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解析
——谨以此文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2015-02-23张学中何汉霞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思想

张学中,何汉霞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崇高理想目的,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历时 6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孜孜以求的岁月里,党和人民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讲:“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1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1]19。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尤其是对 21世纪我国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渊源与理论基础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思想。如:儒家《礼记》中“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设想,《诗经》里“小康”社会“民亦劳止”的要求,晋代文人憧憬“世外桃源”里“怡然自乐”的美好愿景,唐宋起义农民“均平”和“均贫富、等贵贱”的经济政治主张,直至近代洪秀全等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理想社会。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理想的崇尚与期盼。今天之所以在华夏大地上,人们不断地追寻共同富裕理想的实现,这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的“小康、大同”主张、“均贫富”追求等“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理想的正确路径。在1848年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294。毫无疑问,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在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预言,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消除了阶级、城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而人人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力的发展高超而迅速,社会生产将以满足所有人的富裕和整个社会的需要为目的。在《反杜林论》中说:“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5]633。马恩共同富裕的经典理论,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幸福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共同富裕思想不仅深受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进行了艰辛而有益的探索。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提出于 1953年发表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后在 1955年,毛泽东说:“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6]437。据此可知,毛泽东希望通过工业化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1956年八大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八大后,由于受种种“左”倾思想的干扰,这一理想目标并没有实现。但他的艰辛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前提基础。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探索与提出

1978年后,邓小平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和人民期待的高度,再度唤醒共同富裕的理想,领导推进了改革开放大业,探索、提出并逐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思想。

邓小平心中想着的就是广大群众,孜孜以求的就是增进人民福祉。1982年,他就讲过:“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10。1984年,他又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3]63。在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3]109,“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3]110。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邓小平在1986年回答美国记者问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3]172,有力地批驳和纠正了种种“左”的思潮,突出强调了“致富不是罪过”,主张致富光荣,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1990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364。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况,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同时,也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前者发展生产力是为资本家谋利益,肯定产生剥削,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而后者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民众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他的共同富裕思想的探索、提出与实践,开创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境界。

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新方法——“包产到户”、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1978年底,安徽四川等省探索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肯定了这一形式,并在全国逐步推广。1983年10月,中央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状况,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3]65。他从一个特别的视角阐明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的极端重要性。“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3]117,他及时给予“包产到户”支持和肯定:“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7]315。他真正号准了中国农民的脉,通过这一方式,给农民“自主”、“自由”和“实惠”,千方百计使农民富裕起来。1982年初,第一个以农村工作为内容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予以充分肯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走出了具有决定性的一步。

“包产到户”后,城市改革重点推开。“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3]65。对计划经济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邓小平发出了“杀出一条血路来”[8]510、“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113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3]237的呐喊。他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阐明了对外开放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3]6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78。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一部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给中国带来了生机与希望,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

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他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7]236,“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3]148,“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3]367,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373。正是在这一关节点上找到了突破口,使成千上万辛勤耕耘的中国人民,才把共同富裕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完成了“先富”第一步。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四、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实现新路径——既“先富”又“共富”的梯度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殚精竭虑,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国强民富的历史追求?“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3]139。目标确定以后,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先富共富”理论,邓小平有着独到的、不同寻常的见解。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说过:“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而且认定“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7]152。“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7]146,邓小平坚持唯物论,更讲辩证法。“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3]155,“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3]166,“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3]364。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有关论断,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准确把握了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质。实践证明,“先富共富”构想,符合中国实际,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

五、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全局新主张——“两个大局”的宏观控制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各个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不可能使所有地区在同一时间和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不同区域、全体社会成员奔向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富的必由之路。

在国家层面,邓小平把东南沿海摆在了优先位置,作为带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3]277。他强调,中央在这个问题上要发挥权威作用,避免出现各顾各,互相打架、相互拆台的局面,把思想统一起来。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到 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邓小平预计,就该提出和研究收入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就要突出地重视和解决发达地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问题。“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不同地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8]1356。“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3]364。“两个大局”是战略,是宏观控制[3]278,否则,“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3]364。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民族和国家根本性的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

六、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警示新精要——避免两极分化、生产力成果归人民所有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的制度保障。1984年,他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3]64。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前瞻性地提出了防御对策,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和政策。他说:“我们遵循两条最重要的原则,第一,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第二,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8]1075-1076。

首先,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防止两极分化的制度保障,保证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保证经济上“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3]123。其次,对困难群众和困难地区,“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7]152,包括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倾斜、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等。再次,“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3]374。第四,提倡先富帮后富,“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3]155。如:地区之间的对口支援,开展各行各业的扶贫济困活动,“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等[3]111。第五,“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3]111,如:征收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在晚年,邓小平曾说过:“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8]1364。社会进步“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4]77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社会结构的调整;消除两极分化则是第二次社会结构的调整。第二次比第一次难度更大,但意义也更重大。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来办才能成功。邓小平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他的“共同富裕”思想始终在人民中间,也始终在人民心间[10]2。他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的现实。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邓小平.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8-21 (2).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思想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思想与“剑”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