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与同时期确切译经文体之比较——以《鸯崛髻经》与法炬确切译经比较为例

2015-02-23方梅卢巧琴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体

方梅  卢巧琴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与同时期确切译经文体之比较——以《鸯崛髻经》与法炬确切译经比较为例

方梅卢巧琴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汉魏六朝时期的译经文体与汉语梵歌迥然有别,只单一寻找相应的原典,或仅将其与中土典籍相较,可能都无法客观描述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的文体。选择屡被误题的《鸯崛髻经》,并以《大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三部法炬确切译经作参照,在同性质的语料比勘中,从散文、偈颂两个层面出发,不仅可以更为清晰地洞悉失译、误题之经文体风格的特性与共性,亦可为未确切语料译者、翻译年代的文体学考证,提供语言实例。

关键词:失译;误题;鸯崛髻经;文体

汉魏六朝时期的译经语料,有着与原典、中土典籍不一样的语言风格。已有研究成果对翻译文献与中土典籍的语言学差异一直较为关注,梳理出了不少虽在佛经译本中常见,但在同时期中土典籍中鲜见甚至未见的语言现象,如上古汉语的类同副词“亦”,在东汉译经中产生出了一种新的用法:在名词短语里用作并列连词。对此,徐朝红、吴福祥认为,此是一种接触引发的语义演变,东汉译经中“亦”的产生,是梵语虚词类同副词-并列连词多功能模式以及类同副词>并列连词语法化过程触发的产物。[1]“亦”的这种用法,在中土典籍中未见。同时,汉魏六朝时期的译经,其文体也离不开对原典构词、构式的模仿,但原典不只来自印度,还来自中亚各小国,且原典缺佚者不在少数,因此,只单一寻找相应的原典或仅将其与中土典籍相较,可能都无法完成对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文体的客观描述;而屡被误题的《鸯崛髻经》在汉语史研究中数被引用,其语言容量与体裁风格,与大多数的失译、误题之经颇为相似,故此,我们以《大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等三部法炬确切译经为参照,拟从散文、偈颂两个层面梳理《鸯崛髻经》的文体。

《鸯崛髻经》中讲述了一则弃恶从善的经典小故事,堪称比较典型的叙亊文体:

时,鸯崛髻走逐世尊,尽其力势,欲及世尊,然不能及。时,鸯崛髻便作是念:“我走能逮象,亦能及马,亦能及车,亦能及暴恶牛,亦能及人,然此沙门行亦不疾,然尽其力势不能及。”时,鸯崛髻遥语世尊言:“住!住!沙门。”世尊告曰:“我久自住,然汝不住。”

此段经文文白相间,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已用“我”而不用“吾”,第二人称代词用“汝”而不用“你”,近指代词用“此”而不用“这”;“走”仍表“奔跑”义,不作后世的“行走”义,而表行为动作之“快速”义时仍用“疾”;单音词、双音词具存,双音词有“走逐”、“力势”、“世尊”等等,三音节词仅为人名“鸯崛髻”,占比不高。

《鸯崛髻经》中,存在、判断、疑问等句式运用自如,并列、转折与因果复句也时有出现,也使用语词、小句或重复或回指等手段衔接成篇章,如开篇处的“众多比丘入舍卫城乞食,闻王波斯匿宫门外,有众多人民各携手啼哭唤呼”。随着叙述的展开,篇中出现了字词变化不多的类似语句,可将其看成一个语言单元,如:“时,众多比丘入舍卫城乞食……便作是说:‘于此国土,有大恶贼名鸯崛髻,杀害人民,暴虐无慈心,村落居止不得宁息,城廓亦不得宁息,人民亦不得宁息。’”此段经文,从“便作是说”带出从未知信息到已知信息的过渡,其所叙述的故事地点,由“不得宁息”领出3个小句,3个小句又并列成一个句群。如此,文本结构更趋清晰,层次感也更加鲜明。类似这样的句群,经部散文中例子尚多,表现出与律藏髙度程式化篇章结构的不同。

