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监测指标及意义
2015-02-22姚亚宾秦宇红
姚亚宾,秦宇红
当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后,机体迅速出现以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器官微循环急剧恶化为基础的一系列病变,造成循环衰竭。治疗过程始末有效监测患者相关指标并及时予以正确处理,对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患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1 监测内容
1.1 一般监测
1.1.1 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是脑组织血液灌流和全身循环状况的反映。精神状态好,对外界刺激能正常反应,表示循环血量基本充足,若患者淡漠、谵妄、嗜睡或昏迷则反映脑因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障碍。
1.1.2 肢体温度、色泽 肢体温度、色泽反映体表灌流情况。由于失血、大量液体复苏,体腔暴露使热量丢失增加,加之产热功能损害,患者中心温度明显降低。低体温会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当体温<35℃可影响血小板的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影响纤维蛋白的形成,增加严重出血的危险性,是出血和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1]。全身低温既是重度失血休克病情进展的结果,又是其发展加重和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体温 <32℃,死亡率高达100%[2]。
1.1.3 血压 血压不是反映休克程度的最敏感指标,在判断病情时还应结合其他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在休克患者中血压应定时测量、比较,通常认为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或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30%,表示存在休克的可能;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并且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时出现血压回升,脉压增大,表明休克好转。
1.1.4 脉率 脉率变化多出现在血压变化之前。当血压还比较低,但脉率已恢复且肢体温暖者,常表示休克趋向好转,目前临床常通过计算休克指数协助判断病情轻重。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脉率/收缩压(以 mmHg 计算)],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指标之一,可用于粗略估计失血量及休克程度分级。通常认为,该指数正常值为0.5~0.7。SI<1失血在循环血量的1/4以下;SI≈1失血达循环血量的1/4~1/3;SI>1失血>1/3循环血量。SI>1时表明机体存在休克,SI>2时,表示休克严重。SI越大,病死率越高,病情越重[3]。
1.1.5 尿量 尿量监测是危重患者多种监测指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肾脏血流灌注水平的最直接最敏感的生理指标。尿量<0.5ml/(kg·h),尿比重增加,表明肾血管收缩存在或血容量不足;血压正常,但尿量仍少,比重降低,则可能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量稳定在1ml/(kg·h)以上时,表示休克纠正。
2 动脉血气分析
2.1 碱缺失 不但可反映全身组织的酸中毒情况,还能准确反映休克的严重程度和复苏程度。与创伤后24h内晶体和血液补充量相关,碱缺失加重与进行性出血大多有关。碱缺失增加而病情似乎平稳的患者需细心检查有否进行性出血。碱缺失可分为3度:轻度(-2~-5mmol/l),中度(-6~-14 mmol/l),重度(≤-15mmol/l)。碱缺失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碱缺失的值越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死亡率和凝血障碍的机率越高,住院时间越长。碱缺失≤-15mmol/L,则有生命危险。
2.2 血乳酸盐测定 正常人体内含有一定量乳酸盐(正常值1~1.5mmol/L),为葡萄糖代谢中间产物。当机体缺氧时葡萄糖进行无氧代谢,乳酸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导致乳酸在体内大量堆积。创伤性休克时,患者血液灌流障碍严重,导致血乳酸盐浓度升高。休克时血乳酸水平被认为是判断缺氧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是危重患者病情监测的有用指标,可用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客观地评价预后[4]。乳酸水平越高,且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者,预后越差。预后不佳。血乳酸 <1.4mmol/L,病死率为0;<4.4mmol/L,病死率为 22%;4.4~8.7mmol/L,病死率为78%;>10mol/L,病死率为90%;若>13mmol/L,则病死率为 100%[5]。
3 混合静脉血血气分析
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反映了组织耗氧的状态,故PvO2可作为组织缺氧程度的一个指标。临床上监测动静脉氧分压及其差值(PaO2-PvO2)则可了解组织对氧的利用情况。混合静脉血即肺动脉血,它所引流的组织包括了来自上腔、下腔和冠状静脉窦的血液回流至肺动脉而混合的血,其真正反映了全身静脉的氧分压,即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正常均值为39mmHg。在维持PvO2>75%时,通过输注晶体和胶体液可以改善组织灌注,维持氧供需平衡,使各项生理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此时没必要输血。根据PvO2≤75%进行输血可能比血红蛋白值更敏感和精确[6]。
4 凝血机制异常
各类创伤患者极易引起纤溶亢进及伴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外伤患者体内血凝系统平衡失调,受损组织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组织及内皮下成分暴露,激活血小板凝血和纤溶系统,造成凝血因子消耗,纤溶亢进,激活凝血瀑布,当合并感染时白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可影响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分泌,促进凝血过程。因此,此时使用促凝剂并不适宜,考虑到同时存在创伤性出血,也不宜使用抗凝剂。显然,抗休克治疗时,积极祛除休克病因,尽早纠正创伤导致的凝血-纤溶病理状态才是治疗的关键[7]。
