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文学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02-21孙达时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视域教授



“清代文学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孙达时

2015年10月23-25日,由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协办的“清代文学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隆重召开。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水云教授主持,武汉大学人文社科院郭明磊副院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涂险峰院长,长江学者、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文新教授,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胡立新院长出席开幕式并代表主办方先后致辞。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大陆地区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50余位学者,围绕清代文学研究的中心议题,聚焦于“新材料”和“新视域”,按“诗词文论”和“戏曲小说”两大门类,共计展开了两场大会报告及10场分组讨论,其所提交的55篇学术论文所涉问题之广、研究视域之新、专业水准之高,均为同类学术会议所少见,是近年来清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盛事。

在“新材料”的议题下,此次会议着力对清代文学基本文献做深入挖掘、系统整理。

(一) 以新发现的材料或过去关注不够的文献为视点,找到过去相关研究的盲点,并对过去习见的观念提出挑战,弥补了当前清代文学研究的某些不足。如江苏师范大学沙先一教授根据谭献与其师友之间的信札,探讨了谭献自身及其时士林间的互动,从而进一步弄清了晚清词坛发展的全貌。武汉大学谭新红教授以沈时栋《古今词选》为观照对象,从选本的角度探究了明末清初吴江地区词人群体的词学取向,填补了清代词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新疆兵团警官高专讲师易国才先生对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的创作、版本、特色、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述,在发掘其史料价值的同时,也补写了清代西域边塞诗和贬谪诗的关键一环。武汉大学程芸教授系统梳理了目前存世的150余种清宫隋唐故事戏剧目,揭示了代表上层、精英文化的“大传统”与代表下层、民众文化的“小传统”在戏曲领域内的互动。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教授就裘廷桢《征衫泪传奇》这部之前从未见诸著录的钞本戏曲予以了精深的考察,对近代戏曲文献与戏曲史以及江苏无锡地方文献、著名人物与文化家族的相关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南京大学徐雁平教授则更是揭示了新材料的选取对于清代文学研究的重大意义,特别是画作上所展现出的文学活动、写照性肖像以及题画诗等素材,为清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场域。

(二) 与会专家学者从卷帙浩繁的清代文献中沙里淘金,于新材料中获得新发现的同时,对既有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错谬做了考订及匡补的工作。如《文学遗产》编辑部张剑编审通过贵州诗人莫友芝《黔诗纪略》编纂过程的系年考证,为研究贵州地域诗风做出了正本清源的贡献。华东师范大学朱惠国教授对王昶《春融堂集》版本的刊刻时间加以考证校订,匡正了“嘉庆四年本”为最初版本之讹。《文艺研究》编辑部赵伯陶编审基于大著《〈聊斋志异〉详注新评》,从文本细读出发辨析了《聊斋志异》中的语言、词汇与《尚书》《周易》间的内在关联,对清人以及今人注释中的误读或错解起到了廓清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孙书磊教授基于对《全清戏曲》的点校,从底本选用、整理程度、文体格律与格式三个方面,对当前古典戏曲总集的整理工作做出了总结与回顾,并抒发了相应的心得与体会。

在“新视域”的议题下,此次会议以基本文献材料为根基,以多元文化因子为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了清代文学研究中的各种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流变与影响,真实地还原了清代文学活动的面貌。

(一) “地域视角”与“域外观照”。由地域角度观照文学,是清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河北师范大学江合友教授以陶樑《国朝畿辅诗传》为中心展开讨论,论证了清代畿辅诗歌满汉融合、开拓诗歌疆界的区域特色,并揭示其可为京津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借鉴,作为中国文学发展之重要且典型的区域个案的重要历史价值。上海交通大学朱丽霞教授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为考察中心,分析了地方官员与戏曲传播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以清初滨海口岸这一特殊地域为依托,阐明了昆曲在岭南融合了岭南及西洋的新文化元素。在以“地域观照文学”的研究视域中,此次会议不仅于国内的文化传统大加关注,还将观照的立场从内地投放到域外。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石雷研究员介绍并分析了日本江户时代汉文笑话的情况,指出汉文笑话承载着江户时代日本文化和文学的精神,并提出通过比较中国笑话和日本笑话,既可知两者的关联,也可以发现两者形同而质异。韩国培材大学赵殷尚教授通过翔实的数据,系统地介绍了韩国关于明清散文研究的状况。韩国庆熙大学闵宽东教授则以版本传刻的视域,对朝鲜时代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做出了书志学方面的考察,为当时韩国读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关注及当代域外学人对清代文学研究的热忱提供了又一佐证。