译经散文长于叙述,其开头一般都有套语。《鸯崛髻经》的开头套语与《大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等法炬译经有别。《鸯崛髻经》的开头为:“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开头套语中出现的都是“佛”,而《鸯崛髻经》则用了“婆伽婆”。[2]《诸德福田经》的开头为:“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万人,大众无数,围绕说法。”《大楼炭经》分为阎浮利品、郁单曰品、转轮王品、泥犁品、阿须伦品等13品。除《阎浮利品第一》以“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开头外,其余各品则直接以“佛语(告、言)”引出正文内容。其中,“佛语比丘”5例,“佛告比丘”4例,“佛言”2例。此外,郁单曰品、转轮王品、四天王品、忉利天品、灾变品以“佛语比丘”开头,泥犁品、战斗品、三小劫品以“佛告比丘”开头,龙鸟品以“佛告比丘言”开头,阿须伦品、高善士品以“佛言”开头。《法句譬喻经》分为无常品、护戒品、多闻品、笃信品、戒慎品、惟念品等38品。其中,《无常品第一》、《笃信品第四》2品以“昔者”引出:

(1)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

(2)昔者,舍卫国东南有大江,水既深而广。有五百余家居在岸边,未闻道德度世之行,习于刚强欺诈,为务贪利自恣,快心极意。

而其他各品则均以“昔”引出,其具体形式有“昔佛在”、“昔有”等,如:

(3)昔佛在舍卫国,时城中有婆罗门。

(4)昔有国王,治行正法,民慕其化,无有太子,以为愁忧。

例(2)、(3)中的后续小句,主语与前一小句的宾语一致,以呈现事物(大江)或人(婆罗门)。这种语言结构,在散文中高频率出现。

语词是决定小句、篇章与品结构的基本单元。“曰”、“说”、“言”三词,在中土典籍与翻译文献中习见,但其在《鸯崛髻经》与《诸德福田经》、《大楼炭经》、《法句譬喻经》中的组合方式则略有差异,如同用“曰”字,《诸德福田经》的“曰”均出现在“以”字句中,而《法句譬喻经》中则例外。其原因大约在于,每个译者均有自己的翻译风格,对于原典中的语词,有些人予以翻译,有些人则往往不予翻译,如对《法华经》梵文原典中的连词,法护、罗什均未翻译。再比如,同为东汉的译经,安世高选用“三恶”或“三恶本”、“三恶行”,未选用“三恶道”;而支谶则选用了“三恶道”,未选用“三恶”或“三恶本”、“三恶行”。[3]类似的例证不胜枚举。要之,译者个体临时复制难以规避的高度特异性,使得《鸯崛髻经》中相邻单句之间的逻辑结构与意义延续性的动态呈现,与法炬其他三部确切的译经也有差异。

汉译佛经中的偈颂,其体制的发展,与佛学东渐及佛学经典的翻译过程基本一致,也经历了初传、发展、鼎盛等时期。后汉时,汉译佛经中的偈颂总数尚不到两百首。三国时,汉译佛经中的偈颂,以四言、五言、六言为主,七言、八言、杂言很少,三言、九言已消失。至西晋时,汉译佛经中的偈颂才在数量上取得优势,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成为翻译偈颂之主要体制,三言、八言等则有少量出现。[4]

语感是生命冲动与言语耦合的半自动言说。[5](P184)分析汉译佛经中的偈颂语料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四言、五言等句式作为混合汉语在文体结构上的特殊性。汉译佛经中的偈颂前往往会有小句导出,承上启下,有些属于连贯复句,以单音节或双音节副词构成关系标志。如《鸯崛髻经》一处偈颂前的连贯复句:“时,指髻以和悦心,即于佛前,说此偈言。”此句是通过副词“即”完成句间衔接。“即”是经部连贯复句中高频出现的关系标志之一。《法句譬喻经》中偈颂言语导出标志“说偈言”构式的扩展性极强。其结构之中,也可以前置“便”、“即”、“而”等词,以扩充导出标志的容量。

