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若干思考

2015-02-21侯秋月

关键词:概论中华马克思主义

侯秋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这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十分关注和广泛探讨的一个话题。理论界与此相关的研究很多,但直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却很少,仅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者融入的路径论述比较单一,对于二者融入的影响性因素和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把握的原则未加论述,而这正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增强实效性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政治性和文化性,不能只强调其中一个而忽视另一个[1],因此,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是要全面体现它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要在体现其政治性的同时还要凸显其文化性。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一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就自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因此,“概论”课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就成为重中之重。

另外,“概论”教材也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包括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起来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做的结果,就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2]。这说明,要讲清楚、讲透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还必须做到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

目前高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整体不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忽视对所授理论成果传统文化背景的分析,忽视对社会现实问题传统文化原因的分析,导致课程讲授缺乏思想性、不够深刻,并且难以将理论性、政治性很强的教材内容顺利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结果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帮助学生将所授内容转化为知识体系和内化为理想信念,难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等,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概论”课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路径及主体性的发挥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可从课堂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并且在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

1.课堂方面

(1)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课堂教学相融合,主要在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精神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因此,找准二者融合的切入点是关键所在,也就是要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的契合点。

“概论”课教学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三大块,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相关内容,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相关内容,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课堂教学相融合,主要就是将传统文化的真精神与这三大块内容相融合,具体就是分析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如何相结合,培育出新民主主义过程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及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劳模精神,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精神等。

以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苦创业精神为例。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集中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艰苦创业精神,它不单是生活上的艰辛朴素,更是事业上的不畏艰难、顽强奋发的进取精神,是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具体体现,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它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渊源。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节俭、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把勤俭看作是安身立命、治国兴邦之本。勤俭对国家和统治者来说,表现为勤政于邦、爱惜民力,使民以时、且有节制,勿做劳民伤财之事,对百姓个人来说,则表现为持家、创业,一靠勤,二要俭。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也都把艰苦奋斗看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精神境界。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陆游在《放翁家训》中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历史上“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事例举不胜举。其次,社会主义艰苦创业精神还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艰苦奋斗,实现共产主义也需要长期艰苦奋斗。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为了谋取自身的解放,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实际上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3],“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4],这一历史过程离不开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社会主义艰苦创业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创业精神提升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激发了人的主体性意识,使传统创业精神的本质实现了质的飞跃,使传统的创业精神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价值转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扼杀了中国老百姓个体的独立性与自我意识,他们以惊人的忍耐力任由统治者肆无忌惮地施加淫威,满足于虽然贫寒但却安稳平静的日子,加之生活资料的匾乏,只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把生活水平降到最低限度,才能维持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因此即使有创业的诉求,也仅仅是使自己的小家庭积累财富。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觉醒意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开始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心中,摆脱了压迫、剥削和奴役的中国人民舍己为公,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为建设自己的新生活焕发出巨大革命积极性、主动性和历史首创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2)注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和每课一题、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授理论成果产生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互动意识以及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和系统性。例如,在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三点“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时,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讨论式教学,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相通相似之处”这一问题展开如下教学内容:“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交互,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国哲学的“知行观”相得益彰等等。在讲“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时,可以“实事求是”最早出自《班固·汉书》中,为班固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严谨治学的话,千年岳麓书院以这句古语作为院训,青年毛泽东曾寓居岳麓书院,这句院训就印痕在了毛泽东的心里这一案例出发,来分析它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同中国古代“经世致用”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在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部分内容时,可通过播放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视频加讨论的方式,衣冠服饰如唐装旗袍,饮食厨艺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建筑如长城故宫等,还有中医中药、诗词曲赋、民族音乐、中国戏剧、古玩器物、名山大川……让学生在看与听的过程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说与想的过程中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此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2.课外方面

(1)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意识,主动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

无论身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都要大量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本,了解其核心内容、根本精神和主要特点,从而才能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切入点。作为教师,首先,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要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熟练掌握该课程所有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游刃有余,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和启发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人格垂范作用;其次,还要在每次课堂教学之前,给学生布置相关将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阅读书目及思考题。作为学生,除了主动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本外,还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及思考任务,还要注意将书本和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言与行。总之,只有课前有的放矢的充分准备和课后的认真践行,才能谈得上教学的实效性。

(2)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外实践教学的融合。可让学生亲自讲解与弘扬传统文化相关的话题和亲自组织开展与弘扬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撰写国学经典读书心得,参加国学经典学习心得演讲,参观历史名胜古迹,进行如普通市民或在校大学生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经典品读及人文素养现状等相关的社会调查,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同时可以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为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教学积极创造外部条件。

(3)健全考评方式.一方面要建立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书本知识相融合的成绩考核评价体系。“概论”课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其教学实效性就不能仅以书本知识和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为依据,而必须与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相关联,因此,学生最后总评成绩应是包括期末考试、课堂表现、社会实践活动、日常思想道德言行在内的综合得分,考试又可以采取闭卷、开卷、笔试、口试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就是要在评分标准的设计上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核方面倾斜,加大平时成绩的分值,突出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平时成绩既包括课堂考勤、问题作答及作业提交等方面,又包括参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表现。这种多元化的综合考评体系和突出平时成绩、改变过去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评定结构,可以督促教师与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要把握的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不是主张复古主义,而是为了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5]。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批判和对其中的某些概念、范畴、命题等思想资源进行具体改造,赋予它们新的涵义,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科学性和不彻底性。

其次,要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为根本标准。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以盲目的照搬照抄,判断的根本标准就看这一思想能否适应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在当代社会,也就是看其能否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实践的需要。

最后,要以塑造新人为基本立足点。马克思指出,“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的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6]。梁启超也曾主张:“凡一国之强弱兴废,全系乎国民之智识与能力。而智识、能力之进退增减,全系乎国民之思想。思想之高下通塞,全系乎国民之所习惯与所信仰。然则国家之独立,不可不谋增进国民之识力,欲增进国民之识力,不可不谋转变国民之思想,而欲转变国民之思想,不可不语其所习惯、所信仰,为之除其旧而布其新”[7]。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的发展时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关键。邓小平的“四有”新人观,江泽民的“自由全面发展”新人观等,都是对塑造新人必要性和迫切性的最好体现。“概论”课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就是要对大学生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把塑造新人作为基本立足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1] 沈壮海. 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 思想理论教育,2008(3):4-6.

[2] 吴树青,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3] (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

[4] (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江泽民文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7.

[6]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7]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第3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9:95.

猜你喜欢

概论中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