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2015-02-24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4342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9期
关键词:酶原溶栓心肌梗死

柯 荣 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 434200



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柯荣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434200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rt-PA)静脉内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患者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48例患者常规给予15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成功40例,再通率83.3%,出血并发症4例。对照组再通32例,再通率66.7%,出血并发症8例。结论:应用瑞替普酶(rt-PA)静脉内溶栓治疗STEMI,再通率较高,出血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瑞替普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STEMI)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通常原因是在冠状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1]。尽快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对维护心室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治疗STEMI最常用方法为静脉内溶栓及急诊PCI。目前国际上STEMI接受溶栓的治疗比例约40%,在欧美国家溶栓与直接PCI比例大体相当,而国内静脉溶栓仅占10%,介入治疗占50%,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使用瑞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6岁。全部病例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并具备下列条件:(1)严重胸痛并持续30min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2)心电图ST段在2个或2个以上肢体导联抬高≥0.1mV或在相邻2个或2个以上胸前导联抬高≥0.2mV;(3)发病时间<3h;(4)年龄≤75岁,性别不限;(5)溶栓禁忌证:14d内有活动性出血,手术、外伤史或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者;有脑出血疾病,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者;半年内用过链激酶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肿瘤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史,血液病史。

1.2治疗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应用常规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治疗组48例给予瑞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溶栓前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 000U,皮下注射1次/12h。于瑞替普酶10U(18mg)缓慢静脉注射时间≥10min,30min后如无异常出血持续10U(18mg)静脉注射时间≥10min,对照组使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30~4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溶栓结束6~12h内无异常出血,再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 000U皮下注射,1次/12h。两组病例溶栓后坚持服用氯比格雷75mg,1次/d,阿司匹林100mg,1次/d,维持1年。溶栓前准备:入院后每例患者立即口服阿司匹林、氯比格雷各300mg,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抵制剂、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调脂剂按指南常规使用[2]。

1.3评价标准溶栓后临床冠脉再通指标:(1)2h内抬高的ST段回落>50%。(2)CK-MB酶峰值提前到14h内。(3)2h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4)治疗后2~3h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等间接判断血栓是否溶解。冠脉造影再通标准:梗死相关动脉血流达TIMI 2或3级表示再通。TIMI 3级表示完全再通。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成功32例,再通率66.7%,治疗组静脉溶栓成功40例,再通率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2.2两组出血情况比较治疗组有4例出血,出血率为8.3%;对照组8例出血,出血率为16.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对照组颅内出血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说明治疗组出血风险小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溶栓后出血情况比较

3讨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减轻梗死后心肌重塑,预后改善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1]。静脉溶栓治疗仍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手段之一。重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为较新的纤溶物。内源性t-PA由血管内皮产生,现已能用DNA重组技术制备,t-PA对循环血液中纤溶酶原作用很弱,对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作用则强数百倍,所以对血栓部位有一定选择性,t1/2为3min。与非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链激酶)比较无抗原性,安全性高,在发病3h内行溶栓治疗,闭塞血管的再通率增高,病死率明显下降,临床疗效与直接PCI相当[3]。

本文结果说明使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STEMI)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该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42,252.

[2]李帆,彭刚.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杂志,2010,12(35):20-21.

[3]Zhang Q,Zhang RY,Qin J,etal.Prospectine multicenter rad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physcian versus patient transfer for priman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rention in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idial infarction 〔J〕.Chin Med J(Engl),2008,121(6):485-491.

(编辑杨阳)

收稿日期2014-02-05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09-1165-02

猜你喜欢

酶原溶栓心肌梗死
不同孕期孕妇蛋白C、蛋白S、纤溶酶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不同剂量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