5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对于复苏过程中生命体征的监测并指导复苏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漂浮导管、动脉导管等测量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嵌压(PAWP)、心排血量(CO)等。Swan-Ganz导管通过热稀释原理测定心排量(CO)是最经典的心功能监测方法,同时还可以测定CVP、PAWP和PAP(肺动脉压),并通过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出血管阻力,对整体循环功能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
5.1 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6~12cmH2O。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治疗过程中,中心静脉压可对患者血容量及新功能估测起一定作用,对临床补液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压<6cmH2O时,表示血容量不足,如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可适当增加补液量以补充循环血量;对有活动性出血患者则应适当补液,维持重要脏器灌注,尽快手术止血;>10cmH2O时,则提示有心功能不全可能,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加;>20cmH2O时,则表示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应限制补液量,如患者血压许可,一般情况好,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可予适当强心、利尿治疗。
5.2 肺动脉楔压 肺动脉楔压(PCWP)正常值6~15mmHg,对创伤性休克患者,通过测定PCWP可了解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压力,是反映左心功能及其前负荷的可靠指标,借此反映肺循环阻力的情况,为临床一项重要的监测指标。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如果PCWP降低,则提示应补充血容量。其值<8mmHg时,伴心输出量的降低,周围循环障碍,说明血容量不足;当其值>20mmHg时,说明左心功能轻度减退,但应限液治疗;>25~30mmHg时,提示左心功能严重不全,有肺水肿发生的可能,限制液体入量时还应给予适当强心治疗。
6 其他新指标
6.1 胃黏膜pH值 胃黏膜pH值的降低不仅与胃肠粘膜的氧合障碍有关,同时还与全身组织氧合不足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胃黏膜pH值的变化是反映肠道及全身组织氧合情况的重要指标,可以根据pH值的变化,采用适当的液体复苏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隐性休克[9]。
6.2 舌下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slCO2) Povoas等[10]研究指出,PslCO2改变与组织氧合状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随着休克加重,PslCO2升高,休克纠正,PslCO2降至正常;并发现PslCO2与动脉血乳酸变化呈高度一致性。因此提出,连续性监测PslCO2对休克复苏具有指导意义。
6.3 肠黏膜毛细血管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SgO2) 用光纤导管置于胃内,用反射分光镜测定肠黏膜毛细血管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SgO2)。已知SgO2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与 pHi的相关性很好[11]。
临床中应该应用什么指标来监测患者,必须结合不同医院科室的现有设备及技术条件。必须强调的是,不管是传统的血压、脉搏无创指标还是新的介入有创指标,都需要进行动态的监测,不可能仅仅靠单次所谓高精尖的监测结果就能做出最终的判定。简单的指标应用得当,一样可以起到有效合理的临床指导作用。
[1]刘长文,朱英.低血容量性休克复苏指南的理解与执行[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3):248 -251.
[2]Lapostolle F,Sebbah JL,Couvreur J,et al.Risk factors for onset of hypothermia in trauma victims:The hypotrauma study[J].Crit Care,2012,16(4):R142.
[3]胥伶杰,徐军,王仲.休克指数在急诊病情判断中的作用[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1):69 -71.
[4]陈淑云,侬光彪,张云锐,等.乳酸值高低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危重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6):133-135.
[5]邱春红.血乳酸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2013,28(4):337-341.
[6]胡宏强,沈七襄,张正迪,等.中心静脉血、肘静脉血与混合静脉血血气指标值相关性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2):212-213.
[7]王艳,朱金源,周文杰,等.创伤早期凝血指标对病情及预后评价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3,34(10):1547 -1549.
[8]王阿莉,乜广珍,尹朝霞.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新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1):3917-3919.
[9]孙向东,李伯恩,沈涛,等.胃黏膜pH值监测在早期判断危重症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4):1-3.
[10]Povoas HP,Weil MH,Wang T,et al.Comparisons between sublingual and gastric tonometry during hemorrhagic shock[J].Chest,2000,118(4):1127 -1134.
[11]Rivers E,Nguyen B,Havstad S,et al.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N Engl J Med,2001,345(19):1368 -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