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路径的探讨

2015-02-21王建永王庆跃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影响力学报学术期刊

王建永,王庆跃

(成都工业学院 学报编辑部,成都 611730)

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路径的探讨

王建永*,王庆跃

(成都工业学院 学报编辑部,成都 611730)

阐述了学术影响力的概念、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地方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差的原因;以《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09-2014年的实践为例,提出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应沿着学术化-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路径

当前,我国期刊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地方高校学报面临巨大的挑战。2002 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提出高校学报总体上处于“全、散、小、弱”的状态,要求高校学报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同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术期刊发展的三种模式:创办高水平专业性学报、联合办刊做大做强、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十多年来,地方高校学报(省属高校、高职高专)在内涵式发展、专业化转型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学术期刊评价日益完善,名刊名栏工程持续推进,学报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地方高校学报还面临“核心期刊”的冲击,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依然不高。地方高校学报要生存和发展,应“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1],不断提高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走特色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培育和构建核心竞争力。本文以《成都工业学院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对如何提升学术影响力进行探讨,以期为地方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期刊学术影响力及其评价

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是指在某段时期内科技期刊对其所处科研领域内科研活动的影响范围和深度。学术影响力的依托是学术质量,但比学术质量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科技期刊在科学活动中的学术地位[2]。学报要实现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立足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一)学术影响力的表现

期刊学术影响力是在一定评价体系中的数据呈现,通常被CSSCI、SCI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作为判断学术影响力的参照。近年来,CNKI(中国知网)的评价体系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学术影响力的评价结果为学术情报机构、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了参考,从而影响科研人员的投稿取向,也对期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作者更希望论文在评价指标更佳的刊物上发表,以得到更多的学术关注,对其职称评审等产生功利性的影响;期刊把提高评价指标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从而影响其办刊方向和思路。

(二)影响学术影响力的因素

学术期刊是学术论文的载体,其学术影响力与刊发论文的质与量直接相关。通常业界关注刊载论文整体学术水平的高低,忽略论文量也是期刊学术影响的重要因素。单篇文章的被引固然重要,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需要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创刊年限长、来源文献量大、发表周期短和论文整体质量高的学术期刊必然学术影响力大。另外,期刊自身的宣传推广和传播对提升学术影响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地方高校学报的现状及成因

自1998年建立高校学报类刊号系列以来, 我国高校所办期刊已达2 500多种[3]。社会各界对高校学报的批评从未间断,如千刊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论文学术性、可读性差。

(一)“综合性”对学术影响力的制约

综合性是学报的最初范式。教育部于1998 年2月颁布的《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以及同年4月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了高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这一规定促使仅有1个刊号的学报出现文理混编。2002 年,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淡化了为本校服务这一概念,高校学报“本校化”的限制被打破,但其惯性影响仍然存在,导致了学报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形成了“大而全”的办刊模式。

以四川省为例进行调研[4],截至2014年10月,全省公办地方本科院校28所,其中9所有2个以上刊号,大多分别出版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其他19所高校只有1个公开刊号,其中10个专业类综合(如医学、教育教学等),2个综合社科,7个文理分版交错出刊,但高职高专学报依然为大综合。虽然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大都实行了文理分版,但仍采用的是社科(自科)大综合模式,学科覆盖仍然过于宽泛,分类标准混乱、栏目无特色,整体学术影响力不高。

(二)稿源匮乏与外流现象突出

稿件的质与量是提高学术影响力的基础条件。地方高校为了提高学校地位,在科研政策导向上鼓励本校论文投向权威收录源刊。校内作者往往先投其他“核心期刊”或专业期刊“试探”,被退回后再投给本校学报,甚至一稿多投。校外作者不愿意首选地方高校学报,有学者认为地方高校学报应定位为本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孵化场以及本校的科研展示窗口[5],不少高校领导认为学报就是本校师生发表论文的平台,对校内外稿件两个质量评判标准,促使一些水平低下的论文得以刊登。虽然学报大力加强作者的培养,但由于办刊经费不足而举步维艰。

(三)办刊历史短、载文量少

作为连续出版物,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期刊创办早晚、刊发论文的数量有直接相关。大多数地方高校学报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申办或改版的双月刊或季刊,发表一篇优秀论文周期一般为半年到一年,常常出现作者因出版时效性差而撤稿的情况。总量少、时效性差,其学术影响力必然大打折扣。

(四)学报不受重视,编辑专业素养不高

地方高校学报没有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人财物投入普遍不足。虽然教育部文件规定新闻出版系列职称待遇应与教学科研系列职称相同,但许多高校仍然把学报编辑部作为教学辅助单位,专职编辑缺编,与国家对专业出版机构的要求相差甚远,编辑系列职称津贴低于教学科研系列职称,缺少激励机制。

(五)学报编辑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

传统的编辑、出版、发行传播等工作方式的缺陷越发明显;由于人、财、物所限,学报网站建设不完备;仍采用交换纸质刊物和被动加入数据库的形式,导致发行传播面窄;编辑身兼数职疲于应付工作,没有精力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视野窄、效率低,不能有效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三、提高地方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路径

