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回鹘城市史研究简述

2015-02-21乔同欢

关键词:甘州汗国高昌

乔同欢

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方游牧民族之一,现代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在历史上,回鹘和中原地区政权长期保持着密切而友好的关系。回鹘最初建国于漠北,称漠北回鹘汗国。后来,由于自然灾害、内部叛乱及外敌黠戛斯人的入侵,回鹘汗国崩溃瓦解。除一部分南下外,大多数回鹘人向西南迁去。西迁的回鹘诸部主要分为三支,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以甘州(今甘肃张掖)为中心建立甘州回鹘政权,又称河西回鹘;一支迁到新疆的吐鲁番地区,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哈喇和卓)、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又谓别失八里)为中心建立高昌回鹘政权;另一支迁至中亚葱岭以西楚河、七河流域,以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东南)、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为中心,和当地部族一起建立喀喇汗王朝。

城市往往是一个政权的区域性或全国性中心,研究城市史对了解这个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原地区政权所建立的城市多有研究,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城市则相对涉及较少。就对回鹘城市史的研究著述而言,能全面系统进行研究的尚未见到,大都是散见于各论著之中。现就国内学术界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对回鹘城市史主要是漠北回鹘汗国、甘州回鹘、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这几个政权的城市、都城,进行一番简述。因蒙元时称回鹘为畏兀儿,所以在此所讨论的是元代之前、唐宋时期的回鹘。

一、 概 述

在我国古代史籍中,《旧唐书•回纥传》、《新唐书•回鹘传》、《宋史•高昌传》、《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对回鹘的一些城市有所谈及。此外,《会昌一品集》、《唐大诏令集》、《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长春真人西游记》、《西游录》等文集里的有关内容也可作为借鉴。在回鹘故地发现的《九姓回鹘可汗碑》等亦是重要的碑刻资料。在现代人的研究专著中,计有:王钟翰《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林幹《突厥与回纥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林幹、高自厚《回纥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杨圣敏《回纥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冯家昇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民族出版社,1981年),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民族出版社,1985年),程溯洛、任一飞《维吾尔族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田卫疆《高昌回鹘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朱悦梅、杨富学《甘州回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刘文锁《丝绸之路——内陆欧亚考古与历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这些著作对回鹘城市或有所简单叙述,或辟出专门的章节进行探讨。其中,尤以杨圣敏《回纥史》、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朱悦梅和杨富学《甘州回鹘史》诸书内容较为详细。在研究论文方面,与回鹘城市史有关的文章亦不在少数。

二、漠北回鹘汗国城市

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回鹘最初过着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定的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加强,回鹘民族开始建造城郭,开展一些农业生产和部分定居生活。公元744年漠北回纥汗国建立,建牙定都于今蒙古国境内鄂尔浑河流域的斡尔朵八里(哈喇巴喇哈逊)。关于这一时期回纥城市、都城的研究如下:程溯洛在《回纥游牧封建汗国的兴衰(744—840)》[1]中认为,一向以迁徙不定的游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回纥人,在汉族工匠帮助下也学会建筑城市,仿照汉族建筑艺术,先后建筑了可汗城、富贵城、可敦城、公主城等。胡铁球在《回纥(回鹘)西迁之前的农业发展状况略论》[2]中介绍,回鹘汗国都城哈喇巴喇哈逊的建筑气势雄伟,有12扇巨形铁门,城内房屋多,人口稠,工商业云集,城外乡村环绕,耕地连片。阿利娅•艾尼瓦尔在《鄂尔浑回鹘汗国及其回鹘文字》[3]中指出,回纥都城斡尔朵八里是回纥汗国的政治中心和商业繁华地区,考古学家在发现的一所住宅中找到松香、铜片和青铜镜,在首府城内以及在鄂尔浑河畔农业地区周围,几乎每户都备有碾磨粮食的磨盘。都城以外,鄂尔浑河及色楞格河沿岸的其他回纥城市的周边地区,有定居点及农业区,城内还有手工业作坊。部分回纥贵族着手修宫室、筑城邑,如葛勒可汗建在色楞格河畔的富贵城,牟羽可汗建的古可汗城,在鄂尔浑河及居延海一带还有好几处“可敦城”。田卫疆在《漠北回鹘汗国在西域诸地的活动及其后果》[4]中谈到,所谓“回鹘路”是指从天山北部的唐代的庭州向北通往漠北回鹘汗国的通道,这条道路北与当时的回鹘汗国的牙帐相通。他还对都城遗址里发现的《九姓回鹘毗伽可汗碑》中的一些内容做了解读。宋晓东、王宗磊在《回鹘西迁前经济生活探析》[5]里介绍,哈喇巴喇哈逊城址占地 25平方公里,废墟上还残存着城堡土墙及堡中的浴池池基。城堡不仅面积很大,它的墙垣,现在残存的还高达十公尺,碉楼的防御工事达十二公尺。在城堡中心耸立着嘹望楼,高达十四公尺,登楼远眺,草原景色,一望无际。在城堡内部发掘出来的宫庭建筑物,饰以美丽塑像的瓦,这些装饰物是唐朝的风格。街道和建筑物遗址,长达 24公里。丁立军在《回鹘民族西迁后生活文化的变迁》[6]中介绍,哈喇巴喇哈逊规模宏大,整个城市分为内城、外城和宫城,内城为1平方公里,周围有城墙环绕,是人烟稠密的居住区。宫城占地1平方公里,在宫城内发掘了宫殿建筑遗址。萨仁毕力格等在《“古代回鹘考古学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7]里介绍,哈喇巴喇哈逊古城以商业、手工业区、宫城和庙宇等部分组成。宫城有坚固的夯土围墙,南北两侧各设一门,沿着围墙设许多马面。宫城围墙面积很大,约600×600米。迄今为止,在蒙古国境内所发现的回鹘时期城址有4座,查干苏穆回鹘古城位于后杭爱省浩腾特和澄赫尔两个苏木边界,城墙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东墙设门。该城的年代为7世纪中叶至8世纪初,应为回鹘可汗贵族的行宫。目前蒙古国和图瓦共和国境内共发现了 10余座回鹘城址。这些城址的营建,无疑对回鹘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三、甘州回鹘城市

