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模式和路径探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2015-02-24黄泽海
黄泽海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民族山区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缩小民族山区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也是构筑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底部基础的迫切要求。尽管民族山区发展工业条件不足, 多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但是其优越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饶的物产,却蓄积了民族山区县域经济厚重的绿色底蕴和生态根基, 成为其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因此,加快民族山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助推民族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为此,聚焦生态理念,探索生态模式,触摸 “绿色脉动”,形成民族山区生态理念、模式和路径三位一体、互动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进而为整个民族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生态是武陵山片区“最大的品牌、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大自然赐予武陵山片区一个巨大的自然资源和无形资产, 这里有优越的生态条件:武陵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 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降水总量适中,是微生物的发酵带、土壤中的富硒带、植物群落里的亚麻酸带等“三带”最集中区域,生态禀赋居全国前列,誉为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 这里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矿产资源品种多样,锰、锑、汞、石膏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水能蕴藏量大,境内有乌江、清江、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旅游品位高,独特的山、水、壑,变幻的云、雾、影,与生态的乔、灌、草“天作之合”,给人以神、奇、秀、野、幽、峻、雄、险,美轮美奂、韵味无穷的体验,是全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十大水电开发基地之一, 极具开发潜力;森林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良好;山区森林面积为6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1 %,所提供生态服务价值约为6.02 亿美元,流域面积为486 万公顷,所提供的生态服务约为413 亿美元,仅这两项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折合人民币约为4270 亿元, 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是全球八大农作物起源中心、中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和17 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被称为“华中动植物基因库”。 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是武陵山片区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现实之举和战略之需。
一、武陵山片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文化既是历史传承的载体,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繁衍的文明之魂。 所以,生态文化既是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永续发展的软实力,又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的硬约束。 有什么样的生态文化理念,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和道路。
1.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发展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更新更高阶段,它倡导新的文化观念。 倡导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武陵山片区多民族融合聚居的民族文化是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之举,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原生态理念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保障。
(1)树立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天人合一的自然源。 武陵山片区作为一片“净土”,历来崇尚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之子,是万物中的一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必须以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提。人类干预、改造自然及其运动过程,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流动为限度。 人类不能只是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索取自然,还要保护自然、补偿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发展道路。
(2)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保护观。 践行以人为本的观念是武陵山片区的行动诺言。人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 人的适度活动与开发,是不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 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但以人为本不是以人为大,人在生态系统中既不能不注意保护生态资源, 为所欲为甚至胡作非为,也不能不敢开发生态资源, 一味强调保护而无所作为,甚至无视人类的正常生存与发展需要。 对生态资源,武陵山片区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 利用,在开发过程中实现保护。
(3)建立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增长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做法,摒弃把GDP 作为发展的惟一指标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口数量的控制与素质都提高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确立自然人化的道德观。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武陵山片区人们原汁原味在尊重自然的完整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平等地对待生命,道德地改造自然,将善良、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扩展到处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中去。
2.生态整体理念