“学术化”“特色化”“专业化”并举是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最佳选择。“学术化”是必须坚持的根本;“特色化”是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捷径;“专业化”是努力的方向。下面以本刊办刊实践为例,探讨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的路径。

(一) 坚持“学术化”为根本

1.学术化是学术期刊的生命

应坚持学术性为第一标准,以传播学术文化为己任,努力提高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校内外作者一视同仁,避免人情稿。所刊发“学术论文”应当“选题和观点新”“方法新”和“有创新性”[6]。

2.立足本校优势专业,开放办刊

面向社会开放办刊,组织优秀论文,在学报定位、特色栏目等方面下工夫,逐渐形成局部特色优势,力争走出一条扩大学术影响力的捷径[7]。

3.以专业性期刊为榜样,优化学报的结构

学报从综合性到专业性的过渡时期不能揠苗助长,应“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实现有限的专业化转型”,实现高校学术期刊的分类发展[8]。应以学校优势学科专业为中心,优化栏目设置。

4.不断提高编辑出版水平

本刊建立了编辑部编辑出版制度10余项,组建了校内外和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将编委会工作落到实处。完善“三审三校一读”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全面执行期刊编排规范等国标,实现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编辑出版水平。

5.建立校内外审稿专家库

本刊建立了国内外180余位各个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库,采用“校内稿件校外专家审、校外稿件校内专家审”的“双盲”审稿机制,有效提高了学报的学术质量。

(二)以打造特色栏目为抓手,提升学术影响力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栏目是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捷径。学报特色是指学报所反映的学术成果所体现出来的地区特点、学校性质和学科优势[9]。特色化是地方高校学报走出困境的出路。“专业化”转型需要“特色化”逐渐放大以致成为特色、特点与优势[10]。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必须发挥优势资源,挖掘独特的地域和历史文化以及学科专业优势,精心策划打造特色栏目。

1.利用学校的历史及专业特色,打造特色栏目

为了弘扬杰出校友陈毅精神,本刊特别策划了“陈毅研究”栏目,与四川省陈毅研究会、四川省新四军研究会协办,约请原外交部长李肇星、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等专家,先后发表了陈毅生平事迹研究、陈毅革命精神探讨等系列论文,如《青年陈毅在成都寻求“工业求国”的奋斗历程》《从井冈山“朱毛之争”探讨陈毅的性格特征》《论陈毅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哲学思想》《人品诗品双高洁》等30余篇论文,该栏目已成为陈毅研究的重要平台。“生态文明研究”栏目与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刊载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论政府在生态化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等论文,引起了社会关注。“心理与健康”栏目与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协办,刊载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如《破窗理论视角下的女性智障者性被害的研究》《高校学生婚前性行为观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新闻与传播”栏目为同行搭建了交流的平台,特约陈浩元、佟建国、颜帅、武京闵等高影响力作者的论文,如《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及顺利发表》《提升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的现状与发展》,在业界产生了积极影响;“技术创新研究”栏目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发表了许多国家级基金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

2.特色栏目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发现作者和培养作者群

通过关注、参与或举办学术活动、行业活动等形式来聚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逐渐使特色栏目成为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展示交流平台。

(三)以拓宽稿源为基石,促进学术水平实现质变

充足优质的稿源是地方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由于自由来稿中优质稿件比例较小,本刊有针对性地在作者专业背景和基金项目等方面提出要求,培养编辑加强组稿约稿意识,要求学报编委积极为学报撰写论文或组织优质稿件[11]。

1.加大策划组稿力度,稿件质量显著提高

表1 2008—2014年学报组稿及发稿情况

表2 2008—2014年发稿职称及基金项目情况 篇

本刊为鼓励优秀作者投稿,自2010年起,分级向作者支付稿酬。每年编委会匿名评选年度优秀论文20余篇,给予作者奖励。刊载论文被国内外权威文摘或期刊转载的,给予作者奖励。通过编辑部的协调,学校新的科研考核管理办法规定本校教职工在学报发表论文计科研工作量20分/篇。如表1 、表2所示,学报投稿呈现出正高和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逐年递增,校内投稿、发表逐年递减,校外组稿、发表逐年递增的趋势。

缩短刊期是增加载文量的有效手段。地方高校应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改善办刊条件,努力将学报办成双月刊或者月刊。如果学报整体载文量太低,影响因子会受到影响。

2.刊载论文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如表3 所示,论文的学术价值逐年提升。如:《人民币汇率问题背后的中美利益博弈》下载频次为477;《网络语言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下载频次为402;《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原因及其对策》下载频次为339;《论男权意识、宗教与法律对苔丝悲剧人生的影响》下载频次为468;《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变迁的研究》下载频次为259;《大学生对美剧“绝望主妇”跨文化接受现状的研究》下载频次为486。

