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若干问题的认识

2015-02-22王琳刘斌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斯大林工业化苏联

王琳,刘斌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若干问题的认识

王琳,刘斌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等问题,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有益地探索,事实上却形成了超越前苏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斯大林模式”,这是由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有限而形成的后果。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作出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评价,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对科学地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且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对理解21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也同样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斯大林;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伟大理论,它向我们呈现了社会主义的远大前景和康庄大道。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无产阶级政权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观。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对当时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遗产。但是,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理论失误,这是由于他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借鉴,再加之苏联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些失误又逐渐演化为窒息社会主义活力的理论教条,在实践中形成了超越前苏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

1936年,苏维埃国家国内生活的显著特点就是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就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成,国内“谁战胜谁”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了胜利,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能够用必要的装备满足本国歼击机和国防的需要。斯大林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六个基本特征。第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将其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第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得又一明显特征,“这种计划各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1]。斯大林认为,计划经济是同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重大区别,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需要的。第三,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取消平均主义”,“打破旧的工资等级制”。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唯一领导力量是共产党,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表现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领导力量。第五,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可以选择用非暴力手段去进行经济组织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用暴力手段镇压国内被推翻了的阶级,保卫国家以防外来侵犯。第六,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斯大林认为在工业相对落后的苏联,有了建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斯大林将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为工业化的中心任务,特别是机器制造业这一整个工业的“神经中枢”。他认为,重工业是“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2],发展重工业,才能为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农业提供先进的机器设备,才能增强经济独立性,增强国防力量。斯大林确定了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战略,认为把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结合为整体经济,“使农业服从社会主义工业的领导,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基础上调整城乡关系,堵死和消灭阶级借以产生首先是资本借以产生的一切孔道,最后造成直接导致阶级消灭的生产条件和分配条件”[3],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当作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的必备条件。在推进苏联工业化的过程中,斯大林把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这与他主张实行高速度、高积累和高投入的方法不无关系。在整个工业化时期,苏联用于重工业的投资、用于积累的比重均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的比重在30%左右,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作为积累工业资金的重要手段,“这种超额税是为了推进工业的发展,消除我国的落后状态”[4],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从1930年起,苏联国民经济年度计划逐渐演变成为指令性计划,“这种计划各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5],苏联形成了以部门管理、垂直单一领导的,以指令性计划占有生产资料,决定生产,分配产品,计划流通,排斥和限制市场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国家成为了工业管理的主体与中心。通过这种工业化战略,苏联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大工业体系,却只用了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全力推进公有化进程,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工业化政策齐头并进。在城市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私营工商业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在农村以强制手段消灭了富农阶级,把农民个体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系,从而实现了农业全盘集体化。1934年,苏联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在国民收入中占99.1%,在农业总产值中占98.5%,在工业总产值中占99.8%,在零售商品流转额中占100%。到了1936年,苏联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斯大林宣布苏联消灭所有的剥削阶级。

斯大林有云,苏联的农业现在“是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械化的、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即无所不包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庄体系。”苏联的工业“它建立在丰富的现代新技术基础上,十分发达的重工业以及更发达的机器制造业的基础上。而最主要的,就是资本主义已经从我国工业范围中完全驱逐出去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形式现在是在我国工业中独占统治的体系。”

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建设

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斯大林把由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把阶级斗争作为了加快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推动手段,建立了从最高领袖到地方基层政权严密控制垂直领导的庞大干部等级制。在这种体制下,从政党组织、国家机关、经济实体到一切社会团体统统执行党的最高指示,党的机关的绝对权力代替了党员群众的主动积极性,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一长制代替了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原则;委任制代替了选举制,造成了干部只向上负责而不向下负责的不良倾向;执行机关及其机构拥有全部权力,国家安全机关享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形成了官僚特权阶层,产生了高度中央集权以至个人专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重叠、权责不明,最后发展为个人崇拜的弊端。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阶级差别、经济和政治矛盾都在消失,建立了兄弟般的民族合作关系,但“被击溃了的剥削阶级残余也会愈加凶恶,他们愈要采用更尖锐的斗争形式,他们愈要危害苏维埃国家,他们愈要抓紧最绝望的斗争手段来作最后的挣扎”[6],因此,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而日趋尖锐,必须进行阶级斗争,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观的一个基本内容包括以阶级斗争为手段来建设社会主义。他虽然看到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新特征与他们相互之间的新关系,但是对于他们之间的矛盾斯大林却未能进行深入分析,未能清楚地认识到以及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动力。斯大林的这一认识,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在30年代后期的席卷苏联社会各个领域的大清洗运动中,往往运用正常体制之外的力量,伤害了大批领导干部和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关系问题上,苏联名为联邦制国家,没有给各个联邦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以及民族地方自治机构应有的自主权,实际上成为单一制国家,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因强行压制而被忽视。

三、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建设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十分注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且相当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教育工作,积累丰富的思想观点以及实践经验。斯大林对意识形态领域也给予高度关注。他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鼓励利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教育,主张积极改进党和国家的宣传以及思想工作,尽可能地利用报刊、教科书等媒介进行宣传教育,这样的措施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由于斯大林容忍乃至助长个人崇拜,为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对学术论争进行直接介入甚至粗暴干预,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斯大林领导苏联采取严格的集中控制和过多的行政干预就是为了建立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以此来配合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首先,通过全面改组教育人民委员部、哲学界和学术文化团体,导致了苏联教育机构进一步专业化、学术文化团体行政化,自然科学中的不同学派,文学艺术中的不同流派不能正常发展;其次,思想观点的分歧和学术上的争论常常上升为政治斗争,以简单的意识形态宣传取代独立的思想探索,这严重夸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削弱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意识形态的僵化和学术气氛的沉闷。

怎样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解决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面临的艰难而复杂的实际问题,是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面临的重大课题。他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但存在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理解和生硬搬用,甚至在某些方面曲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斯大林在晚年虽然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但在论述上却未摆脱产品经济的羁绊。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价值规律的这个问题,斯大林虽然认可,但却把价值规律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对立起来;在经济性质上,强调非市场化、排斥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斯大林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尖锐化观点,在实践中导致了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在对外开放方面,斯大林提出的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体系对立的观点,这直接致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拒绝对外开放,导致了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外部竞争,没有先进技术、管理办法的输入,没有对外资金、市场、信息的输入,自我封闭,落后与时代的进步。过度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即使在和平建设年代,长期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工业高度畸形化。由于斯大林对苏联国情的错误判断,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生搬硬套,形成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各类弊端累积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最终导致了其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四、结束语

综观斯大林的一生,可以说,他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是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积极的探索者与实践者。不可避免的是,斯大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犯有各种错误,其中有些是极为严重的错误。科学、全面地评价斯大林及其社会主义思想,对于认识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历史、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当代价值,对于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及其发展规律,都有重要的意义。

[1][5]《斯大林全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1954:280,258.

[2]《斯大林全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54:112.

[3]《斯大林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79:511.

[4]《斯大林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79:149.

[6]《斯大林文选》(上卷)[M].人民出版社,1962:129.

A31

A

1674-6198(2015)02-0001-03

猜你喜欢

斯大林工业化苏联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