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坏树如何能结出好果子——康德宗教哲学对基督教“改过迁善”问题的反思

2015-02-22

关键词:原罪基督教康德

坏树如何能结出好果子——康德宗教哲学对基督教“改过迁善”问题的反思

黄若然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继三大批判以后,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善恶观,把人的弃恶从善视作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对基督教现有的神学道德理论进行分析和批判,试图建立起基于理性的宗教,即道德宗教。针对道德律令中最核心的“改过迁善”问题,康德深入分析了人性中的自由善与根本恶,将善与恶的转折归于自由意志下的向善禀赋和以该禀赋为基础所设的理性宗教上,继而作出了全新的解释。

关键词:基督教;康德;原罪;根本恶;重新向善

对于人的善恶之分,《圣经》中曾以“果”作比喻,如:“凡好树都结好果子;唯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①这一因果律让读者至少产生两个疑问,一是坏树究竟如何算坏;二是坏树是否能重新变好并顺利结出好果子。对应到人的身上,即:深陷于罪恶中的人们能否且怎样获得重新向善的机会。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对该问题作出论证,并把它作为道德律令的核心问题之一,认为只有使人弃恶从善才能真正达到伦理教育的目的。但一个自然状态下的恶人怎样才能转恶为善?其可能性的根据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康德深入分析了人性中的自由善与根本恶,将善与恶的转折归于人的自由意志,继而使他的道德宗教观得以成立。

一、何以为“恶”

一是天使的反叛,即“邪灵”的诞生:神创造了一众天使,其中包括路西弗。然而,他因自己的美丽和聪明而骄傲,认为自己理应称神,便反叛了神。他心中暗道:“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智商,我要与至上者同等。”②神将路西弗从高位上摔落,原意为“光明之子”的路西弗从此更名为撒旦,而跟随撒旦的天使被称作“堕落的天使”,他们被赶离天堂,变作神的仇敌,从而也成了人的仇敌。从此,撒旦的王国与神的王国分别代表着黑暗与光明、反叛与顺服、憎恨与挚爱、欺骗与真实、邪灵与公义,并时刻战争着。

二是人的反叛,即“原罪”的产生:神起初创造亚当和夏娃,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并告诉他们,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中唯独善恶树上结的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③。然而,撒旦化身为蛇进入伊甸园,欺骗夏娃,使二人吃了禁果。亚当在明知神的命令的情况下却选择反叛神,在属灵的角度上当场死亡。自此,人与神相隔绝,亚当必须劳苦工作才有食物,夏娃则必须受丈夫的辖制和生产的苦痛,甚至大地也因罪而受诅。

通过上述的两次事件,罪因着反叛得以进入世界,人又因这罪的本性而延伸出一切不义的思想与实践。《圣经》中提到:“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④我们可将罪的根源归纳为:不顾真理的要求而盲目听从人的自由意志。上帝出于爱,如同父亲对孩子的爱般,给了人类“自由意志”,使之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人却没有听从上帝的告诫,一步步地走向堕落。

在《论恶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的共居或论人性中的根本恶》一文中,康德先否定了世界曾始于善将亡于恶的古老预言,又反对了世界从恶向善不断进步的英雄史诗型看法,继而将传统意义上关于人性的善恶概念还原成“向善的原初禀赋”和“趋恶的倾向”。

人的原初禀赋分为三种:一是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具有动物性禀赋;二是作为有生命和理性的存在物,具有人性的禀赋;三是作为有理性且能负责的存在物,具有人格性禀赋。动物性禀赋不以理性为根源,可嫁接各种禽兽般的粗野恶习;人性的禀赋隶属于其他动机的理性,可嫁接嫉妒与争利等魔鬼般的极大恶习;人格性的禀赋以无条件立法的理性为根源,其自身就是实践的,把道德法则当作敬重的对象。它们都属于人的本性的可能性。

同时,人们普遍具有恶的倾向,因为行为上的善或许存在着动机上的恶,但凡思维方式在根本上败坏,人也就因此而被称为恶。与基督教的“凡不是出于信心的都是罪”⑤类似的是,人的行动除了合乎法则,还必须合乎动机。由于它必然总是咎由自取的,因此生而具有;与其不同的是,恶的倾向不同于禀赋,它不但可以是与生俱有的,还可以是人为招致的。