表3 2010—2013年度影响因子相关数据

3.高影响力作者发文数量提高

学报加强组稿,特约高影响力作者论文在学报发表,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被《光明日报》以及多家网络媒体转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被《光明日报》《四川日报》转载,同时被中宣部评为优秀论文。

4.影响因子学科排序大幅提升

如表4 所示,根据中国知网数据,2013年比2010年的复合JIF(期刊影响因子)、期刊综合JIF、人文社科JIF排序分别提升107、175、183位。

表4 2010—2013年度影响因子学科排序变化

(四) 以队伍建设为保障,打造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编辑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学报的学术水平。地方高校应组建一支职称、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编辑队伍,不断优化人员结构,鼓励编辑提高业务水平,编辑与教师在待遇上一视同仁,充分调动编辑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12]。

1)编辑要有职业意识和主体性。认真严格初审,挑选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论文送专家审定;对特色栏目论文要分析其论述角度,避免重复发表相似文章。论文通过复审后,指导作者修改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

2)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编辑素养和业务能力,使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达到国家专业出版机构的专业水准。主编、编辑每年参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业务骨干培训,不断提高编辑专业学术水平。近年来,编辑部科研成绩显著:在核心期刊和学术期刊发表13篇论文,其中编辑学论文7篇,出版专著4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报告论文1篇,获得国家部省级奖6项,获得优秀主编和编辑奖6人次。

(五)以数字化传播为推手,拓展学报的影响力

学报要提升学术影响力,应不断优化发行传播渠道,以数字化传播为推手,加大学报网站建设力度,努力吸引更多受众。通过网站、QQ、微信提供目次、摘要或者全文阅览,让读者和作者利用电脑、手机等检索论文,可与机构合作,制作数字期刊、开发APP项目。随着学术质量提高,本刊发行与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被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全文收录数从2010年的2家增加到2014年的10家,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报告机构用户已达4 097个(2008年为2 072个),分布15个国家和地区,如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国防部、日本国会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牛津大学、墨尔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香港大学、台湾国防大学等机构收藏;个人读者分布在18个国家和地区。

(六)以开放办刊为常态,提升学校和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1.坚持开放办刊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领导和专家来我校指导工作,举行学术讲座;编辑主动走出办公室,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努力扩大优秀稿源,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安213所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学报的学术和出版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全国高校学报界专家及社会各界作者和读者的肯定。

学报近年来主动加入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四川省社会科学期刊协会、四川省陈毅研究会等学术团体,被推选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四川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四川省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四川省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单位,积极参加研究会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全国高校学报建立了友好关系,宣传扩大了学校和学报的影响。

2.以评促建

如表5 所示,近年来,学报编辑部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组织的评刊,获得各种奖励27项,其中集体奖11项、个人奖16项,有力推动了学报的建设和发展,2014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为学术期刊。今后,本刊将继续争创优秀栏目和优秀期刊,为最终实现期刊品牌化而努力奋斗。

表5 2010—2014年获奖情况

四、结语

地方高校学报必须在学术期刊界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是其功能的体现,更主要的是学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13]。应立足本校优势专业,开放办刊,打造特色栏目,以质量求生存,努力提升学术影响力,沿着学术化—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2002]7号[Z/OL].[2014-03-1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8/200209/495.html.

[2] 何学锋,彭超群,张曾荣.论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5):400-401.

[3] 王玉梅.李东东在河北省高校学报建设座谈会上强调:高校学术期刊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12-22(2).

[4] 王庆跃.地方高校学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5-141.

[5] 周海林.论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定位[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4):46-50.

[6] 陈于后.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散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3-136.

[7] 吴天德,王庆跃.地方高校学报价值取向创新的探讨[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3):68-71.

[8] 陈颖.体制之弊与纠偏之路:也谈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3-127.

[9] 尹玉吉.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4):128-138.

[10] 金莹.高校综合性学报的“特色化”与“专业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8-110.

[11] 李艳,王庆跃.地方高校学报稿源社会化创新途径的探讨[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3):59-63.

[12] 王庆跃,徐娟.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创新路径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5-141.

[13] 李鑫.地方高校学报发展问题浅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1):129-131.

Discussion of Improving the Academic Influence for Journals Published by Local Universities

WANGJianyong*,WANGQingyu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academic influence,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poor academic influence of journals published by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aking the practice of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Journal from 2009 to 2014 as an example,puts forward tha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influence for journals published by local universities,and achiev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we should work along the way of being academic-characteristic-specialized- branding.

loc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journal; academic influence; path

10.13542/j.cnki.51-1747/tn.2015.03.019

2015-06-10

四川省教育厅基金项目重点课题“四川省高职高专学报现状及其创新”(11SA217)

王建永(1974— ),男(汉族),四川仁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编辑出版、高等教育,通信作者邮箱:30975981@qq.com。 王庆跃(1959— ),男(汉族),四川宜宾人,编审,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学。

G237.5

A

2095-5383(2015)03-0064-04

(Editorial Department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730,China)

猜你喜欢

影响力学报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致敬学报40年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