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重建:新媒体专业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
2015-02-22桂万保
■桂万保
颠覆与重建:新媒体专业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
■桂万保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突围的路径与方法。以传统媒体为立足点的媒介融合投射到教育上,融合新闻传播教育仍隐含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这一思路惯性地影响着新媒体专业建设,束缚着新媒体专业教育发展。以新媒体特征及其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为抓手,新媒体专业教育应培养开放共享精神,树立前瞻性理念,重建本专业课程体系。
新媒体;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职业素养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不仅打破了既有的传播格局,也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形成挑战,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出新要求。基于这一形势,中外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都在着力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媒介融合在科研和教学上得到重视,致力于培养全能型和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2012年我国教育部增列“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新媒体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新媒体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新闻学,旧有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不适于新媒体专业建设。在强调传承的教育领域,传承的是知识文化,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动态的,是可以合理颠覆和重建的,这是谓“破坏性创新”。故新媒体专业教育要以自身媒介特性为抓手,重建课程体系。
一、新媒体专业教育基点追问
科技进步推进世界融合,信息传播加速全球一体化,基于媒介融合的“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理念被中外诸多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接受并付诸实践。美国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在融合新闻传播教育方面起步较早,形成较有影响的密苏里模式和哥伦比亚模式,前者培养适应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人才,后者培养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人才,以满足传媒集团多媒介传播的人才需求标准。①香港公立大学的“融合新闻传播教育”,遵循博雅教育的理念,打破原有的以媒介形态为特征的学科壁垒,用带有媒介普遍规律的知识点进行教学。②具体来说,就是实行学科融合、课程融合、技术融合,开展通识教育,培养新闻传播的“全才”。蔡雯教授把美国高校在媒介融合方面的探索经验介绍到国内,一时形成研究热潮。2013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启动了对国内18家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传播院系的调研活动,研究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现状及趋势。课题小组认为,“随着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和内容的变革和发展,培养目标从精通单一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向掌握多专业、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发展,18家国内新闻传播院系都在为此目标进行探索和努力。”③传统媒体发展遭遇困境,媒介融合、多渠道传播是务实之举,新闻传播教育着力培养全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也匹配传统媒体的全媒体战略。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专业人才需求增多,催生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各新闻传播院系在新专业建设上力求特色,但大体来说,我国新媒体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一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些都是以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⑤这种新媒体专业培养模式类似于融合新闻传播教育,仍受传统新闻学理念影响,束缚了新专业的发展。因为新媒体有其自身的传播特性,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往往不能解释新媒体传播实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仅仅是外在传播介质的不同,更深处还是理念乃至文化的不同,尤其是社会化媒体兴起,对传统媒体形成真正的冲击。所以,新媒体专业教育要找准自己的基点,首先应深入理解什么是新媒体及新媒体从业人员素养。
新媒体是什么?新媒体从业人员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只有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能找准新媒体专业教育方向。匡文波认为,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如下特征: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但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⑥彭兰认为,新媒体的核心要素是:终端、内容、关系与服务,而在这其中,内容尤其是新闻内容也许是同质性最高、不可替代性最弱的一个要素。同时,新媒体具有“江湖”属性文化特质:开放性、分权性、共享性、容错性、戏谐性。⑦这些对新媒体特征的分析,表明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与新媒体传播思维差异明显,原先传播者的主导性地位及偏向内容生产的观念不能嫁接新媒体传播实践。新的传播逻辑应在新媒体专业教育中一以贯之。就新闻传播历史进程而言,杨保军认为现已进入“后新闻业时代”,职业新闻传播观念发生了宏观转向:由偏向“传播主体中心观”转向“共同主体中心观”,由偏向“宣传引导中心观”转向“服务公众中心观”,由偏向“内容中心观”转向“技术偏向中心观”,由偏向“意识形态属性中心观”转向“多元属性统一观”。⑧促成这些转向的主要因素是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强行改变了传播规则,颠覆了固有的新闻传播理念和实践。
