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蚕种质量与单产增加生产企业效益

2015-02-22葛小兴

蚕桑通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蚕种感光交配

葛小兴

(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嘉兴 314419)

提高蚕种质量与单产增加生产企业效益

葛小兴

(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嘉兴 314419)

蚕桑是我省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蚕桑收入曾在整个农业经济收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阶段蚕桑产业已步入快速减量调整的时期。蚕种生产作为蚕桑产业的基础环节,也是属于需要掌握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兴衰受制于产业,因此蚕种生产企业也就告别了倚仗提高生产蚕种总量来满足蚕种需求和谋求经济效益的时期。

基于目前的产业形势,蚕种生产企业要取得正常的主业生产效益空间,当致力于确保蚕种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单产。蚕种单产,特别是极具可比性的kg茧制种量,是影响张种成本和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增加kg茧制种量可不以牺牲蚕种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代价来提升原蚕户、职工的收入,实现原蚕户、职工、生产企业三者的利益协调地同步增长。现行当家品种白玉、秋丰,近5年来春期的平均kg茧制种量约在3.1~5.4张之间,如果剔除了微粒子病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则近5年来春期的平均kg茧制种量在4.3~5.7张之间(特别是近3年都在5.4张以上),二者的高低开差都很显著,这既体现出了微粒子病对单产的严重影响,又体现了强化生产管理和针对各期气候与环境因素变化及时采取灵活技术应对措施能增加单产的空间。

1 加强管理,严格防病,稳定提高蚕种质量

蚕种质量可能直接左右蚕种单产,就一个蚕种批(或制种段)而言,毒率、杂交率、良卵率、孵化率指标中任何一个不合格则其单产为0。所以稳定的蚕种质量是高单产的前提。

1.1 努力打好体质基础

1.1.1 提高桑叶叶质

注重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强调氮磷钾肥施用比例;适时进行桑叶摘芯,要求在3龄饷食前完成摘除拱头上的1叶1芯,4龄后应注意先摘(顶叶先成熟)先采;及时进行桑园治虫,春期应组织落实好白条防治越冬代桑尺蠖、桑毛虫,3龄期后防治好一代桑螟。

1.1.2 掌握用桑成熟度

在饲育用叶上,精选小蚕用叶,力求老嫩一致,收蚁用叶掌握适熟略偏嫩,收蚁后第2日即选采适熟偏老叶;1、2龄盛食期,以残桑中留表皮50~70%,吃穿表皮30~50%为宜。掌握好良桑饱食,避免蚕座残桑过多。

1.1.3 加强眠起管理

各龄应及时(分批)提青,有利于蚕发育的整齐度和分离淘汰病弱蚕;加强见起后室内湿度管理,防止起缩蚕和半脱皮蚕发生;注重眠中蚕室空气,严防眠中加温不良气体中毒。

1.2 严格消毒防病

1.2.1 抓好常规消毒防病工作

环境、蚕室、蚕座卫生整洁和消毒必须贯穿生产的全过程,做到蚕前全面整洁清理彻底消,蚕中贮桑室、蚕室、蚕座、蚕具日日消,蚕后回山整洁立即消;强调眠前和饷食蚕座消毒;加强蚕期的“五选”工作。

1.2.2 强化“防微”技术措施

蚕前组织好“防微”技术培训,增强全体参与人员“防微”意识;制定“防微”管理制度,实行原蚕户和职工的收入与“防微”成绩挂钩;近年来更是实施了“防微”操作奖励,以平均每个原蚕户不少于700元的奖励额度,结合不定时检查与抽查决定是否给予该户全额奖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原蚕户的“防微”工作积极性,以达到提高“防微”技术措施到位率的目的;严格实行桑叶在规定浓度下的全程浸消工作;做到采进的“毛叶”与已浸消的桑叶分室贮藏,防止已浸消的桑叶在凉干、贮藏过程中再受病菌污染;做好清除和药杀上年秋期随叶进入室内的末代桑螟虫蛹,以避免下一年春期飞扑在室内的螟蛾上的鳞毛和蛾尿污染室内环境和蚕座。

2 灵活掌握生产技术,提高蚕种单位产量

蚕种生产成绩受环境、气象因素影响很大,如何合理灵活地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是无须明显增加劳力和物材料支出,增加kg茧制种量的有效手段。

2.1 加强蔟中管理

蔟中管理对蛹体强健度影响很大。上蔟前,趁天气晴好提前翻晒好蔟草,适熟稀上,蔟中初期温度25~26℃,中后期25℃,保持适当气流。由于蚕全龄喂食浸消叶,因此熟蚕蚕尿特别多,须注重上蔟48 h内的强行排湿工作(生产上发生过未做好蔟中排湿工作造成不结茧损失20%以上的现象),有利于提高结茧率和蛹体强健度。

2.2 重视发蛾调节

发蛾调节应贯穿蚕期到蛹期全过程。合理确定好2个品种的收蚁日差;在原蚕饲养期间、蔟中、种茧保护期、蛹期管理各阶段,将对交品种的发育进度进行比对,在适温适湿范围内合理进行对交调节;特别注重湿度对蛹体发育的影响作用,确保发蛾调节平衡。

