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银合剂治疗血热型白疕疗效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2015-02-22羊剑秋高以红张梓岗
羊剑秋,高以红,李 超,张梓岗
(江阴市中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又名白疕,是一种常见反复发作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其病情迁延,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目前对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尚未明确[1],普遍认为属于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2]。克银合剂是我科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常用有效中药制剂。通过观察克银合剂治疗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水平的变化,探讨克银合剂治疗本病的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0例均为2013年6月—2014年2月我院门诊随机接诊的白疕(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诊断标准。皮损鲜红,皮疹不断出现,鳞屑增多,刮去鳞屑可见发亮薄膜,点状出血,有同形反应。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男18例,女12例,年龄19~62岁,平均(37.95±3.85)岁,病程 11~96周。健康对照组均为接受本院健康体检的正常人,共30例,男 15例,女 15例,年龄 18~60岁,平均(38.86±3.97)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克银合剂(江阴市中医院自制,苏药制字:JSZBZ20090036Z),药物组成:土茯苓、生地黄、紫草、连翘、白花蛇舌草、槐花、鸡血藤、当归、白鲜皮、茯苓、山药、甘草等,30 mL/次,3 次/d,12周为1疗程。2组观察期间均禁用其他中西药物。
1.3 疗效标准 按目前通用的公式计算PASI[3]变化值,PASI变化值=[(治疗前 PASI总分-治疗后PASI总分)/治疗前PASI总分]×100%。治愈:PASI改善≥90%;显效:PASI改善≥60%;有效:PASI改善≥25%;无效:PASI改善<25%。
1.4 指标观察 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静置后置于-70℃冰箱中待检,健康人群血样同样离心静置后待检,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法)检测血液TNF-α水平,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步骤进行。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30例,痊愈5例,显效21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6%。
2.2 治疗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 治疗前(7.8±4.25)分,治疗后(1.58±1.37)分,与治疗前比较,P <0.01。
2.3 2组治疗前后TNF-α水平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TNF-α水平为(17.32±3.61)pg/mL,治疗后为(8.99±2.46)pg/mL;健康对照组为(9.31±2.14)pg/mL。治疗组治疗前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经12周治疗后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各指标水平已经接近健康对照组(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仅有2例出现轻度胃肠不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
3 讨论
银屑病发病机制和病因目前不清,现代研究[4]则发现该病可能与遗传、代谢、感染、内分泌、精神、神经、免疫障碍等有关。现代医学通过对银屑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皮肤微循环检查,发现本病患者存在明显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其异常程度与银屑病的病情相关[5]。近年国内外对于银屑病中血热证、血瘀证的客观化研究比较深入,主要集中在血液流变学、免疫学相关指标、甲皱微循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浆内皮素(ET-1)水平、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6]等方面。
研究发现,银屑病皮损中活化的T细胞表面CD25(IL-2RC)水平明显高于非皮损区和正常人的皮肤,而且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也表达较高水平的CD25,局部浸润淋巴细胞及其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L-2和TNF-α,可能也参与刺激角朊细胞的增殖,诱导和维持了银屑病的皮损。TNF-α可以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提供黏附位点,活化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引起机体强烈的炎症反应,释放出炎性介质,加剧其局部的炎症反应,产生典型的银屑病皮损。TNF-α在细胞外面刺激细胞产生白介素类相关细胞因子,而该类细胞因子在银屑病表皮增殖中则发挥作用,同时调节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调节细胞间微血管的形成,产生银屑病的病理特征[7]。王萍等[8]对应用凉血活血汤治疗的15例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进行了治疗前后的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TNF-α的水平较健康人明显增高,含量比正常人高3.29倍。经凉血活血汤治疗后,TNF-α的水平则随着病情的改善而降低,提示TNF-α可能就是导致银屑病发生的某种致病因子,其参与了银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而治疗用的凉血活血汤可能对TNF-α水平起着调节的作用。
[1]夏登梅,郭生红,李薇.银屑病发病相关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4,36(2):79-82.
[2]孟祥光,倪文琼,王超,等.银屑病全身治疗的遗传药理学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11):13907.
[3]周小勇,郑家润.对银屑病病情与治疗结果临床判断方法及其质量的评价[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27(2):106-108.
[4]郝平生,马可芹,张婧.寻常型银屑病(湿热证)的血清蛋白组学表达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1):30.
[5]田海刚,胡帅.蔓小红,等.凉血解毒汤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4):710-712.
[6]马万里,曲永彬,潘慧宜,等.银屑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52例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2,19(5):272-275.
[7]MURAKATA H,HARABUCHI Y,KATAURA A.Increased interleukin-6,interferon-gamma and tumour necrosis factor-alpha production by tonsillar mononuclear cells stimulated with alpha-streptococci in patients with pustulosis palmaris et plantaris[J].Acta Oto-Laryngologica,1999,119(3):384-391.
[8]王萍,张芫,李伟凡,等.凉血活血汤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观察及TNF-α水平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3):90-91.
[9]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3-72.
[10]解学伶.地黄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9):2632-2633.
[11]王炜辰,吴学辉,郑芳.丹参药理学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3,25(10):24-25.
[12]舒顺利,应军,刘军民,等.鸡血藤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23(2):184-186.
[13]梁少瑜,陈飞龙,汤庆发,等.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23(6):6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