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列朝诗集》的编纂始末及其托意微旨

2015-02-21

关键词:中州钱谦益小传

侯 丹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的《列朝诗集》编纂历时数十年,选录了有明一代三百年间近两千个诗人的作品,并为这些诗人撰写了简明的小传,为后人了解明代诗人及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近年来,学界对《列朝诗集》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诗学及批评意义的考察上,而对其编纂成书之过程则较少涉及①,兹仅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一、编纂始末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钱谦益北上会试,被时任主考官的宰相,东林党人叶向高置于第一,因党争至发榜改为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状元易人,归韩敬所得。五月丁父忧归里,被置闲十年。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夏天,程嘉燧自嘉定来,居拂水山庄,留连旬月。二人切磋诗法,钱氏之诗大成。《列朝诗集》的编纂最早源于天启初年(1621)程嘉燧在一次读书后的提议。对此,钱氏《列朝诗集序》有曰:“‘录诗何始乎?自孟阳之读《中州集》始也。’孟阳之言曰:‘元氏之集诗也,以诗系人,以人系传,《中州》之诗,亦金源之史也。吾将仿而为之,吾以采诗,子以庀史,不亦可乎?’”[1]678

元好问编纂金代诗歌的目的是“以诗系人,以人系传”,程氏受此启发,欲以之为蓝本,编选一部具有诗史意义的诗歌总集,并为此做了明确分工,程氏负责采集诗歌,钱氏专为查考史实。遗憾的是,“山居多暇,撰次《国朝诗集》,几三十家,未几罢去。此天启初年事也。”[1]678这其间,是什么使其在选录三十家后便暂时搁置呢?

天启元年(1621)八月,钱谦益被明熹宗朱由校钦点为浙江乡试的正考官。隶属浙党的韩敬派奸人冒充钱氏门客,授关节于士之有文誉者,约事成取偿。因韩敬的设谋陷害,钱谦益落入“关节受贿”的圈套而遭参劾,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便引疾而归。“浙闱遭陷”是钱氏仕途上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天启四年(1624)秋,钱谦益以太子谕德兼翰林院编修赴召,纂修《神宗实录》。但当时东林党和阉党斗争激烈,宦官魏忠贤专权,钱氏因属籍东林,被阉党弹劾,削籍南归。一路舟中,草创《开国功臣事略》一书,历时约三年,成于天启七年(1627)八月。此期,因党祸及创作重心的转移,《列朝诗集》的编撰未得以继续。

崇祯元年(1628),明毅宗朱由检登基,使魏忠贤等阉党伏法,起用旧人。七月,钱谦益应召赴阙。十月,参加枚卜大典,在会推阁臣时,被周延儒、温体仁以浙闱旧事攻陷,再次被革职。这是当时年近五十的钱氏在仕途上遭遇的第二次沉重打击。闲居十年间,钱氏召老友程梦阳前来陪伴并修筑耦耕堂。崇祯六年(1633),因母去世,钱氏心情一度愁闷。崇祯十年(1637),县人张汉儒以居乡不法的理由讦告钱氏,宰相温体仁趁机陷害,钱氏和门人瞿式耜遂因“丁丑狱案”被逮至京城,一年后才得以化险为夷。崇祯十三年(1640),江南名妓柳如是过访半野堂,钱谦益于花甲之年情场得意,在两年游山玩水的日子里,写下许多游记诗篇。崇祯十六年(1643),钱谦益把自己历年所写之诗文重新修改润色,厘定为110卷,取名《初学集》,交付门人瞿式耜刊刻告成。此书一问世便获得海内文人之广泛好评,奠定了钱氏明末文坛领袖的地位。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年的十二月,好友程孟阳去世,钱氏大为悲痛。这十五年里,钱氏因政治事变、情感悲喜、编订书籍等因素无暇顾及《列朝诗集》的续编工作。