2.3 强化蛹(种茧)期保护

应适时早采茧,采茧过早,易造成多层茧而使削茧困难;采茧过迟则增加出血蛹。种茧应平放,否则会造成缩尾蛹产生,不仅提高鉴蛹难度,并增加不能交配的蛾子。种茧保护温度是23.5~25.5℃,湿度80~83%,并适当注意空气流通。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原蚕区农户在此阶段往往较重视温度的管理而忽视对湿度的管理,一是种茧采下后种茧室因冲洗后未干,造成茧层吸湿回软,影响茧层通气性造成不能化蛹和增加后期死蛹;二是种茧(蛹)间偏干燥,特别是复眼着色前,轻者造成嫩蛹失水而使产出卵率严重下降,重则造成化蛹困难,增加半蜕皮蛹,甚至出现套节蛹,并使蛹体发育进度变慢,严重影响kg茧制种成绩。

削茧鉴蛹阶段也属于种茧(蛹)期,此时如遇高温、干燥天气,必须克服困难,采取有效措施降温补湿,避免因进行削茧鉴蛹操作与温湿度管理操作发生矛盾而使温湿度处于失管状态。

2.4 适时安排种茧收购和削茧鉴蛹

种茧调查,应安排在上蔟后10 d左右(复眼着色后)进行,调查太早则蛹体嫩易增加出血蛹,调查太迟则因时间和劳力的紧张而来不及削茧鉴蛹,导致鉴蛹错误率高而增加纯对,增加了不必要的损失。

削茧鉴蛹时间,可根据蛹体复眼着色程度来确定,应在复眼着深色(上蔟后10~12 d)后进行,一般掌握在见苗蛾当日或上一日完成为宜。如削茧鉴蛹太早,一则蛹体嫩,蛹皮腊质层薄,在环境干燥的情况下会造成蛹体失水(严重时套节)而降低产出卵率;二则易碰伤蛹体,增加后期死蛹(败血蛹),二者都是原蚕茧丰收而蚕种不丰产的主要原因。

2.5 灵活应用制种技术

2.5.1 感光操作

蛹室保证黑暗6 h以上感光(雌2时、雄4时),注意感光均匀;防止雌蛾跌地破损;感光2 h内雌蛾匾内抢雄蛾;严防蛾子趋光打堆;严格分隔雌雄蛾室,以避免雄蛾燥动性飞扑。

2.5.2 成熟蛾交配

这是提高产出卵率的操作重点,一般7时以后捉蛾,否则不产卵蛾或残存卵增加,蛾的交配在8时以后,并依当天发蛾数量、劳力和气温状况尽可能推迟至10时后开始交配。交配室温度25℃,相对湿度73%。采取分批交配的技术措施,即对雌蛾分批次进行投雄蛾、理对,特别是饲养原蚕饲养量较多的农户,可缓解劳力紧张,并减少散对损失。交配时间一般为2~4 h。感光10 h后及前1日的雌蛾,交配2 h左右即可拆对。

2.5.3 前1日雌蛾处理

需第2日才进行交配的雌蛾(量少的、迟发蛾等),可稀捉匾内在与雄蛾(蛹)室隔离的低温处遮暗存放,次日8时前用新鲜、交配性能好的雄蛾交2 h拆对。

2.5.4 理对蛾处理

理对中理出来的未交雌蛾,需选用新鲜、交配性能好的雄蛾交,为防理对雌蛾因已短时交配过而拒交产卵,可放在蚕连纸(夏布)上交配。

2.5.5 合理进行蚕蛾冷藏

如气温很高又迫不得已需进行雌蛾冷藏,必须在感光8 h后,待雌蛾排尽蛾尿后方可进入低温室,第二日早上需用新鲜、交配性能好的雄蛾交2 h左右拆对。未交雄蛾冷藏宜感光4 h后(待排尽蛾尿),已交雄蛾冷藏宜尽快,雄蛾冷藏必须稀放。

2.5.6 调节好收种时间

如果制种户投蛾偏迟,或迟早开差大,或产卵室实际用温偏低,且制越年种的,应适当推迟收种时间。

2.6 运用新技术合理进行蚕种保护

本公司10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中丝量蚕品种春制春用的蚕种保护,湿度宜偏高,以稳定蚕种孵化率。为防高湿条件下产附蚕种的夏布易因污染死蛾渍、蛾尿渍发霉而损失蚕种,应进行夏季洗落后散卵保护。保护温度应不高于25.5℃。每日换气并用电扇强制室内空气流动。努力使室内温湿度保住稳定,换气时,夏季室内温度、湿度与标准的误差不超1.5℃、4%;秋期(室内标准温度24~22.5℃时),应尽可能达到标准。室内标准温度降低至22.5℃以下时,应尽量避免出现误差。降温后严格防止再回升,而在冬季浴种后则须严格保证保护温度在5~7.5℃范围内,以免造成蚕种胚子发育异常而降低孵化率。

猜你喜欢

蚕种感光交配
感光食物,吃了会变黑?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不同交配方式对家蚕种性影响
二化螟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产卵量的影响
亚洲玉米螟交配率和交配次数与其日龄、性比和精巢大小的关系
中国感光学会2019年活动计划表
一种光线方向传感器和采用该传感器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西域察合台文史籍中阿闌豁阿感光而孕故事
攻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