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习语和典故文化比较研究

2015-02-22潘正芹

关键词:习语典故汉语

潘正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中英习语和典故文化比较研究

潘正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习语是一种文化负载现象,它简洁凝炼,寓意深刻。习语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典故,通过比较英汉习语和典故文化,可以了解到中英民族在宗教、民间寓言和神话、民俗、文学、民族心理、社会认知、价值观、国俗语义等方面的差异在习语上的体现。了解习语文化差异是有效翻译的前提,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传播效果。

习语;典故;文化;翻译

习语包括成语(set phrase)、典故(allusion)、谚语(proverb)、格言(saying)、俗语(colloquialism)、俚语(slang)等,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所创造出的具有独立、固定特点的语言表达形式。习语文化负载(culture-loaded)性强,其结构、语义和用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制约,是民族文化的缩影,也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要了解英语民族,要学习英语语言,不可不重视其习语。

一、习语的特征

民族性。习语的民族性指习语的形成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历史典故等密不可分,绝大部分习语由该民族创造,只应用于该民族内部的交流,反映该民族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知识、智慧的独特性和对待自然、生活的态度,要直接翻译成别的语言相当困难。汉语习语不仅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东方文化;英语习语不仅反映英美国家的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西方文化。

形象性。习语的形象性指习语生动具体,言简意赅,常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汉语中通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那些身强力壮,但脑中空空的人,而英语中用“There is more of Sampson than of Solomon in him”来表达此意。Sampson是西方神话中的大力士,Solomon则是古代以色列贤明的国王,以智慧著称,这两个人都是西方家喻户晓的典故人物,能引发人们生动的联想。

整体性。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尽管习语中的每个单词有其本身的完整性,但是它们不能拆开,也不能随意更换位置,否则习语的意义就无法理解。例如:“Neither flesh nor fish(非驴非马)”不能改成“Neither fish nor flesh”,也不能更换为“Neither donkey nor horse”;同样的,“非驴非马”也不能随意改成“非猴非猿”。另外,对习语的理解也具有整体性,我们不能从某个词或局部内容来理解习语,而应把习语作为整体来理解,更不能望文生义,如,“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家丑)”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与此相适应的是搭配的稳固性,如,“七上八下”不可改为“八上七下”。

和谐性。习语易懂好记,听起来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汉语中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英语常用头韵(alliteration)、中韵或叠韵(assonance)、尾韵(rhyme)等语音手段美化音韵效果,例如,as busy as a bee,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另外,通过同词重复、同义重复、对仗等修辞格,也能达到和谐性。同词重复,如:step by step,neck and neck,to turn and turn about.同义重复,如:cool and calm,mud and mire,turn and twist,safe and sound.意义相反,如:fair and foul,weal or woe,now or never,through thick and thin.对仗,如:Like father,like son;Love me,love my dog;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Out of sight,out of mind;More haste,less speed.

隐喻性。按照Lakoff&Johnson的观点,隐喻是参照一个知识领域(喻体)去理解另一个知识领域(本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合在长时记忆中保存喻体的一些重要的方面(如认知结构),并直接对习语的理解产生影响。”[1]人们使用习语也是为了实现话语的隐喻效果。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并非是实打实的“海中一滴水”,而是形容某事或某物的渺小;人们使用“Judas kiss”来形容某人表面上示好,其实内心就像Judas一样恶毒。习语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自身的意义,而在于其蕴含的哲理意义,这种哲理意义和习语所描述的对象之间形成了隐喻效果。

二、中英习语的来源和构成比较

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来源于生活。由于地理、宗教、历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中英习语的来源和构成也有所不同。

地理。英国四面环海,而且岛内河流密布,因此,航海业、捕鱼业非常发达。英国人的生活与海息息相关,因此很多习语以海洋、水、船、海运等为题材,例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未雨绸缪)。中国是个大陆国家,虽然有很长的海岸线,但古代中国人的活动范围还是以陆地为主,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许多习语与农业相关,如:瓜熟蒂落、拔苗助长、斩草除根、瑞雪兆丰年、五谷丰登、挥金如土、面如土色等。

宗教。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当多的习语与基督教有关,很多习语就源于《圣经》,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as devout as Abraham,as greedy as Ahab,as curious as Lot’s wife.