生态整体论是当代生态环境哲学对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最重要的智力支持。关注的就是“共同体”、“生态系统”和“整体”,作为整体的大自然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共同体。 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的生命维持与发展,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和社会所构成的整个世界视为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从而在整体主义的理论框架中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使自然获得应有的“权利”和道德关怀。
(1)朴素纯真的自然观。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人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这就是说,就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物种来说,他们是属于自然界的,是自然物的一个特殊形态,是自然的多样性、丰富性的一个例证。 马克思在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肯定的就是“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必然在自然界中展开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进行交换,因而自然界也构成了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因此,历史地看,“自然一人一社会”构成了自然整体内部演化发展的一个完整序列,割裂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人类社会就只是人类沙文主义者在妄想中虚构的空中楼阁。 “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背景中, 人的完整是源自人与自然的交流,并由自然支撑的,因而这种完整要求自然相应地也保持一种完整。 ”
(2)辩证发展的整体观。 生态哲学不仅把自然、人、社会视为一个整体,而且把它们看做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把同等的关注给予自然。 武陵山片区各民族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依赖于自然。这种朴素的生态哲学观,铸就了他们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心理特质和文化,使其能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与自然和谐相处。
(3)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 人类的历史是自然史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类参与自然的进化过程。 布克钦指出:“以一种发展的、系统的、辩证的方式统观,我们不难确定和解释社会脱胎于生物世界,第二自然脱胎于第一自然。 ”他强调:“第二自然远非人类潜能实现的标志,它为矛盾、对抗以及扭曲人类独特发展能力的利益冲突所累。 它既包含着损毁生物圈的危险,也包含着一种全新的生态分配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进一步向生态社会迈进所必需的。 ”生态哲学的任务就是揭示“自然一人一社会”辩证发展的规律,促进人一自然一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指出:“保证各种重要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多种变化的功能, 才能使世界丰富多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整个体系的平衡和健全”。 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 是人类面对生态环境恶化挑战的重要“生存智慧”,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关键。 它不仅能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能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的积极变革,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国家公园理念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 它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 武陵山片区不仅山川秀美,而且处处是景,处处是公园。
(1)整体战略定位于国家公园区。 凭借区位优势,营造都市圈后花园。武陵山片区融入、依托、服务成渝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和珠三角城市群。紧扣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有利条件, 显 “山”露“水”,建成周边大都市圈的“后花园”。 有很好的自然风光,60%多的森林覆盖率, 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为全国人民营造一个大“后花园”。
(2)建立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管理体制。科学的发展理念下, 任何产业都能如同设置细致的精密仪器,健康、有序地运作,反之,则会引起如同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国家公园管理模式首先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已有自然资源,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干预破坏,景区内原则上禁止经济开发活动,包括开矿、伐木、渔猎、种植、工业生产等,商业仅限于提供基本服务,与此相对应的是为游客提供各种完备的人性化服务,从门票的通票性质和对老年人、 残疾人的优惠甚至免票,到鼓励游客积极了解利用公园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向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将公众服务的理念渗入到游览过程的始终,并以此作为景区运作的核心竞争力。
(3)树立国家公园服务公众的意识。 通过对自然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武陵山片区创收,这样的发展理念不仅适用于国家公园,对任何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自然风景区都是可资借鉴的。武陵山片区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公园,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中融入公众服务、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不仅是提高武陵山片区美誉度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武陵山片区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策略。
(4)“公益、保护、开发”为一体的发展理念,给武陵山片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同进。构建武陵山片区国家公园,意味着自然资源将更多的秉承社会公众共享的理念,古老的生态资源在得到最大程度保护的同时, 景区周边的旅游资源也将被迅速带动,迎来旅游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春天。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这是党中央关于国土空间分功能使用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以下简称遗产地)管理思路的重大创新,对于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分类保护国土、改善遗产地保护利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重大意义。 ”“我们国家的历史遗迹、文化特征和自然环境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国家意识的能力。 ”
4.中国绿心理念