法炬其他三部确切译经的偈颂及导出标志情况如下。《诸德福田经》共有9处偈颂,均为五言句,以“以偈颂曰”引出。《大楼炭经》的偈颂基本用六言句,卷二有六言句2处、五言句1处,卷五有8处,卷六有3处。《泥犁品》中有1处为五言六句,基本用“说偈言”引出偈颂,只有最后1处以“说是义偈”引出。《法句譬喻经》基本为二字一顿,四字一小句,但偈颂却是四言、五言句并重,其中四言句35处左右,五言句32处,大多以“说偈言”引出偈颂,其中“即说偈言”40多处,“而说偈言”6处,“重说偈言”3处,“为说偈言”2处,“便说偈言”1处,“因说偈言”1处,“说偈言”1处,“以偈颂曰”2处,“以偈报曰”1处,“以偈呵曰”1处,“说偈呪愿”1处,“而作颂曰”2处,“以偈答言”1处,“而说颂曰”1处。《鸯崛髻经》共有4处偈颂,均为五言句,分别以“便说此偈”(1处)、“便说偈言”(2处)、“说此偈言”(1处)引出。其偈颂导出标志与《诸德福田经》的“以偈颂曰”不同。即使同为五言句式,《诸德福田经》以五言八句为主,有8处,另1处为五言16句;而《鸯崛髻经》则2处偈颂为五言四句,1处为五言八句,结尾处较长,为五言22句。

总之,汉魏六朝时期,经、律、论三藏均有失译之处,而尤以经藏为多。经、律、论三藏语言各有特点,即使同为经藏,宝积、般若、华严、阿含也有区分。翻译文献语言信息承载量的提升,主要以语词的增添为主。这与中土诗文尤其是文人诗歌不一样。又因诵读的需要,汉译佛经大多经典的散文往往是两字一小顿,四字一句。当此之时,语义的完整性已经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例如“但是往昔业缘所逼”一句,实际会断为:但是往昔,业缘所逼。要将“但是往昔业缘所逼”理解为条件充分的“是N所V”式被动句的理由,并非无法撼动。[6]偈颂是口头作品,很少有通篇用韵的,其程式或多或少是对源于古印度或其他中亚地区原典程式的保留。[7](P38)如果依照单句本身的结构进行语义阐释与语用分析,失译语料语言线性序列的可接受性,也往往没有典范的翻译语料高。因此,要细化失译语料的文体特征,不仅需要中古典籍、原典的语言参照,也需要从翻译文献自身内部比较切入,考察失译语料多元的语言组成成分,从存在、判断、疑问等更为具体的单、复句小句层面出发,分析其在长期的翻译过程中,在用字用词、句式话轮、篇章结构等方面所形成的特点,以为语料的整理归类,提供更多的个案支撑。

参考文献:

[1]徐朝红,吴福祥.从类同副词到并列连词——中古译经中虚词“亦”的语义演变[J].中国语文,2015(1).

[2]徐秋儿,卢巧琴.汉魏六朝译经文体研究的语言学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

[3]方一新.从佛教词语和一般词语看《长阿含十报法经》[J].古汉语研究,2014(1).

[4]沈娜.偈颂的流变研究——从偈颂到颂古[D].合肥:安徽大学,2014.

[5]陈仲义.汉语视域下的诗语光辉[A].《世界文学评论》编辑部.世界文学评论(第15辑)[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6]朱冠明.“为N所V”被动式再分析[J].古汉语研究,2013(2).

[7]孙尚勇.汉译佛经偈颂的程式[A].项楚,张子开.中国俗文化研究(第3辑)[C].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Comparison between Sutra of the Loss in Translation and Error Problems

in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and Exact Translation Sutra Style

——Taking Comparison betweenYangJuejiSutraand Fa Ju’s

Exact Translation Sutra as an Example

Fang MeiLu Qiaoqin

(CultureandArtInstitute,ZhejiangTechnicalInstituteofEconomics,Hangzhou310018)

Abstract:There is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translation style and Chinese Vagaux in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only to find corresponding to the original code,or only compared with Chinese classics,we may not objectively describe sutra of the loss in translation and error problem in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Choose Yang Jueji Sutra have been repeatedly mistaken,taking three Fa Ju’s exact translation Sutra of Da Loutan Sutra,Zhu Fudetian Sutra,Fajupiyu Sutra as a reference.In comparison of the same nature,starting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prose and verse,not only can more clearly discern th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onness of the loss in translation and error problems,but also for stylistic research of not exact data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imes provide language examples.

Key words:mistranslation;error problem;Yang Jueji Sutra;style

作者简介:第一李红霞(1973-),女,重庆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与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支持项目(子项目号115)

收稿日期:2015-08-01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H109.2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5)10-0049-03

猜你喜欢

文体
《两汉语类文献生成及文体研究》简介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打开艺术的宝盒——“青藏三部曲”的多样化文体与叙事探索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明清“四节体”戏曲及其文体价值探赜
武威出土西夏买地券的文体探讨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祖饯仪式与相关文体的生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