中西方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龙”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一直是吉祥富贵的标志,是备受推崇的民族图腾。在汉语中,“龙”是褒义的,很多词语中都有“龙”,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嘴中能喷火。在中世纪的西方,dragon是罪恶的象征,恶魔撒旦就曾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民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娱乐、节日等。比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主食以米食和面食为主,而米食和面食又作法多样,最常见的有米饭、馒头、花卷、面条、饺子等。因此,汉语中就有了许多包含各种米食和面食的习语。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米煮成熟饭。西方以面包为主食,含“bread”的习语有:butter both sides of one’s bread喻“在同一时间从两件事中获利”;bread and butter喻“谋生之道、饭碗”;bread and water喻“简单的饮食,粗茶淡饭”;quarrel one’s bread and butter喻“自砸饭碗”;butter up喻“巴结;讨好;过分恭维”,等等。可见面包在英民族中的地位。

政治、经济和科技。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反映中国国情的时政词汇也成为习语,例如:“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科教兴国、“三农问题”、外向型经济。英语中一些经济活动词汇也泛化成了习语,以business为例:Business is business(公事公办);to get down to business(认真着手办事),dark business(暧昧勾当;诡秘勾当),to know one’s business(胜任自己所干的一行),monkey business(胡闹), business before pleasure(正事要紧;先务正业而后作乐),to get down to business(言归正传)。

文学经典。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文化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它们给欧美文学提供了丰厚肥沃的土壤,对欧美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谈到英语习语的文学渊源,不只是英美文学本身,而是整个欧美的文学。远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近到现代的英美文学作品,都为英语提供了很多习语。如:An Apple of Discord(争斗之源,不和之因,祸根);The Heel of A-chilles亦作The Achilles’Heel(唯一弱点,薄弱环节,要害);The Trojan Horse(暗藏的危险,奸细)。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哲理名篇和文学名著也给汉语带来很多习语,普通百姓都常常把这些习语挂在嘴边,如“三顾茅庐”。

民族心理和认知。民族心理和认知主要反映不同民族对待身边事物的认知取向,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民族心目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意义。以动物为例。凤凰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传说中的鸟类,它在中国是富贵权势的象征,但在西方是再生之鸟,源自埃及“不死鸟”的传说,所以中文有习语“龙凤呈祥”,英语有“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its ashes(从毁灭中再生)”。虽然在中国养狗当宠物的越来越多,但狗的形象在汉语中依然以负面居多,而狗在英语中的形象多是正面的,所以汉语有习语“狗仗人势”,英语有“Love me, love my dog”;我们说“力大如牛”,英语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当然,这种认知差异也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

民族价值观。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对不谦虚的人的一种讽刺;而在西方,“谦虚”被认为是“自信”的反义词,许多习语对谦虚都持否定态度,所以有这样的习语: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谦虚源于胆怯),An excess of modesty obstructs the tongue(谦虚过分束缚舌头)。中国传统价值观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对金钱的态度比较含蓄,所以我们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或“视金钱如粪土”的说法。西方对金钱的态度则比较直接,其典型的民族特征是功利主义,只要钱来得正当合法就行,如:Money is the key that opens all doors(金钱是打开一切门户的钥匙);Money talks(钱能通神); Beauty is potent;but money is omnipotent(美丽是有力量的,但金钱更有权威)。中国人更注重集体观念,提倡“众志成城”、“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对生活的态度是知足常乐、适可而止、随遇而安。西方人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下面的习语体现了西方人个人主义价值观: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吱嘎叫的轮子有油吃/善于表现者能得到机会),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国俗语义。语言学家李奇(Geoffrey Leech)把语义划分为七个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其中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属于联想意义范畴[2]。由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同或相似,人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事物也相同或相似,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这些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背后的意义(即联想意义,联想意义具有民族语义特征,所以也叫国俗语义)就大不一样。例如,“狗”在英汉语中的概念意义是相同的,但联想意义就有很大差异:“狗”在英语中主要是积极意义,而在汉语中更多的是消极意义。再如,中国的“围墙”与西方的“fence(篱笆)”,两者都有阻隔的作用,但中国的围墙比较高,外人无法透过围墙看到里面的东西,所以,围墙有神秘感,既能阻挡外人随意进出,又有势力范围之意;而英语的“fence”多起到划界或自我保护的作用。所以汉语有“铜墙铁壁”,“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的说法,英语有“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好篱笆成就好邻居)”,“No fence against ill fortune(无篱可御厄运来)”等习语。总之,国俗语义是研究习语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视角。

三、结语

从习语的定义、特征到英汉习语典故的形成和比较,我们可了解到中英民族在宗教、民间寓言和神话、民俗、文学、民族心理、社会认知、价值观、国俗语义等方面的差异。通过中英文的比较,我们也意识到,了解差异是习语翻译的前提,因为习语文化负载性强,有效的习语翻译将大大提高跨文化传播效果。

[1]高丽萍.英语习语的认知特征[J].外语学刊,2007(5).

[2]龙晓明.英汉习语与中西社会文化[J].学术论坛,2010(9).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Allusions

Pan Zhengq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

Idioms are concrete and condensed,with very deep culture-loaded.They were always born with allusions.This comparative study will give readers a broad view of comprehensive differences of idiom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ligion,fables,mythos,customs,literature,national psychology,social cognition,social values and other national cultural meanings,which is extremely necessary as a precondition for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Idioms;allusion;culture;translation

H315.9

A

1673-1395(2015)01-0084-03

2014-11-01

潘正芹(1962-),男,广西都安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第二语言习得、外语教育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习语典故汉语
学汉语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