变化、社会转型中不断重建和更新。因此,某种社会风尚一旦形成就必定催生着一定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转型取向。在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沉淀表征形态的社会风尚,又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知行场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深藏于社会风尚;社会风尚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正是社会风尚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互为表征、互为牵引,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前行进程。

社会风尚的价值多元困境

当代中国社会风尚的变革,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建设为导引的社会价值转型,是传统中国的单一价值体系不断向社会多元价值关系复杂共存的转型过程。在中国现代性的生成、演进过程中,由于传统价值仍在发挥作用,新型价值体系尚未成熟,中国现代社会多元价值的复杂现实让价值转型陷入非理性的无序状态,进而影响着新时期社会风尚的建构,社会风尚不彰的问题随之而来。传统的社会风尚在扭曲中变形,而良好的社会风尚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现代社会的社会风尚不得不面临着价值多元的悖论:一方面,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条件,多元价值自身的“不可公度性”造成了价值的无序竞争,价值无序的困境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危机所在;另一方面,作为应对价值无序的唯一方法,价值排序又动摇了市场经济的法治根基,从而动摇现代社会的根基。⑤因此,社会风尚的价值多元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面临的主要困境,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造成的巨大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多元价值引发“价值困境”。多元价值虽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的多元选择,但因其无序竞争性导致统一的价值评判依据缺失,将社会成员置于价值选择的迷茫之中。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正是价值选择困境的世俗写照。社会多元价值影响着人的价值取向,在“该不该扶”的问题上出现分歧,在“如何去扶”的操作上出现争论,在“扶不扶得起”的事实上提出价值反思。一方面,身边路人该扶不扶、见死不救的行为使人扼腕社会道德败坏、社会风尚滑坡;另一方面,被扶老人反咬一口、以德报怨的行为让人叹息弱者可悲、良知可惜、信任难觅。不难看出,社会成员中日益凸显的“价值选择困境”,外化为悲愤和戏谑的两种常见的社会心态,核心价值在不良社会心态中逐渐迷失。

多元价值引发“价值紊乱”。现代社会风尚价值多元的核心特征是多元价值之间的不可公度性,伯林指出:“人类的目标是多样的,它们并不都是可以公度的,而且它们相互间往往处于永久的敌对状态。”⑥多元价值之间的不可公度性导致各种价值失去了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公度的尺度常态性缺失,竞争的状态永久性存在,价值紊乱由此出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仍不成熟的条件下,社会信奉“有钱就是成功”,从不问财富来源是否正当;投机行为被视为“聪明”,不再保护踏实勤奋的“老实人”;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在公民权利与义务上的不对等现象随处可见,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等。各种价值冲突的持续积累已然危及到了社会秩序的共识基础,以及由此形成的雷同和无序为典型代表的两种社会文化危机,使得核心价值的发展在社会文化危机的影响下举步维艰。

多元价值引发“价值虚无”。多元价值无序竞争性和不可公度性所引发的社会价值“恶性循环”现象,迫使现代国家在价值冲突问题上秉承“价值中立”的态度。但是,当“价值中立”剥去公正无偏的外衣时,国家应当担负的价值引领使命已被回避抛弃。“这一回避态度,一方面将道德自律交由个人(康德主义的基本立场),放纵了个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从而导致人与人间的冲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则无视现代‘价值选择两难’的迷茫,鼓励了价值相对化,从而导致现代价值危机日甚。”⑦这一回避态度,最终将现代社会推入“社会共识虚无”的深渊。“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价值虚无导致的不良思潮,日本首相安倍否定历史的非历史态度和国内出现的“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名义‘虚无’马克思主义,进而以更加彻底的形式否定党和新中国的历史”的“改头换面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等均是政治价值虚无的表现。⑧可见,“从表面上看,当前价值观建设的最大困境是价值多元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但事实上其根源在于价值虚无主义。”价值虚无迫使价值之间寻找各种妥协折中交易,短期和功利的价值降格成为核心价值建构的主要障碍。