康德把“原罪”自由化,论证为三种趋恶倾向:一是人性的软弱,人遵循诫命的原因仅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非将法则视为纯粹的行为动机;二是人混淆了道德和非道德的动机,认为不出于法则同样可以符合法则;三是人采纳恶的准则,把非道德动机置于前,颠倒心灵。三种倾向各有层次,分别是人性的脆弱、人心的不纯和人心的颠倒。其中,第三种倾向不同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是“有意的罪”,其特征是人在道德意念上自欺欺人,颠倒了道德动机和非道德动机,在自欺欺人和虚伪的善中衍生出“生而具有的罪”,也就是人性的根本恶。

Nineteen Italian Gastroenterological Units and Service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s disclosed by the AIGO website.

要考察人的本性中的恶的起源,要么是理性上的起源,要么是时间上的起源,它们反映着结果的存在和结果的发生。无论哪种性质,康德认为,最不恰当的方式就是把恶假想成是由我们的始祖遗传给我们的,因为非自身创造的东西都不能算作自己的。又由于人的行动自由,从天真无邪的状态到恶的倾向,他有义务和能力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改善,因此时间上的起源无法被追问,也不必为应由自己负责的道德属性去做此询问。恶原本只能产于道德上的恶,然而人的原初禀赋是向善的,因此道德上的恶的来源不得而知。

二、 自由意志

在基督文化里,神在造人的时候曾给人自由意志,当时人可以用自由意志来决定究竟要顺服神或背叛神。之后,在撒旦的引诱下,亚当选择了违背神,这一事件的后果就是属灵生命的死去,人从此失去了自由意志。通常人们认为自由意志和神的主权相对立,实际上失去自由意志的人再也不能主动选择神,只剩下了犯罪的可能性,奥古斯丁称其为“被束缚的自由意志”。休谟曾说:“自由对于道德也是一个必然的条件,而且人类的行为如果没有自由,也就没有道德上的性质。”[1]此时,神的主权就表现于他的拣选,通过重新唤醒他所拣选的人的灵,使他们再次可以和他联结,并再次拥有自由意志,能做出善或恶的选择。

自由意志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性前提,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自由,当它被赋予我们时,就把我们置于事物的某种理知秩序中。”[2]康德认为,人的本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人的自为和人为准则紧密相关,伊甸园中不含自由意志的天真状态并不是真正的善,因为“善或恶任何时候都意味着与意志的关系”[3],自由意志使善与恶二者同时成为可能,道德上的善恶应同时抵达人类历史,至于奥古斯丁所言的“被束缚的自由意志”则不是自由意志。人的善恶是自由意志的产物,人的真正本性取决于人的自由。在自由意志下,人性的善或恶都是人的咎由自取。

既然自由意志是道德存在的前提,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康德认为,我们以为的意志自由通常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其中包含了太多“病理学上的刺激”,这些感性所制定的合乎自然规律的质料下的自由,仅是“任意的他律”。当一切经验的外壳被剥去,证明自身有普遍立法形式的准则,自由才得以被证实,人才能获取真正的自由意志。接着,自由是理知者“感官世界中的现象的行动”的先决条件,而这种原因性的自由意志的依据是作为理知存在者属性的自由本身。这样一来,自由意志既被抽去了感性质料,成为纯粹的概念,又因其规定根据就是它自身,成了绝对的概念。

在排除“任意的他律”后,一个纯粹的绝对的自由意志只有在拥有“对道德的兴趣”时才是向善的,因而自由意志必须有它应该服从的东西——实践的纯粹理性。当二者一致时,意志行动上达到自律。换言之,道德法则建立在人的自由意志的自律之上。更简单地说,自由即自律。

所谓“人为自然立法”,“‘法’是自由的集中体现,是理性和普遍必然性原则的外化,是人主体地位和目的性在现实社会的根本保障”[4]。自然通过人的恶来成就自己的善,这便是人的自然。实践、自律、自由意志,三者不可分割。通过自律,人作为自由的道德主体摆脱了整个自然的机械作用,道德的义务只根源于他自身的人格,继而人只服从于自己的理性所传达的纯粹实践法则。

三、 重新向善

从根本上堕落的人,怎样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向善的转变呢?耶稣如此庄严地宣告:“我就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⑥“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⑦人的得救主要靠上帝的恩典,只有相信耶稣才能使人洗净罪污,进入真理、圣结、大善,得到永恒的生命。不仅如此,基督教否认人的自救能力,若一个人虽然悔过却拒绝接受耶稣,那么他就依然生活在黑暗之中。不信者的罪恶不是耶稣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原本就有、一直存在的。