(二) 学术思想与文学观念的互动。从学术史与思想史的角度观照文学,推演出特定时段内的文学与学术之间的关系是清代文学研究的又一创见。不少专家学者围绕清代学术中的“经学”和科举生态中的“八股文批评”两项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刘原池教授以“学术”与“文学”的关系为主轴,揭示了张惠言“经术”精神下的认知模式及文论建构与古文创作,论证其于经学家的以“学”代“文”和桐城派的以“文”涵“学”之外,开创了一种以“学”济“文”、以“文”明“道”的全新思想,为清代阳湖派文学思想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域。台湾静宜大学邱培超先生也从学术史视域新探了俞樾的文学思想,指出其对阮元骈文正宗观念的承袭及对其时西学观念的拒斥。南开大学张峰屹教授以今文学家诗学为主要论述对象,在论文中点出清代经学传统和文学之间密不可分,这与香港岭南大学汪春泓教授在会上提出的“研究吴汝纶诗学应关注其《诗经》学”的观点彼此佐证。武汉大学东湖学院黎晓莲副教授则创造性地提出清代八股文章法理论实际上是将清代所有文体章法归纳于一体,其本身就是各种文体章法的集大成,同时又影响并渗透着当时的戏曲、小说、诗歌、古文理论,这些理论范畴交叉互补,构成完整的清代文学批评体系。

(三) 文学批评与文学观念的互渗。在文学批评中,结合特定时段下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倾向,对已往文学观念进行新的诠释,令同道学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中央民族大学傅承洲教授基于近代和当代学人对“才学小说”这一文体观念的认识,围绕“才学小说是否构成一个小说类型”的命题发表宏论,认为当某一特征成为一种文体的普遍现象时,就失去了作为划分类型依据的意义,对当下学人起到了极大的规导作用。台湾高雄师范大学讲师郭繐绮博士对纪昀《瀛奎律髓刊误》中“清”的核心观念,借由评语派生词、字频率和代表作家统计的方式加以审视厘析,从而比较出宋人与清人在对待“清”之审美和认识上的观念分歧。西南政法大学讲师王翼飞博士从性别诗学的角度切入,阐述了清代女性诗学发展的前后期变化状况,使当下学人更为清晰地窥见清代诗学发展之另一隅。湖北民族学院柳倩月教授以清代学统中的《山海经》序文为观照对象,辨析了清代四大注家对于《山海经》真实性的看法,并引入文学人类学的理论进行了新的解读。

(四) 古今通变与现代转换的共构。探求清代文学理论的发生、流衍及向现代转型的历程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此次会议在清代文学理论及现代转型研究这一议题下,亦有诸多新成果和新见地,极大拓展并深化了清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和空间。山东大学孙学堂教授从解读王夫之的“取影”说入手分析其“宾主”说,以叙事学的维度将“宾主”说和“聚焦”论相融通,对王夫之诗学作出了更近情实的现代阐释。中央民族大学陈允锋教授对王国维“境界为本”说进行了深层研究,提出了“境界为本”说尤其强调作品之“境界”乃根源于作家审美胸襟、人格德性等人生之“境界”。“境界”之有无,复与“情真、景真”直接相关,突出了作家之“能观”对作品境界之创新品质的决定性作用。武汉大学余来明教授通过“语言”和“词汇”的路径,分析晚清早期西方传教士使用的“文学”概念,从而得出其所用的“文学”概念虽已略具现代意味,但与传统意涵更为接近,距现代新义则相去甚远的论断。武汉大学陈水云教授对常州词派的词学由提出到传衍、从修正到完善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不仅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对常州派词学的影响做出了切实的脉络型论述,还从对《宋词三百首》和《蕙风词话》等文献材料及编纂情况的解读,论证了常州派家法对现代词学理论构建的深远影响。南京大学解玉峰教授以辨析“徽班”和“徽班进京”两个概念为个案,提出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研究中,可将“辨名求实”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从而对古人以及名词、术语所产生的历史语境得出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促进现代学术的进步。

综上所述,此次会议的主旨虽然限定在“清代文学研究”,但议题由清代文学与文献延伸至明清文化、明清学术、海峡两岸清代文学研究史、域外汉学及清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讨论范围广,研究视野新,收获成果富,大大繁荣并推进了当前清代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10月25日下午6时,中国社科学院石雷研究员主持了小组汇报并进行了大会总结。石雷研究员认为,此次会议以学术为宗旨,以学问为本位,规模虽小,规格甚高,在简约的形式上开展热烈的讨论,精义迭出,展现了当代学人对学术的满腔热忱。她呼吁今后学人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新材料和新视域为依托,促进清代文学乃至整个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繁荣发展。

●作者地址:孙达时,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Email:dswhu@whu.edu.cn。

●责任编辑:何坤翁

DOI:10.14086/j.cnki.wujhs.2015.06.015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视域教授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校训展示墙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李斌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AnAnalysisofCohesiveDevicesinARoseforMissCaroline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