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市慢行交通的规划与实践

2015-02-22蒋新春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5年11期
关键词:常州市步行交通

蒋新春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常州 213002)

常州市慢行交通的规划与实践

蒋新春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常州 213002)

慢行交通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的绿色交通。以常州市为例,解读了常州市慢行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常州市慢行交通的发展战略目标。分析了常州市慢行交通的实施案例,希望通过实践来引导城市慢行空间及慢行网络的建设,满足居民安全慢行、舒适慢行、健康慢行的目标。

慢行交通;发展策略;实践;常州市

0 引言

慢行交通可满足居民安宁恬适的出行需求,提升人们日常活动和城市环境的品质,不消耗化石能源,减少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降低人类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有利于控制城市规模和减少土地资源消耗,促进社会族群交流,是一种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有着重要的社会与环境意义。

1 国内外发展历程分析

当前,世界各大城市不同程度存在机动车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城市病,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居民生活幸福的视角,对出行方式进行理性的思考与选择,已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重视。丹麦、德国和瑞士等欧洲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积极鼓励和保护慢行街区成长,直至今日大力推广无车城镇,让慢行交通从濒临绝境发展到和小汽车交通势均力敌。

我国城市交通体系更注重机动车交通,导致了“机动车多—城市拥堵—机动车道增加—慢行道减少—慢行人群减少—更依赖机动车—城市更拥堵”的怪圈。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组织方式不利于慢行交通的健康发展。慢行交通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服务水平较低。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市区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需达45%以上,并将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作为申报“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奖项的必要条件。

上海市编制的《上海市中心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提出城市慢行交通是以高校、社区、商务区等城市慢行核为中心,包括慢行廊道和由快速路与自然障碍分割形成的慢行岛在内的交通服务体系,旨在为短距离出行提供相对独立与安全的慢行出行道路空间;杭州、深圳、厦门、青岛、南京等城市也相继出台自行车道和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2 常州市现状慢行交通的主要问题

常州市自行车道路总体条件良好,核心区范围内主要路段均有通行条件良好的自行车道路系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慢行交通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系统性不足,由于受实施主体、用地功能、管理分区等影响,慢行网络组织不畅,没有对城市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点进行有效的串联。

(2)慢行交通用地增长缓慢,几乎没有独立的休闲自行车道,休闲类骑行活动主要依托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进行,混合交通的状况没有得到本质改变、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组织方式不利于慢行交通的通过与驻留,由于慢行交通自身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差,慢行交通面临的安全问题突出。在许多老城区,机动车和违章建筑挤压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情况非常严重,而一些新城区的建设也没有充分考虑自行车出行的需求。

(3)慢行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较低,包括路面、照明、过街通道、停车场地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发展。部分慢行休闲道的宽度不足,引导标识、绿化景观等配套服务设施有待完善和提升。

3 常州市慢行交通的发展策略

常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安全便捷,环境优美,宜行宜憩”的慢行交通系统,提升城市品质,倡导绿色出行。

3.1 步行交通发展策略

步行交通主要由短距离的通勤出行和社交、购物、健身等休闲活动两部分组成。步行交通的主要发展策略:

(1)提升通勤步道品质:完善配套无障碍、盲道等设施,规范步道上设施布置,形成整洁、联续的步行道路系统,满足步行通勤出行需求。

(2)构建宁静步道系统:结合居住、商业、公园等慢行核,构建优美、舒适、安全的步行道路系统,与市民购物、社交、健身等休闲活动出行需求相协调。

(3)保障步行安全:科学布置行人过街设施,规范行人过街,保障过街安全、便捷。

3.2 非机动车交通发展策略

常州市现状非机动车的出行比例高,自然及气候条件适宜非机动车出行,因此非机动车交通仍将是未来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主要发展策略如下:

(1)梳理网络:梳理非机动车道路交通网络,加密跨屏障的通道,引导慢行交通功能与机动车功能的错位使用,明确不同等级非机动车道路的断面、隔离、宽度等要求,提高非机动车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接驳公交:一方面大力发展公交交通,引导长距离非机动车交通向公交转移,同时围绕干线公交站点,构建慢行接驳区,鼓励非机动车换乘公共交通,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