共享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随着社会转型中社会核心价值观取向的转型,中国社会风尚在宏观上经历了三次大范围的变革,即由以儒家思想为价值取向的道义型社会风尚,经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功利型社会风尚,向以和谐、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共享型社会风尚的文明进化过程。传统社会的道义风尚以重义轻利、重理轻欲、唯上唯尊为主要特征,强调仁义高于一切,功利毫无价值,奉行“不言利”“耻于利”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群体至上、压抑自我、寡欲节欲以符合仁义的价值规范;应市场经济而来的功利风尚以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物质功利为主要特征,全社会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同时也充分释放了社会成员个体的物质欲望,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心,从而形成全民追逐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和谐、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共享型社会风尚以义利统一、功利统一、群体与个体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为主要特征、社会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进而“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社会风尚。

如果说自下而上在社会成员中自发产生的群体性、仿效性的共享风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然基础,那么自上而下在社会发展中建设起来的引领性、指导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共享风尚的应然形态。自下而上形成的“草根”风气和自上而下倡导的“引领性”风尚构成“共享型”社会风尚不可或缺的双轨机制。单凭自下而上的“草根”风尚,难以形成和实现“共享风尚”的社会共识机制;单一地自上而下的“引领性”价值,也难以形成“共享风尚”的社会心理共鸣。因此,要想在中国社会中确立共享风尚,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多元文化共存的价值高地,在实然与应然的可能性之间建构“共享型”社会风尚。具体来说,就是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论共识、价值整合和公民认同为维度的“共享风尚”的理论框架。

1.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理论共识,坚守“共享型”社会风尚的社会主义价值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而严密的理论体系。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共享型”社会风尚提供了一个主体责任清晰、行为规范分层和内在价值关联的、整合的价值观念系统。“共享型”社会风尚不仅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价值目标之一,而且深层次地表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2.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价值整合,建构“共享型”社会风尚的价值基础。建构共享风尚必须以自觉、开放、包容的姿态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其整合方式可概括为三种:一是理论自觉式整合,即多元价值之间能够自觉地以开放的姿态进行反省、超越自身,通常表现为自觉价值观念整合。二是理论对话式整合,指社会核心价值和多元价值之间、多元价值之间能够进行学术理论的对话、交流、沟通、辩论和竞争,并通过理论对话以达到正确的理论共识。三是制度规范式整合,指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错误的、反动的、落后的社会价值观念,能够依法进行批判、处罚和教育,依法进行规劝、警告和引导,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能够依法严肃处理。通过以上的整合方式,在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复杂的价值并存关系中,建立社会对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共识,从而指引共享风尚的社会核心价值取向。

3.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公民认同,建构“共享型”社会风尚的社会心理惯性。建构共享风尚,必须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当下的“认同困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公民认同。通过充分完善和运用公民认同和共享的制度安排、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引导全体公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坚定的价值信念,并转化为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共享风尚能否建立并获得稳定发展,关键在于公民是否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形成“共享型”社会风尚的强大的社会心理惯性。

①何梓焜:《社会风气的特性与功能》,《现代哲学》1992年第1期。

②李长莉:《十九世纪中叶上海租界社会风尚与民间生活伦理》,《学术月刊》1995年第3期。

③何梓焜:《社会风气的特性与功能》,《现代哲学》1992年第1期。

④朱力:《社会风尚的理论蕴含》,《学术交流》1998年第4期。

⑤秦小建:《价值困境、核心价值与宪法价值共识——宪法回应价值困境的一个视角》,《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⑥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45页。

⑦唐忠宝:《价值虚无化思潮及其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理论导刊》2013年第1期。

⑧徐达内:《为什么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EB/OL],http://www.dfdaily.com/html/63/2014/10/27/1197906.shtml,2014-10-27。

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5日。

〔责任编辑:吴明〕

作者简介:张静芳,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苏州,215104;王蓓蕾,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博士生。苏州,215123

猜你喜欢

社会风尚风尚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风尚嬗变态势之历史探究——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拾金要不昧
“最淳朴”的社会风尚——“德美屋”内外
风尚
风尚
风尚
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