社会化媒体强调的是关系,关系就是生产力和传播力,因此,大众传播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似乎开始缺乏施展空间,而人际传播开始回归。在透明的社会化媒体世界,个体的信誉和口碑成为传播影响力的关键要素,职业新闻传播者并不比普通互联网用户具有特殊的传播优势。只有具备良好的可信度和美誉度的个体在社会化媒体中才能获得认可,而高超的传播技巧和高质量的信息产品也难以弥补传播主体形象造成的负面作用。
新媒体可以容错,最终通过碎片化信息的整合,还原事件原貌和抵达新闻真相。同时,用户生产内容(UGC)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角色模糊。新媒体传播致使信息多元丰富,用户参与度增强。如今的新闻传播,告别新闻机构的“信我”时代,进入新闻受众要求的“秀我”时代,承认知识的不确定性。⑨因此,新媒体从业人员不仅仅生产内容,甚至在某种情境下内容生产不是主业,而内容管理和信息挖掘成为重要工作。同时,作为职业新闻传播者,在信息生产与传播中也必然需要有所担当,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新媒体专业教育理念创新
有论者说大学教育第一要务是传承,而不是创新,因为传授文化知识、塑造健全人格是最重要的。此言可嘉,揭示了大学教育的本质,但大学教育不能因此拒绝创新,特别是一些新设立的专业,更是要基于本专业特点创新教育理念,建立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如前所述,新媒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那么,新媒体专业教育应基于新媒体特征来创新教育理念。
1.培养开放共享精神
新媒体拥有诸多特征,如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分众性、分权性、共享性、容错性、戏谐性等,但从根本上说,新媒体特征是由互联网精神所赋予的。互联网核心精神是开放共享,胡启恒院士在分析互联网的特殊精神气质时,提到“开放网络、自由访问、信息的共享”⑩。互联网的开放共享精神也会对新媒体行业及其从业人员产生深远影响,或者说新媒体从业人员要认同和具备开放共享精神。
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斯坦福大学对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员进行长达了3小时的观点分享,预言了未来20年科技潮流,认为现在只是分享时代的早期。(11)这是一家之言,但把握了互联网精神本质。在新媒体传播实践中,开放共享确是常态,不论是职业新闻传播者还是普通互联网用户,都遵循这一规则,尤其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独狼”玩不转互联网。作为职业新闻传播者,新媒体从业人员更应将开放共享精神作为自身专业素养的体现,因为“生产可被分享的内容正成为我们在社会化媒体上新闻实践的基本法则。”(12)新媒体专业教育应专门培养新媒体所需的新闻传播人才,在教育理念中,注重开放共享精神的培养本是应有之意。精神在交往互动中相互影响,作为教学共同体,新媒体专业师生应身体力行开放共享精神。
2.树立前瞻性理念
新闻传播学科应用性强,培养符合媒体需求标准的实用性人才是该学科人才培养的常识。教育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偏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的就业率考核,以期优化学科资源配置,也使得高校注重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这直接催生了一种“私人订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有些高校的部分实用性专业就针对企业单位人才需求标准,而有目的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与企业单位签订用人协议。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高校主动调研某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面向的这一类型企业单位,研究和细分这一类型企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学历、素养等,获得企业单位用人标准等资料,然后作为依据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做法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教学科研虽然有自己的独立性,但应该遵循市场规律。
然而,媒介技术创新致使新媒体行业变幻莫测,如果人才培养方案以过去的某个固定时间的企业单位人才需求标准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并依此指导教学、培养学生,其结果是以过时的人才需求标准培养未来走向人才市场的新媒体从业人员。这会导致新媒体专业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与技术上可能落后于时代。当然,任课老师也会更新上课内容,贴近时代,但教育理念在起点上固守旧的人才培养标准,则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教授在美国高校进行考察时,发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做的是人们十年后做的事情,如分子雕刻等基础性研究和生物网络设计,研究人员认为只负责把它研究出来,我的工作做完了,自然有企业会来对接。(13)这保证了新媒体专业教育引领新闻传播实践,培养专业人才的超前意识和职业素养。而国内新闻传播院系通常做法是先去媒体调研,回来总结研究新闻传播实践经验,再传授学生这些业界新动态。新媒体专业教育应避免这种滞后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前瞻性教育理念。
三、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重建
“变”,是新媒体的关键词,一是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变动更新快,二是新媒体自身的变革常态化。所以,新媒体从业人员总要保持“在路上”的状态,同时不能只顾低头看路,还要抬眼远望。同理,新媒体专业教育如果只是跟在新媒体新闻传播实践后面总结经验,建立培养模式,则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引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基于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任凭新媒体如何变动,都会心中有底,知晓大势。
1.职业素养与核心课程设置
新媒体专业虽然设立时间不长,但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很多新闻传播院系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专业特色,综合来说,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三个大方向:新媒体新闻传播人才、新媒体产品设计人才、新媒体经营管理人才。(14)但是,不论是哪一种培养方向,其目标是培养能胜任新媒体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对象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新媒体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基于这一理念。
从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媒介形态进一步丰富,这不仅带来新闻传播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新闻传播理念的重新认识,“互联网关键的变革之一,便在于从门户时代转向社会化媒体时代。”(15)社会化媒体的每一位用户是一个节点,能够自主生产、传播信息,又能凭借关系使信息裂变式扩散,产生影响,个体人在传播网络中可以拥有话语权。虚拟的网络社会已是现实社会的投影,人际关系就是传播力。传播门槛降低了,互联网赋予人们平等的权力,但在透明的传播语境下,个体的可信度、美誉度会与传播的影响力正相关。因此,新媒体专业应开设网络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社会网络分析、网络行为心理学、网络法律法规与职业伦理等课程,培养学生在Web2.0时代基本的专业素养。