(3)建设租赁系统:在市区范围内构建非机动车租赁系统,方便市民非机动车出行,提高非机动车交通的服务品质,倡导非机动车出行。

(4)加强管理:规范车辆的停放,确保停放有序、安全,加强非机动车的交通管理,确保非机动车行驶有序、安全、便捷。

4 常州市慢行交通的实践

4.1 打造“生态绿城”

常州是苏南地区首次提出“生态绿城”概念并推进实施的城市。“生态绿城”是指以生态安全基础为出发点,以城市跨越发展为宗旨,以生态网络构建、生态要素建设为途径,通过整合城市资源与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发展。这一概念涵盖了从“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到“创造幸福宜居空间”,再到“实现城市跨越发展”三个阶段。由此,规划提出“维绿-享绿-靓绿”的“生态绿城”总体战略,突破造绿增绿等常规做法,立足现状、循序渐进,以“有形”的绿融合“无形”的绿,最终将常州建设成为“动力持续的绿色产业城、特色彰显的和谐文化城、品质卓越的低碳生活城、环境优美的山水田园城、协同推进的制度创新城”。

规划基于对城市绿地、滨水、外围开敞空间及文化、旅游资源等的综合考虑,以“生态保障、资源整合、功能复合、以人为本”为原则,构建了“九道十二片”的市域空间格局和“四源九组团,双环十八廊”的市区空间格局。通过九条绿道和12个绿色片区串联和覆盖整个常州市域。市区空间结构兼顾生态资源保护、城乡建设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基于市区已有建成区,依托各类资源,形成一体化、差异化、特色化的9个生态城乡组团,通过环城郊野公园、运河水系双环和贯穿市区的18条重要绿道,相互串联交织,打造全市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生态绿城”。

“生态绿城”是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望,更是可以让百姓亲身感受的近期目标。常州市将用3年时间大力推进以“增核、扩绿、连网”为核心的建设,到2016年,把常州建设成为生态格局安全、环境品质优良、景观空间多样、“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生态宜居城市。

4.2 构建沿水系慢行系统

为了更好地健全生态网络体系,发挥旅游叠加效益,为居民提供活动休闲的场所,以“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为理念,以综合整治为目标,整合城市资源、合理优化土地利用,建设三河三园慢行走廊。三河分别是关河(东坡公园至青山桥)、北塘河(关河至横塘河)、东支河(北塘河至沪宁高速公路),河道总长约12 km;三园是红梅公园、东坡公园、中华恐龙园。三河三园工程实施后,受到广大市民广泛赞誉。目前,这条亲水之旅已入选“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线”。

4.3 形成慢行与公交的接驳系统

慢行交通的作用之一就是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补充,非机动车与公共交通完善的衔接可提升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的竞争力,有助于扩大公共交通站点,特别是轨道交通站的辐射范围,从而增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

让非机动车“骑”进公交系统,解决公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已被日益重视。常州市自行车与公交接驳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缺乏相关设施,管理上不完善,目前发展水平比较低。近年来,通过采用以下三方面措施,来提高自行车与公交接驳的出行比例,从而提升绿色交通的出行率。

(1)完善自行车停放设施。

完善公交车站以及居住区和就业区的自行车停放设施,采用停车换乘(P&R)模式,实现自行车与公交的衔接换乘。

(2)加强自行车停放安全管理。

停放的安全性,是居民考虑是否采用自行车出行的主要因素,自行车停车场应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用于维持自行车的停放秩序和保证自行车的停放安全。同时,管理人员还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如车辆维护、自行车出租等,吸引更多市民使用自行车。

(3)改善自行车路权。

良好的自行车行驶环境和自行车停放设施一样,是提高自行车与BRT接驳比例的基础,因此,完善公共交通枢纽站点周边的自行车路权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设置自行车专用路,推行公共自行车计划等措施,保证自行车行驶的良好环境,发挥自行车的灵活机动性,鼓励市民通过自行车与BRT接驳来完成出行。

5 结语

如何重新定义与发展城市交通系统,使其满足人民对于城市环保、节能、健康、安全、高效的要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而慢行交通无疑是城市交通系统中最具可持续性和发展前景的交通方式。我们应当大力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并坚持这种绿色出行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幸福中国”作出贡献。

U491

B

1009-7716(2015)11-0014-02

2015-06-23

蒋新春(1970-),男,江苏常州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规划工作。

猜你喜欢

常州市步行交通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魔方小区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步行回家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从步行到奔跑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