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观察

2015-02-24

乡音 2015年7期
关键词:探亲假公共政策公务员

微观察

不信“权威发布”背后的社会焦虑

《工人日报》:一个公共事件,相关部门的权威发布不能获得公众信任,这种尴尬并不鲜见。如此之多的人选择“不相信”,背后其实包含着一种公众焦虑。首先,是一种公平焦虑。其次,是一种安全焦虑。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关部门对敏感案件的处理,其实担负着给公众更多安全感和信任度的责任。

有多少类似探亲假的政策长期“休眠”

《中国青年报》:探亲假的规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出台的,出台34年被指“名存实亡”。该规定未能涵盖所有社会群体,数量庞大的外企、民营企业员工被排除在有资格享受探亲假的范围之外。公共政策关涉公民的切身权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修改,都应当尊重民意和吸纳民意。遗憾的是,现实中确有少数公共政策长期休眠,无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置群众的呼声和抱怨于不顾,明显不合时宜,但就是“我自岿然不动”。

轻率更改地名是对历史文化的割断

《光明日报》: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地方出现了地名更改的风潮,不仅是一条路名,甚至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称都可以轻易改掉,甚至几易其名,给社会运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认识到,地名当中大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轻率更改容易割断这种随着时间沉淀形成的文脉。即使是对一些确实需要更改的地名,也应该向社会广泛征求不同意见,慎重作出决策。

新消费时代靠什么保障消费者权益

《北京日报》:消费是实现生产价值的最后环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当下,“互联网+”风潮正起,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还将发生更深刻的变化,种种新业态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切实维护好消费者权益,促进消费良性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负责,更是对国家未来负责。

像管烟草广告一样管“垃圾食品”广告

《环球时报》:许多年来,一些垃圾食品生产商凭借雄厚的财力,成了中国电视广告的宠儿,食品广告中的主角。垃圾食品对中国民众,特別是青少年的健康造成的危害已经显现。我国对垃圾食品广告的管制还差得太远,应当以烟草广告作为借鉴:可以出售,但不能在广告中出现。

公共服务不能“一买了之”

《人民日报》: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注重改善民生的大背景下,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是大势所趋。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来推进这项工作,对购买公共服务“买什么”“怎么买”初步形成一些有效做法,但对于购买之后怎样继续监管还缺乏有效办法。尤其是一些地方出现了“抓紧把钱花出去”的心态,片面追求大规模推进,但对购买之后怎样让公众真正得到实惠,还缺乏有效制度设计。这种现象不仅会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损害服务对象利益,甚至会产生权钱交易等问题。因此,要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达到预期目的,决不能“一买了之”,还要加强购买之后的监管。

“考”离基层

《新华每日电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中央、省、市机关公开遴选力度,让一些综合素质高、熟悉基层工作的同志脱颖而出;还积极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基层公务员只要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合乎要求,就能不断提高职级。但是,要想让基层公务员吃上“定心丸”,断了“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念想,除了政策给力,仍需在营造基层干事创业氛围、端正基层公务员心态等方面发力。毕竟,“拴心留人”是一个开放的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只有拴住心,才能留住人。□

猜你喜欢

探亲假公共政策公务员
“被忽略”的探亲假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篮球公务员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沉睡中的探亲假
探亲假制度并非“名存实亡”而是“令不行于下”
“探亲假”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