武陵山片区的山水、原野、田园、植被、景观等具有鲜明而纯美的绿之主色调,因居于中国“雄鸡”状地理版图的心脏部位,故可称之为“中国绿心”。 武陵山片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区,是沅江、澧水等内陆河流的发源地,其山峦地层结构多样,地质条件优越,土壤营养度较好,江河溪流交错密布,深居内陆腹地,外来物种侵害威胁性小,十分适宜亚热带和温带植物的生长繁殖,形成了以奇山、秀水、茂林、绿野、芳草、艳卉、危岩、幽壑、深涧、巨洞等为主的地貌地景,“绿”是其自然风物的本色。 举目所及,盈眼山水皆绿,草木葱郁,田园俱秀,自然风光奇美多姿,植被覆盖率高,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更是达90%以上,其中部分山地仍处于人迹罕至的原始状态或原始次生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保育良好, 是世界少有的地质景观博物馆、亚热带与温带物种基因库。 仅大湘西就拥有国际知名风景区张家界以及桃花源风景区、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花岩溪风景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猛洞河、夜郎心、 坐龙大峡心、 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5A级旅游景点1 处、4A 级旅游景点7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 处、国家风景名胜区3 处,现已发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与众多正在开发或尚未开发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共同组成了在绿色主基调下的自然景观群与动植物生态群。
(1)打造中国“绿心”是“航母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整合武陵山片区的资源,打造中国“绿心”品牌,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促进武陵山片区崛起的战略选择,有利于增进并密切对接贵阳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联系,重新融聚其特色性资源要素,实现创造性的强势发展。
(2)武陵山片区优美神奇的绿色生态是中国“绿心”的天然赐予。审视品评武陵山片区奇丽绝美、色彩纷呈的自然生态景观,凸显着一个鲜明的共同特征与主色调,即自然生态之绿。 置身在这种浓重而深厚的绿之主色调环境中,人类生活所需、所求、所思、所愿的视觉享受、知味感性与体验,都被绿所弥漫、滋润和包容,不仅能给人留下美好愉悦的记忆,更能令游览者流连忘返。这种特有的绿色旅游正是当今人们追求自然、探索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主题,必将受到更多国内外旅游观光者的钟爱和垂青。
(3)武陵山片区交通条件的改善降低了“中国绿心“融聚型发展的经济成本。 由于武陵山片区处于中国的中心部位,不仅得“中”独厚,而且可进入性较好,区域内已经建成了荷花机场、桃花源机场、凤凰(大兴)机场和芷江机场四个国际化标准机场,荷花机场还开通了国际航班,常张高速、常吉高速与湘黔铁路、枝柳铁路、洛堪铁路、长石铁路等客货运输线纵横交错经过该区域,随着今后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在利用游憩资源上,“中国绿心”具有辐射东西南北的开放功能和对接东西南北的双低成本条件(资源成本低、营销成本低),蕴涵着大空间市场扩张力与大资源营运竞争力优势。日趋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大湘西北实施中国游憩第一区战略提供了通畅性条件,使其能从全国东西南北的旅客汇流中获得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与社会发展红利。
(4)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有利于武陵山片区“中国绿心”理念的实施。 整合武陵山片区游憩文化资源,打造“中国绿心”,可以振兴武陵山片区贫困地区的经济,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要求,有可能获得中央更多的政策与财力支持。 同时,实行武陵山片区游憩文化资源整合,打造“中国绿心”,也是一项保育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发展战略,是贫困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路径的积极探索,是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创新,将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范例。
二、武陵山片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模式
武陵山片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拥有众多的植被良好、环境优美的自然生态园区,在坚持保护、开发和建设并重的原则下,武陵山片区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 用好用足国家战略,积极培植西部新的增长极,通过实施点轴开发,发挥比较优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区域联动,资源共享,市场互动,共同支撑,接轨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突出绿色发展,加快安全生态屏障建设,积极探索大空间、多层面、跨行业的生态补偿与碳汇交易,与其他区域进行生态资源互换机制, 建设成为国家低碳发展、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秉着环境优先,突出生态优势,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构建生态经济、生态基础、生态人居和生态保障四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升。
1.构建绿色高效的生态经济模式
以实施节能减排为主线,构建绿色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要按照“源头减少、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实时监管”的综合整治思路,通过调结构、严控制、重治理、强监管,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清洁生产。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将环境影响评价置于项目建设的前置关口,积极扶持高效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污染、高耗能企业。
二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引导企业树立“减排也是增效”的理念,强化对生产全过程控制。
三是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等制度,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移处置及利用管理,加大对危险化学品和放射源使用单位监管。
四是强化实时在线监管。 全面推行在线实时监控,在武陵山片区市控以上企业全部安装与各省市环保部门联网的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市控以上企业污染治理设施100%运转,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100%通过,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100%执行。
2.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基础模式
以提升承载能力为目标,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基础体系。 坚持设施建设与运行机制齐抓、面上治理与隐患排查并重,合理配置城乡环保资源,完善环保治理运行机制,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环保设施支撑网和环境监督网。
一是加强城乡环保设施建设。对城市主河道实施雨污分流和沿河绿化工程。 建设中水回用设施、镇级生活污水处理站和垃圾转运站,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
二是增强隐患预警排查能力。 进一步增强对粉尘、尾气、噪声等看不见的环境安全隐患预警排查能力。重点规范限制武陵山片区各中心城市市区内建筑施工噪声,开展PM2.5 监测,实现对大气质量监测的自动化、网络化和实时化。
三是完善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吸引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活动,对建设户用沼气池和垃圾分类处理的用户进行补贴。
3.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模式
以保障群众健康为根本,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 始终将保持自然生态原貌、保护良好人居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重点实施四大工程:
