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陕北民歌的现实意义
2015-02-25延亚亚陕西省绥德县晋剧团陕西绥德718000
延亚亚(陕西省绥德县晋剧团 陕西绥德 718000)
民歌的起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陕北民歌亦如此。据古资料表明;远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西安半坡的先民们,就开始制造了原始的乐器陶哨、陶埙。以此我们可以推断,人类用声音和形体直接地表达情感,一定会比制作乐器要早得多。周朝至春秋中期经孔子删定305篇民歌编为《诗经》。后从汉、唐、宋以来对民歌记载就更多了,这些记载说明,历代民歌的发展对陕北民歌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陕北民歌具有深厚的人民性,罕见纪实性,独特的艺术性、很强的包容性,是品味很高,生命力很强,与时俱进的优秀民族文化。接触过陕北民歌唱词的人都知道,它绝大多数像是即兴之作,一看就能知道这些唱词是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因为它完全是一纯属生活化的口语(传统民歌)。基于此,从这些表现形式上看,陕北民歌唱词比诗经中的“风”篇还要自由,它的表现方式随意性很强,而诗经中的诗,形式感还是很突出。而陕北民歌的唱词并未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有的信天游、两句换一韵,有的韵能押的则押,押不上的也就不押了。看来,陕北民歌在经历了那么悠久的历史中,并没有改变了它最原始的审美意义。从这个视角来说,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弘扬陕北民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陕北民歌的历史形成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东临黄河,北靠内蒙。属干旱地区,山大沟深,又是历史上多民族居住的地方,由于相互入侵形成了连年混战的局面,土地植被多已破坏,自然环境十分险恶,人民生活贫困。所以,陕北民歌绝大多数反映了劳动办民在封建社会中的生活场影。如《揽工调》就反映了剥削阶级对农民的压迫。而《走西口》、《卖娃娃》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一幅天灾人祸造成的悲惨景象。所以可以这么说: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生活的反映,是社会历史的忠实记录,是千千万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反映自己劳动生活的史诗,也是一部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苦难史。陕北民歌的旋律是非常优美的、表达简洁明快,有鲜明的空间感,粗犷洒脱、极富有歌唱性,唱词的表现力也丰富率直,真诚朴素,热情大方,这些早就被世人称颂。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陕北曾属多民族游牧之地,并逐渐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陕北人豪爽、强悍、喜欢自由、爱热闹红火的普遍性格,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与多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溶汇有关。陕北劳动人民面对自然环境差,但他们并不是就愁眉苦脸,等待苦难的来临,而是积极主动地为改善生活条件作艰苦而长期的奋斗。穷困反而使他们更加期盼美好的生活,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更加丰富。
因此,总结延安文艺工作者对陕北民歌的收集整理,修改提高和借鉴创新的宝贵经验,对我们发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延安文艺的优良作风,纯化文艺界的各种不良倾向,繁荣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二、弘扬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对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艺术精品,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从艺术魅力视角来看,陕北民歌结合了陕北人民的精神、思想和感情,拥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受到陕北独特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具有陕北文化特色的民歌。陕北民歌中对地方语言极致的运用,能够突出陕北地方的风格,增强地方色彩;其演唱的方式与情感的表达,又能够表现出黄土高原般的苍茫而又粗犷的演唱风格。每一曲陕北民歌都打上黄土文化的胎记,亦是黄土文化的精粹。陕北民歌有黄土高原的厚重,有黄河汹涌奔腾的气魄,又有天老地荒久唱不哀的魂脉。陕北民歌运用陕北朴实无华的语言,节奏明快自由,生动形象感人。陕北民歌以表达心声的表现方式,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表述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格。陕北民歌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叙述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时浅吟低唱哀哀悲戚,苦时尽情倾吐心间的苦难,喜时满怀激情来抒发愉悦的情感。
近年来,榆林已出现了突破陕北民歌单一的独唱形式,开始向合唱、交响乐、音乐剧等方面发展,出现了陕北民歌向各个艺术门类渗透辐射的趋势,大力进行引导和给与扶持,必将会获得可喜的艺术成果。
三、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无形的促化作用。
从艺术手法的视角来看,以白描艺术手法来创作陕北民歌,是第一个美好情趣的看点。这种表现手法,可以不要转弯拐角,直面现实生活,直抒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内心世界。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以垣率的方式直呼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思想内容直朴,感情流泻充沛,表现方式明朗。这些美好的特色,对陕北人来说,会起到热烈的反响,引起强烈的共鸣,为人们所乐以接受,广为传颂。另一方面,构成夸张的陕北民歌,是有意将客观事物给以极大的扩张或夸大,或者给予事实的收紧或缩小,如此的艺术表现,使人又不感到客观事物的失真,还觉得合情合理,自有一番妙趣横生的感觉,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陕北民歌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无形的促化作用。榆林近年来,每年举办全市民歌大赛和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合作,大力宣传弘扬了陕北民歌文化,既提高了陕北民歌的艺术水平,也宣传和推动了榆林的经济发展。绥德县充分开发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品牌,在1979年与2005年两度排练民歌剧《三十里铺》的前提下,2014年又特聘北京名家,举全县之力全力新排交响音舞诗画《我的三十里铺》,并在2008年建立了“三十里铺女子无伴奏合唱团”,这些工作对陕北整体文化的发展振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大力开发陕北民歌资源,创办民间文化产业。
对陕北民歌大胆进行革新,研究应用陕北民歌传神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与时俱进,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视角,不断创作反映新生活、讴歌新人物、抒发新感情的新民歌,不仅可以满足广大民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而且可以逐步形成创造巨大财富的文化产业。
民歌是陕北的品牌、是陕北的名片。身为陕北人,特别是陕北的文化人和民歌编创者、演唱家,理当抱一颗对陕北民歌的敬畏之心,全力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中,万众的合力浇灌,一定会迎来陕北民歌的辉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