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互教互学”过程 创新导学数学方式
2015-02-23陈江云
陈江云
【摘要】一堂课的教学,欲达其完美而成功,取决于教学理念是否具有创新性。优化的“互教互学”过程,创新的导学方式——激兴、探究、交流、升华成就了它。这是教育者面临的严峻考验,陈旧的激兴方法,必须彻底改革,以满足新世纪教育要求的需要。
【关键词】互教互学 创新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已被改革的浪潮所淹没,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已被教育者所运用。课堂教学中“互教互学”的全过程更加优化,教学方式越来越合求知者口味了。新的教育理念召唤我们积极投身实践,让新的教学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互教互学”永远民主、平等、和谐,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灵活迅速地接受新知。一堂新课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怎样用优化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手段处理教学问题。这种方式是怎样的呢?下面例说供参考,且提出宝贵意见。
一、“互教互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力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趣色彩。”研究和重视创新教学活动的情境,设计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对高中数学的亲切感,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给学生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或从不同角度去寻求不同的答案,从中感受高中数学的价值,领会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创新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不过,课堂是一个局限的场地,单凭教师作详细的讲解,无论怎样形象、具体,都打动不了学生的真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一个感人的情境——在生活中收集学生经历过的事实,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一见即能生趣。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合情推理(1)”时,我是这样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的: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
(1)看到天空乌云密布,燕子低飞,蚂蚁搬家,推断天要下雨;
(2)头年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正月十五雪打灯。
以上例子可以得出推理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思维过程。
2.在一般的数学活动中,我们怎样进行推理?我们怎样验证(证明)结论?
这样的情景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能引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当学生看到了亲身体验过的实例,教师乘机切入,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互教互学”,鞭策学生合作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只有明确了学生与教师这一角色地位,才能使课堂教学出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勃勃生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进入新课后,摆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很多,特别是有的新课令学生感到十分陌生,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就需要教师作简单的说明,以排除阻碍,消除阴暗。只有让学生对新知有初步的了解,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探讨。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合情推理(2)”时,我是这样设计让学生合作学习的:
1.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
2.归纳推理是从________事实中概括出________结论的一种推理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用这种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训练学生面对现实,互教互学,独立解难,而且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时,这种积极的情感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互教互学”。推动学生探究学习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探索,各抒己见,从而才能使他们在思维的内化中,逐步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演绎推理”时,我是这样设计让学生探究学习的:
1.演绎推理怎样才结论正确?课本P32下面的推理形式正确吗?推理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所有边长相等的凸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大前提)
菱形是所有边长都相等的凸多边形(小前提)
菱形是正多边形(结论)
2.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由此可见,鼓励学生与同伴进行探究学习,从中发现规律,认识并体会高中数学本身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实践,充分思考,发挥了学生自主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总之,优化“互教互学”过程,创新导学数学方式是高中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展现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配合教师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师生互动,相互影响,共同分享成功的愉悦,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勤奋向上、不甘落后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不怕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坚强性格。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