科学素养是新媒体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新媒体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他们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提升技术认知和使用能力。如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互联网思维与方法、科技传播前沿等课程的设置,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视野与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其实,有时候大学教育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平台,打开一扇知识之窗,让他们在知识海洋里遨游。
其他核心课程要根据专业特色和培养方向来分别设置。如偏向新闻传播的,可以设置网络新闻学、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多媒体新闻制作等课程;偏向产品设计的,可以设置电脑网页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偏向经营管理的,可以设置网络营销、网络媒体经营与管理、传媒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设置一旦固定后即是模式,但模式也不是统一不变的,还可以根据不同院校的情况各有侧重、各展所长。
2.知行合一的课程融合体系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技术变革不仅影响信息的呈现,其本身还有意义,如互联网的技术赋权。新媒体特征改变了传统新闻学重视内容的理念,转为“技术偏向”的知行合一,即追求内容与方式相统一。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争论“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已没有意义。
新媒体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基于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但不是传授了这些课程内容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先要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目前,新媒体专业“在课程设计上选择理论基础、新闻业务、互联网技术、媒介经营管理、营销公关、视听软件应用等课程模块,且大部分课程属于‘概论’或‘通论’课程,课程间的相关性较弱。”(16)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两种缺陷:一是没有摆脱传统新闻学的影响,二是表现在多学科的叠加而没有融合。这会使新媒体专业建设陷于迷茫,难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也难以建立符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一个好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应追求一种“相溶性”。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触类旁通,最终产生“化学反应”,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收到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效果。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简单将新闻传播、计算机技术、营销与管理及通识教育课程等简单叠加,这种机械的知识堆砌,会导致学生的“食而不化”。所以,新媒体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做到“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即文化课与实验课互相配合乃至相溶,避免教学中出现文化课与实验课“两张皮”,更要避免两者间的厚此薄彼。
注释:
①陈奕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融合新闻’专业探析》一文及蔡雯的著作《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先后介绍了“密苏里模式”和“哥伦比亚模式”。
②王君超:《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实施与对策——香港公立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经验》,《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1期。
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教育课题小组:《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基于18所国内新闻传播院系的调研报告》,《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4期。
④郭全中:《互联网时代的传媒产业新趋势》,《新闻记者》,2014年第7期。
⑤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⑥匡文波:《关于新媒体核心概念的厘清》,《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9期。
⑦彭兰:《再论新媒体基因》,《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
⑧杨保军:《我国职业新闻传播观念的几个宏观转向——以“后新闻业时代”开启为背景》,《新闻记者》,2014年第5期。
⑨刘海龙:《新闻素养与下一代新闻业》,《新闻记者》,2014年第4期。
⑩胡启恒:《什么是真正的互联网精神》,《北京科技报》,2014年3月10日。
(11)凯文·凯利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预言未来20年科技潮流》,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682,20141028438740580.html.
(12)钱进、尹谜眉:《社会化媒介时代的新闻编辑部转型——对话英国汤姆森基金数字新闻和社会化媒体特别顾问Dan Manson》,《新闻记者》,2014年第5期。
(13)陈磊:《新媒体人才培养,大学缘何慢半拍?》,《科技日报》,2014年10月12日。
(14)谭天、刘方远:《试论新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15)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6)鲍立泉、胡佩延:《新媒体专业教育定位研究——以媒介形态创新为视角》,《现代传播》,2014年第8期。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李立】
*本文系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政务微博舆论引导功能研究”(项目编号:SK2013B2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