自西迁以后,回鹘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汉族等民族的交流渐次加深,经济上由畜牧为主整合为以农耕为主,生活方式也逐渐从以游牧为主转变为以定居为主。就甘州回鹘而言,它是以河西走廊地区的甘州(今张掖)为中心,建立都城。甘州回鹘地处在丝绸之路要道,和其他政权多有贸易往来,与吐蕃、沙州归义军以及后来的西夏多有纷争。朱悦梅《甘州回鹘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及其特点》[8]从历史区域地理的角度,探讨了甘州回鹘的地缘政治特征,认为河西走廊是一片特殊的地域,在从 9世纪晚期至 1028年间的过程中,甘州回鹘之所以建城于甘州城,首要的依托点是,一方面早期移居这里的回鹘人所构成的群落基础是其落脚于此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其控扼河西走廊东西的有利条件。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西夏再度发动了与回鹘争夺甘州的战争,最终导致了甘州的陷落。刘晓芳《甘州回鹘与北宋、西夏的关系》[9]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军事战略位置两方面谈到了占据河西走廊地区的甘州回鹘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优势,这也是它得以在河西走廊立足一个多世纪的重要原因。甘州回鹤的都城是仿照前漠北回鹘汗国都城修建的,其占地大约有25平方公里,城墙高达10米,碉楼高12米,望楼高14米。人们需要一天时间才能穿过这座城市。高自厚《甘州回鹘失守甘州的社会原因——兼论甘州回鹘的社会制度》[10]认为甘州回鹘社会制度中的松散的封建领主制,是导致其失败并进而失去甘州的根本原因。黄兆宏、刘玉璟《回鹘入迁河西及其影响》[11]认为以甘州为中心,入迁的回鹘人充分利用河西优良的自然条件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中西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客观上也促进了国内外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巩固了祖国西部边陲。

四、高昌回鹘城市

迁到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回鹘,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哈喇和卓)、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为中心建立高昌回鹘政权,因唐代高昌属于西州,又可称为西州回鹘。因此,历史上高昌回鹘政权有两个都城,首府高昌又作为冬宫,陪都设在当时的北庭,被用作夏宫。宋晓东《回鹘西迁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及对后世的影响》[12]介绍,公元866年,回鹘人在其首领仆固俊领导下,战胜吐蕃军队,形成了一个以高昌(今吐鲁番)为中心的回鹘王国。王国首府高昌古城,位于吐鲁番东约 50公里,城中房屋林立,街道纵横,分有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寺院,今天从古城废墟上仍能领略到昔日人烟稠茂、商旅如流的情景。杨俊国《平准之前北疆城市建设考》[13]就所见的部分材料列出了唐朝时期北疆一些城市遗址的概况,高昌故城城垣大部分残存,夯土筑,略成正方形,周约五公里,分外、内、宫城三部分,布局似唐长安城。北庭故城亦叫护堡子古城,规模宏大,略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外城周长5公里左右,南北西三面城垣尚存,高10余米,为夯土建筑,厚8至12米,有马面及护城河。梁涛《高昌城的兴衰》[14]论述了高昌城发展演变的历史,从现存遗迹看,回鹘定居高昌后对原城池进行了改扩建,主要位置包括城墙、宗教建筑和宫城,从而为学者提出的现存的高昌故城“乃是回鹘时期在前代高昌城的基础上,经过较彻底的改造而新建的一座都城”这一看法提供了佐证。阎文儒《吐鲁番的高昌故城》[15]从考古学的角度,用详实可靠的考古资料对高昌城外城、内城以及最北面的宫城这三部分的平面布局做了详尽的叙述。他还指出,亦都护、哈喇和卓、阿斯塔那,是维族今天对高昌故城、二堡、三堡的称呼,强调“把今天的哈喇和卓——二堡,与过去的哈刺和掉——亦都护城混而为一,是完全错误的”。孟凡人《论别失八里》[16]对高昌回鹘的另一都城别失八里进行了探讨,认为别失八里城即原唐代的庭州(后改北庭)城,其位置在今吉木萨尔县城北十余公里的护堡子古城遗址。别失八里为“五城”之意,所谓“五城”是指别失八里城的形制由外城,外城北面的子城,西面的“延城”,内城(皇城),内城中的小城(宫城)五个部分组成。付马《回鹘时代的北庭城——德藏Mainz354号文书所见北庭城重建年代考》[17]利用传世史料和出土文献,分别考察了在9世纪、10世纪前期、10世纪中后期、11世纪以及12—13世纪初期这五个不同时段北庭城的情况。

