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5-02-23白天明
白天明
【摘要】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激励个性作文,绽放异彩。
【关键词】积累素材 个性差异 创新 生活 小学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迈入作文大门的关键一步,走好了这一步,就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激发灵感,写作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反之,学生则会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毫无灵感可言。从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造文”现象比较普遍。本文针对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积累素材,做好铺垫
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和生活积累,避免出现望文生义和张冠李戴的现象,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名篇,积累课外读物中的美文,积累生活中的点滴观察,积累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写作思路也随之变得开阔起来,一旦有机会表达,他们就会将平时的积累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使习作成为有木之本、有源之水。为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人)事,吐真情,我们平时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热爱生活,体验和感悟生活,养成留心观察、随时随地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习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了,就不会是干巴巴的文字和传统的素材了。大自然中可写的东西有许多,但如果不留心观察,许多值得写的内容就会擦肩而过。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置身其中,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充满个性的习作来。众所周知,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习作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阅读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不管诗歌、童话、寓言还是小说,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文学作品还是科普作品,也不管是国内作品还是国外作品,只要广泛地去阅读,就会拓宽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积累的素材也会更多,表达也会更丰富。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创新
中低年级作文教学应紧紧抓住儿童的特点,拓展儿童的思维,鼓励儿童多说,激发儿童的求知兴趣,要在生活中激发主体参与作文意识,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一定的标准去写作。如果学生作文只是奉命而作,依样画瓢,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受束缚,个性受限制,思维形成定势,作文无生气。我们只有将“创新”二字嵌入学生头脑,学生才会在作文中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由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这样一篇篇富有个性、充满真情的佳作才会产生。如教学《三只白鹤》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如果你是第四只白鹤,你会怎么做?请写下来,告诉你的同伴。有的学生说会把鱼挂在树上,或把鱼埋在土里后用一根树枝插在上面当标志,或把鱼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等。这样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提倡多层次的要求
(一)作文命题适度放开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挥洒自如,就要在作文命题上狠下功夫,就要放开学生的作文思路。所出的作文题目要尽可能符合他们的表达意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写《假如我是……》《我学会了……》这样的半命题作文,由于命题灵活,不会牢牢束缚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有话可说,也就乐意写。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常常多出几个作文题目,或多提供些写作素材,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所喜欢的来写。
(二)互改互评,取长补短
新课标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进一步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往“大包干”的批改思想,把习作批改权“转让”给学生。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思考、修改提高的广阔空间。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互相批改习作,兴趣十足,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习作后的成功与喜悦,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习作的平台,让写得好的同学谈其写作经验,此举对他本人和其他同学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和鼓励。针对学生的不同习作进行自改、互改,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激励学生写出个性张扬的好文章。
(三)训练疏密有致
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起来。对于优秀的学生,适当地加大作文训练的密度,如每周安排写两篇习作,看两篇课外优秀习作,让他们熟悉各种题材的作文,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而对于作文水平不是很高的学生,则坚持少而精的训练原则,每周最多安排一篇习作,让他们能够“精雕细刻”,课外也只安排看一篇优秀习作。训练时有疏有密,学生才不会疲于应付,作文训练也才会有效果。
四、体验生活,力求新颖
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如指导写秋景的文章,我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置身于自然,学生心情荡漾,在秋景中漫步和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再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欣赏。这些秋景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化为语言文字的也应是真话、实话、心里话了。如果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丰富作文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再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咬笔头了,写出来的习作也有了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