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体操训练基地训练的创新与实践研究①
2015-02-25孙伟武汉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79
孙伟(武汉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 湖北武汉 430079)
武汉体育学院体操训练基地训练的创新与实践研究①
孙伟
(武汉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等方法,分析、总结武汉体育学院体操训练基地在训练目标与理念的制定、人才培养的管理、梯队的构建和运动员的输出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经验,即融合高校科研、训练、教学资源,建立四级培养新模式、合理构建三级梯队、科学确定训练内容、建立全程跟踪服务体系,以期为高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实质性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体操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培养模式训练
武汉体育学院体操队是目前全国体育院校唯一保留下来的体操队,其体操学校是国家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并于2014年相继成为亚洲体操联合会授牌的“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的“国际体操学院”。该基地先后为国家队培养与输送了近10名运动员,包括杨威、程菲、李珊珊、黄秋爽、张业琳子等多名奥运冠和世界冠军;为全国10余个省队输送了共60余名运动员。通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武汉体育学院体操队在人才培养理念、梯队的构建和运动员输送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实践成果。该文通过凝练武汉体育学院体操训练基地训练的创新与实践经验,旨在为各基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1 建立四级培养新模式
目前,在我国竞技体操传统三级训练体制下,体操人才呈现“金字塔”型,竞技体操在为我国争取巨大荣誉的背后,由于训练的不科学性,而导致部分有天赋的少儿体操运动员夭折也是普遍存在的无可置疑的事实。从体操运动员成长的年龄阶段分析,训练周期长,且每一个阶段的有机衔接直接影响运动员是否成才。很多业余体操由于场馆、训练水平等的逐步落后,对输送进入省/市队的运动员的质量和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基层业余体操输送的苗子的质量与省市队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和脱节现象越显严重,严重影响了体操梯队的合理构建。
通过几年基础阶段训练,少年时期已成为男子体操运动员从基础阶段向专项提高阶段过渡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武汉体育学院体操训练基地通过准确定位,切实淡化眼前的运动成绩,以运动员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宗旨,将发掘优秀苗子,向国家队及各省、市体操队培养和输送优秀少年体操人才,作为体操队的训练目标,创新的构建了“业余体校—体院—省队—国家队”的四级体操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武汉体育学院作为我国三级训练体制中较为特殊的位置,介于业余体校和体工队之间、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在业余体操与省市队之间起到了良好的衔接作用,进而有效的提高了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截至目前为止,武汉体院由最初以湖北省基层业余体操为服务对象,目前所培养的运动员拓展到广东、四川、云南、北京、八一、广西、安徽、深圳等专业队,与全国各省市基层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机制。
图1 体操运动员四级培养模式
表1 武汉体育学院体操训练基地三级梯队
2 良性循环的三级梯队建设
武汉体育学院的体操队员年龄分布在5~12岁之间,为了保证体操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可持续发展,以运动员年龄和训练水平为依据,构建具有良性循环的三级运动员梯队队伍(见表1)。第一梯队即一线队员,为预备健将级水平,年龄在11~12岁,运动员源于各基层业余体校和自身培养出的优秀苗子,掌握先进的基本难度动作;各省队和国家队为第一梯队人才的主要输送渠道,例如所培养的11岁组张业琳子凭借“踺子后手翻向后跳转180°团身前空翻2周”的难度动作而直接进入国家队。第二梯队,为技术水平相对较好的运动员,年龄8~10岁,培养重点上主抓基本能力、基本技术,并适当注重基本难度动作的发展,为参加省市和全国少年体操比赛作准备。第三梯队是三线队员,年龄为5~7岁,为启蒙打基础阶段的运动员,主要以培养兴趣,狠抓基本姿态与基础能力为主。梯队建设已成为该基地训练的成功法宝,由于有完善的梯队建设,及明确的训练任务和目标,和特色训练方法,该训练基地培养的人才不断倍出,成才率达到85%。可见,武汉体育学院体操队一方面依托基层业余体校后人才人的输送,另一方面通过自身内部三级梯队的构建,保障了体操训练基地体操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 科学安排训练内容
武汉体育学院体操训练基地运用亦训亦读、体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以教育体系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把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优秀运动员作为训练目标,以重点抓好少年体操运动员的基本能力、基本技术、基本姿态为定位,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资源优势。其中树立先进的训练思路,合理、科学的安排训练内容,是其训练实践的核心成功经验。在女子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即根据我国女子体操下肢力量弱的现象,提出了从小加强发展下肢力量,以下肢带动其它项目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所输送的奥运冠军程菲,就以突出的下肢力量,创造了跳马的“程菲跳”;根据我国国家队突出“全能优先,单项突破”的发展战略,男子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全面发展身体素质,重点抓好基本能力、基本技术、基本姿态的训练。
4 全程跟踪服务体系
建立全程跟踪服务体系,对运动员进行动态管理,即对输出运动员的成长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对部分运动员进行转项服务,已输送出多名健美操和啦啦操的世界冠军;对所有运动员的文化进行
全程服务,他们大部分都顺利进入高校深造,毕业后留在高校、训练队等工作,较好的解决了后备人才出路较窄等问题。
具体而言,武汉体育学院体操运动员实行院、系、教研室三级统一管理下的教练员责任制。由教练员对运动员训练、学习、生活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体系。体育院校办运动队的特点是机构小,因此,管理人员的配备上比体工队少了很多;教练员不仅仅负责训练工作,还要负责与文化课老师沟通,了解运动员文化学习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协助文化课老师抓好运动员文化学习。在生活上对学生更是关怀备至,运动员有伤、病时带运动员去看病,为了能更好照顾生病的学生有时还把学生带到家里住。周末、节假日让他们到教练家里来玩,体验家的温暖。做到在训练场上是教练,平时是“父母”,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能在充满汗水和泪水的艰苦训练中坚持下去并取得优异成绩。这种全程跟踪服务体系能使教练员全方位地与运动员接触,了解运动员各方面的情况,使之更好地与之交流,并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这反映在训练中是队员对教练的充分信任与配合,提高了训练的效果。武汉体院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负责训练队运动员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本科一条龙的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潜质的本科生升入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进行深造学习,通过提高体操运动员现役与退役后的文化水平,为其就业提供了保障。
5 结语
武汉体育学院体操训练基地以体操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其训练目标,充分调动与融合高校科研、训练、教学资源,树立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训练思路、建立四级培养新模式、构建具有良性循环的运动员梯队队伍和全程跟踪服务体系,有效的解决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普遍存在的生源路子窄、训练效率不高、学训矛盾、经费困难、后备人才出路较窄等问题,拓展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为低成本、高效率培养体操专业队伍、提高后备人才成材率提供了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孙伟,赵汉华,姚吉庆.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63-66.
[2]赵汉华.对武汉体育学院体操基地训练与管理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93-96.
[3]聂应军,吕万刚,陈永青,等.我国11-12岁组女子体操运动员自由体操基本难度选择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8 (8):74-78.
[4]赵汉华.世界体操冠军程菲少儿时期训练特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1(1):89-92.
作者简介:①孙伟(1971—),男,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练员,体操国际级裁判,研究方向:体操教学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a)-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