实施农业生态安全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预防监测和快速反应机制,深入开展测土施肥、秸秆过腹还田等农技推广活动,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打造出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农产品品牌。以怀化市为例,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达到39 个,拥有“新晃牛肉、靖州杨梅”等6 个国家地理商标,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60 多万亩,2009 年荣获 “全国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
实施饮用水水源安全工程。修订完善了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扩大了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取缔保护区范围内的隐患企业。 同时,彻底排查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力度,实施农村河道整治、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
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强化对矿山资源开发监督管理,依法关停零星采石点并采取垒堰填土、植被绿化等措施对开采场地进行生态修复。
4.构建常态运行的生态保障模式
以巩固深化工作为契机,构建常态运行的生态保障体系。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参与、齐抓共管。 我们怀化要以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综合保障制度, 构筑起环境保护工作常态运行、长效开展机制。 做到“五个强化”: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环保等部门及各镇(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完善工作例会、情况通报等制度,形成党政领导负总责、环保部门总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机制。
强化考核奖惩。把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对重点环境整治项目,建立起“一把手”负总责、层层抓落实的责任考核机制。
强化资金保障。坚持把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列入财政预算,通过理顺公用事业收费价格、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吸引鼓励社会投资等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社会、个人共同负担的生态建设融资新机制。
强化应急处置。 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市政府-环保局-镇政府-企业”4 级联动应急管理体系,组建专业救援队伍,每年都组织重点企业开展事故应急演练,增强环境突发事件防范处置能力。
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媒体作用,利用“六·五”环境日等主题日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知识问答、城市环境状况满意率问卷调查、环保宣传进社区等大型宣传活动。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建立生态绿化包山头、园林绿化认养、环保义务监督员等环保公众参与制度,开通环保热线和市长热线,定期向社会发布环境质量公报。
三、武陵山片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实现武陵山片区可持续发展,才能又好又快地推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制定生态战略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调整地区经济结构,提升武陵山片区的产业素质,特别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状况的改善。 在中长期发展战略上,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产业与环境适宜配置、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的先导意识和基本原则,拓展决策视野,创新发展模式,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大空间统筹资源融聚,进行前瞻性规划、倾斜性支持,积极构建并逐步完善武陵山片区“中国绿心”“后花园”的组织体系、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功能设施体系,营造新世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
2.树立生态品牌
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是绿,要在中国的绿色心脏上强化市、州、县合作的生态意识,以生态理念指导一切工作和实践。 同时,广泛宣传生态文化,缔创“中国绿心”品牌,使区域公共行政行为与社会组织行为都体现生态理念,真正把中国的“绿心”推向世界。
3.保育绿色生态
生态是武陵山片区的无价之宝,也是打造绿色游憩区的主要资源。 因此,要注意严格保护当地旅游与文化资源的原生态性,倡导原风貌、原色彩,禁止随意开发与不适当的开发,一切围绕绿色生态进行发展与利用。 同时,实行自然山野岩石景观保护、特色珍稀林木花卉资源保育、河涧溪瀑流域净化防护,建立世界稀有的原生态绿色旅游目的地。
4.发展生态产业
积极发展无污染性、无毒害性、无危险性农作物,综合开发绿色生态食品,增强武陵山片区的竞争力与吸引力。 着力发展生态生产与生态加工工业,保护工业原材料的生态产地,特别要全面强化珍稀物品生态原产地保护,大力开发参与型、体验型或品味型生态产业旅游。
5.营建生态城镇
武陵山片区最重要特征是旅游与休憩的天然结合,是在生态情境与绿色背景下的特色区域。 除常德市作为绿心延展区惟一的门户城市外,要严格控制景区景点周边城镇的发展规模,城镇空间应广泛采用本土个性鲜明的建筑符号与基调色彩, 建设以特色型、精品型、和美型、观光型、休憩型为表征的特色城镇及其游憩产品,扩大城镇本土花木覆盖面,提升城镇生态品位,创造城镇最佳人居环境,不求最大,但求最美。
6.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中国“后花园”的鲜明特征,要科学地开发本土民俗文化、节令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山地文化、田园文化,建设山村田野型原生态博物馆、 城镇本土风貌特色性宜居社区、永久性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其他自然景观保育园区,形成浓厚的地域性文化氛围,全方位、多层面张扬绿色文化的亲和力与持久魅力。
7.启动绿色机制
尽快启动编制“中国绿心”区域发展规划,积极创建武陵山片区文化资源融聚型发展的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或合作开发协商机制,以及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的互补共赢机制、 资源稀缺程度价格差异协商机制、资源网络化运营的共同市场监管机制乃至资源外溢性转移的主体补偿机制。 以绿色机制塑造绿色品牌,不断提升其市场知名度与国际美誉度, 实现合作双赢、科学发展。
[1]黄泽海.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五溪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困境的内在机理探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考量[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06):01-05.
[2] 黄泽海. 基于区域合作视域下的武陵山片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探析[J]. 现代农业,2013(10):74-77.
[3] 陈瑛. 从“浅生态学”走向“深生态学”——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01):77-81.
[4] 童中贤,熊柏隆,陆福兴. 湘鄂渝黔边域定位:“中国绿心”游憩第一区——以大湘西北地区为例[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06):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