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
2015-02-24杨文星
杨文星
西峡县经济作物工作站
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品质的不断提高,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农机免耕作业、 跨区作业的发展,吸浆虫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发生程度明显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如果小麦被吸浆虫危害,其生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但由于麦粒被吸空麦秆表现直立不倒,具有“假旺盛”的长势。 受害小麦麦粒有机物被吸食,麦粒变瘦,甚至成空壳,出现“千斤的长势,几百斤甚至几十斤产量”的残局。 吸浆虫对小麦产量具有毁灭性,一般可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绝产。现结合西峡县小麦生产过程中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浅谈一下防治技术,仅供参考。
一、形态特征
小麦红吸浆虫橘红色, 雌虫体长2~2.5 毫米,雄虫体长约2 毫米。雌虫产卵管伸出时约为腹长的1/2。卵呈长卵形,末端无附着物,幼虫橘黄色,体表有鳞片壮突起。 蛹橙红色。 小麦黄吸浆虫姜黄色,雌虫体长1.5 毫米,雄虫略小。 雌虫产卵管伸出时与腹部等长。卵呈香蕉形,末端有细长卵柄附着物,幼虫姜黄色,体表光滑。 蛹淡黄色。
二、发生规律
自然状况下两种吸浆虫均一年一代,也有的遇到不适宜的环境多年发生一代,红吸浆虫可在土壤内滞留7 年以上,甚至达12 年仍可羽化成虫。黄吸浆虫可滞留4~5 年。 吸浆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 一般黄河流域3 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向地表上升,4 月中、 下旬在地表大量化蛹,4 月下至5 月上旬成虫羽化飞上麦穗产卵,一般3 天后孵化,幼虫从颖壳缝隙钻入麦粒内吸食浆液。吸浆虫化蛹和羽化的迟早虽然依各地气候条件而异,但与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基本相吻合。 一般小麦拔节期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小麦孕穗期幼虫上升地表化蛹, 小麦抽穗期成虫羽化,抽穗盛期也是成虫羽化盛期。 吸浆虫具有“富贵性”,小麦产量高、品质好,土壤肥沃,利于吸浆虫发生。 如果温湿条件利于化蛹和羽化,往往导致加重发生。
三、防治技术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贯彻“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蛹期防治为主”的指导思想。
1.选用抗虫品种
一般穗型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宜易外溢的品种抗虫性好。
2.农业措施
对重虫区实行轮作,不进行春灌,实行水地旱管,减少虫源化蛹率。
3.化学防治
(1)蛹期(小麦抽穗期)防治。 每亩用1.5%甲基1605 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3 千克,或50%锌硫磷乳油250 毫升或80%敌敌畏乳油100 毫升对水2 千克配成母液, 均匀拌细土(细沙土、 细炉灰碴均可)25~30 千克,均匀撒在地表。 撒在麦叶上的毒土要及时用树枝、扫帚等辅助扫落在地表上。 要保持良好的土壤墒情,土壤干燥往往防治效果不佳。 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
(2)成虫期(小麦灌浆期)防治。每10 网复次幼虫20 头左右,或用手扒开麦垄一眼可见2~3 头成虫,即可立即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40%乐果乳油、菊酯类等高效低毒药剂进行喷雾防治。要禁用高毒农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