五、喀喇汗王朝城市

西迁的回鹘人除了甘州回鹘和高昌回鹘两者之外,还包括建立了喀喇汗王朝的这一支。喀喇汗王朝(840年—1212年)首府位于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东南),副可汗驻守怛罗斯,后迁至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1041年,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部王朝以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为中心,副中心为布哈拉,东部王朝仍以八剌沙衮、喀什噶尔为中心。尤努斯江•艾力《喀喇汗王朝古都八剌沙衮考》[18]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出,现楚河南部的布拉纳废墟就是喀喇汗王朝古都八剌沙衮所在地,同时对八剌沙衮一词的词源提出了全新的见解。宋晓东《回鹘西迁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及对后世的影响》[19]谈到,据考古材料,仅伊犁河谷在10至12世纪里就兴起了 56个城镇,八剌沙衮、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城市的规模也有所扩大,这些都是大批游牧民转入定居造成的。喀喇汗朝人的城市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比以前更为重要。

六、结 语

回鹘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民族,回鹘的城市、都城又多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著名都市。对它们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认识,对于当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也具有现实意义。综合以上来看,目前学界对回鹘城市史的研究已取得一大批成果,尤其是在漠北回纥汗国、甘州回鹘、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朝这几个政权的城市、都城方面用力较多。但总体而言,回鹘城市史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出土文书、外文史料及实地考察等,对回鹘的城市、都城以及与其相关的政治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层面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1] 程溯洛. 回纥游牧封建汗国的兴衰(744—840)[J]. 西北民族研究,1990(2):169-180.

[2] 胡铁球. 回纥(回鹘)西迁之前的农业发展状况略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3(5):85-88.

[3] 阿利娅•艾尼瓦尔. 鄂尔浑回鹘汗国及其回鹘文字[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54-156.

[4] 田卫疆. 漠北回鹘汗国在西域诸地的活动及其后果[J].西域研究,2000(2):14-25.

[5] 宋晓东,王宗磊. 回鹘西迁前经济生活探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4):13-15.

[6] 丁立军. 回鹘民族西迁后生活文化的变迁[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9-41.

[7] 萨仁毕力格,等.“古代回鹘考古学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 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2):134-141.

[8] 朱悦梅. 甘州回鹘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及其特点[J]. 敦煌研究,2007(1):79-86.

[9] 刘晓芳. 甘州回鹘与北宋、西夏的关系[D]. 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2.

[10] 高自厚. 甘州回鹘失守甘州的社会原因:兼论甘州回鹘的社会制度[J]. 社会科学,1983(1):75-79.

[11] 黄兆宏,刘玉璟. 回鹘入迁河西及其影响[J]. 石河子大学学报,2011,25(6):108-112.

[12] 宋晓东. 回鹘西迁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及对后世的影响[J]. 殷都学刊,2007(3):36-39.

[13] 杨俊国. 平准之前北疆城市建设考[J]. 昌吉学院学报,2003(4):23-25.

[14] 梁涛. 高昌城的兴衰[J]. 新疆地方志,2009(2):55-59.

[15] 阎文儒. 吐鲁番的高昌故城[J]. 文物,1962(Z2):28-32.

[16] 孟凡人. 论别失八里[J]. 新疆社会科学, 1984(1):117-129.

[17] 付马. 回鹘时代的北庭城:德藏Mainz354号文书所见北庭城重建年代考[J]. 西域研究,2014(2):9-22.

[18] 尤努斯江•艾力. 喀喇汗王朝古都八剌沙衮考[J].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1):83-90.

[19] 宋晓东. 回鹘西迁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及对后世的影响[J]. 殷都学刊,2007(3):36-39.

猜你喜欢

甘州汗国高昌
试论颉跌利施可汗对后突厥汗国的贡献
扶贫杂感
从康泰真碑看蒙古汗国地方治理模式特色
从敦煌到高昌——宝石壁画沉浸式大展
第17站甘肃
八声甘州
亮剑吧,甘州少年
诗词解读四层次——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例
案上水仙(外二首)
论乾隆初年准噶尔汗国延聘喇嘛之谈判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