按基督教义,人们只有通过全心全意地满怀虔诚,相信三位一体的神的存在,才能使身份由罪人转为义人,继而成为神的儿女。这一身份的转变就是“因信称义”。通过“信”,人不但洗净了外在的罪行,也得到了神赐的生命,改变了本性,脱离世俗而荣归圣洁,即“成圣”。

对康德来说,上帝恩典和道德自律难以共处。他认为,善和恶必须是人自己造成的,是他自由任性的结果,否则人就不能对两者负责,从而在道德上既不能是善的也不能是恶的。虽然人原初禀赋是善,但他本身不能因此而直接是善的,直到各种动机被接纳到自己的准则中,才能成为善或恶。道德不需要上帝进行“他律”的干涉,因为“他律是一切假道德原则的来源。只有自由才是‘我们所知道的道德法则的条件’”[5]。宗教的观念实际上放弃了个人在道德方面的主观努力。他甚至在序言中写下这样的句子:“道德为了自身起见,(无论是在客观上就意愿而言,还是在主观上就能够而言),绝对不需要宗教。”[5]1他认为把幸福捆绑在上帝身上是不纯正的宗教理念,是一种人的本性对道德改进产生厌烦感的无能。

但矛盾之处在于,因基督教相对认可人类的天赋才能,康德不得不承认相对于其他单纯崇拜的宗教,基督教是唯一道德的宗教。于是,针对怎样消除人的自由意志与上帝的绝对意志之间的矛盾问题,康德提出唯一的解决方式就在于剥离人的自由意志中的经验成分。每个人都应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根据未必要从人性或世俗环境中寻找,但一定要超验地寻求于纯粹理性的概念。

康德将道德称为“重建向善的原初禀赋”,认为“重新向善表现为清除准则中的其他动机,恢复道德法则作为自身充足的动机的纯粹性”[5]24,强调人应该仿效的理念存在于人性中。道德不仅是习俗上的改善,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性格的确立。若只个别地与恶作斗争,就不会触动恶的根基,行动也失去了道德价值。只有通过以善人为榜样,从真实的道德动机出发,才能持续地培养出向善的禀赋,并且将它转换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以至这样的善行成为义务。

综合而言,在康德宗教哲学里,重新向善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寄托于向善禀赋,将人的得救归结于自救,强调只有不埋没自己向善的原初禀赋、使自己成为动机善良的人,才有希望去补足自己力不能及的事物,继而在道德上弃恶从善;二是希冀于理性宗教,但这也要建立在不埋没“天赋才能”,即向善的原初禀赋的基础上,只有在这时,人才能凭借更高的援助方式,假定一个上帝,以弥补自己的力所不及。人在任性的自由选择中,通过这两种方式的共同作用,方可如结好果般重新向善。

注释:

①《圣经·新约·马太福音》7:17-20.

②《圣经·旧约·以赛亚书》14:13-14.

③《圣经·旧约·创世纪》2:17.

④《圣经·新约·罗马书》5:12.

⑤《圣经·新约·罗马书》14:23.

⑥《圣经·新约·约翰福音》8:12.

⑦《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5:16.

参考文献:

[1]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9.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

[3]康德.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7.

[4]王宝贵.生之为人的尊严:意志自由与理性自律:康德道德人格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4.

[5]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璠)

How Can a Bad Tree Bear Good Fruit The Reflection of Kant’s Philosophy of Religion to the Core Problem of Christianity

HUANG Ruor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Abstract:After the three criticisms, Kant expounded his studies in his book 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s of Bare Reason, and made the lazy people as one of the main aims of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Christian theology of existing moral theory, he tried to set up reason-based religion, namely moral religion.For moral law at the core of the problem of “move to good”, Kant further analyzed the freedom of good with the ultimate evil of human nature owed the turn from evil to goodness under the free will and to rational releg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gift, and then he made a new explanation.

Key words:Christianity; Kant; original sin; ultimate evil; back for good

中图分类号:B9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5)03-0090-03

作者简介:黄若然(1991-),女,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艺术学。

收稿日期:*2014-09-20

猜你喜欢

原罪基督教康德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罪与罚
《年轻的布朗先生》:对信仰的批判与坚持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