崇祯十七年(1644),即清顺治元年,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自缢身亡,明王朝灭亡。南明弘光朝筹建时,钱谦益依附阮大铖、马士英,做了南明的礼部尚书。弘光元年,即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四日,清军包围南京,钱谦益跟从其他官员开城迎降,这一举动使其成为世人诟病指骂的对象。顺治三年(1646)正月,钱氏被任命为清朝礼部尚书,兼《明史》馆副总裁。五月,弘光帝被害。六月,钱氏遂引疾南归,再次拾起《列朝诗集》的编选工作。顺治四年(1647),钱氏因曾给予从事抗清活动的黄毓祺资助而下狱,在狱中他还从人借书,遍访明代诗集未见者,坚持进行编纂工作。顺治六年(1649),钱氏狱释还乡,交付门人毛晋刊刻。此后又多次增补,于顺治九年(1652)刻成并作序,书当成于这一年。钱氏《耦耕堂诗序》有云:“崇祯癸未十二月,吾友孟阳卒于新安之长翰山。又十二年,岁在甲午,余所辑《列朝诗集》始出,孟阳诗居丁集中,实为眉目,而余为小传,以引其端,颇能推言孟阳之所以为诗,与其论诗考古之指意。”[1]781癸未即崇祯十六年(1643),甲午即顺治十一年(1654)。钱氏《季沧苇诗序》说顺治十一年中秋遇沧苇过访,晤谈间其盛赞《列朝诗集》,“部居州次,累累如贯珠。人有小传,趣举其词,若数一二。”[1]758

综上可知,《列朝诗集》的编纂最早源于明天启初年(1621)。顺治三年(1646),钱氏在降清后归乡,重拾《列朝诗集》的编纂工作,集庀史与采诗于一身。此时,旧友程梦阳亡故已三载,距离二人提议仿元好问编撰《中州集》已逾二十五载。经历了人世的种种变迁,又逢改朝换代之际,钱氏最终于顺治六年(1649)完成初稿并进行刊刻,直至顺治九年(1652)刻成并作序。

二、体例编排

清前期编选明代诗文总集蔚然成风,《列朝诗集》就是其中最著名的选集之一,其选录诗人之多、诗作之广、构架之恢宏,皆足以让人惊叹。《列朝诗集》以集分部,共分为乾、甲、乙、丙、丁、闰六集。上起洪武,下迄崇祯,共计十六朝,跨 294年。每集下分卷,卷中以诗系人,以人系传。每卷卷首有诗人目录,卷中有“附见”诗人、诗作若干。全集81卷,选录明代诗人1832家。书前有钱氏自序。具体情况统计如下:

首为乾集2卷,录明10帝、18王之诗,附见者2人;甲前集11卷,自明太祖元末至正十二年起兵到至正二十七年建国,16年,107人,附 72人,选元末明初遗老的作品;甲集 22卷,自洪武至建文两朝,35年,237人,附12人,是为有明之初;乙集8卷,从永乐到天顺六朝,229人,附l2人;丙集16卷,成化、弘治、正德三朝,218人,附16人;丁集16卷,嘉靖至崇祯六朝,454人,附59人;闺集6卷,收僧道、香奁、宗室、内侍、青衣、傭书、无名氏、集句、神鬼、外夷,371人,附15人。

综观全书,《列朝诗集》的体例编排中除了乾集、甲集前编和闰集是按照所选诗人之地位、身份、性别及国籍等来归类编排外,其它各集一律依照诗人所处年代之先后选录诗作并著述小传。小传独立成篇,描摹人物生动详瞻,史料价值丰富,堪称有明一代的诗苑传。康熙三十七年(1698),钱谦益之族孙钱陆璨特将诗集的小传加以集中,整理刊印,另成《列朝诗集小传》(以下简称《小传》)。

在具体的集卷编排中,钱氏还给予诗集的正编部分以特殊的寓意。《列朝诗集》是仿元好问《中州集》的体例编排的,而《中州集》自甲集开始,终于癸集。《列朝诗集》亦始于甲集,却止于丁集(乾集及闰集未计算在内)。对这种编排体例,钱谦益在《江田陈氏家集序》中解释道:“余近辑《列朝诗集》,厘为甲、乙、丙、丁四部,而为之序曰:‘遗山《中州集》止于癸,癸者,归也。余辑列朝诗止于丁,丁者,万物皆丁壮成实,大盛于丁也。’盖余窃取删《诗》之义,顾异于遗山者如此。”[1]771-772在《列朝诗集序》中,钱谦益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元氏之集,自甲迄癸;今止于丁者何居?曰:癸,归也,于卦为归藏。时为冬令。月在癸曰极丁。丁,壮成实也。岁曰强圉。万物盛于丙,成于丁,茂于戊。于时为朱明,四十强盛之年也。金镜未坠,珠囊重理,鸿朗庄严,富有日新,天地之心,声文之

运也。”[1]819-820

在钱氏看来,“癸”乃“回归”之义,象征结束和终点,若论季节,就是冬季。而“丁”以时令来说,则是成熟收获之季节。因此,《列朝诗集》不能终于“癸”集,而终于丁集,隐约寄托钱氏希望“朱明”再“茂于戊”,即明室再造之意,故续作此书,补足癸集。

对于钱氏的这层寓意,清人李慈铭有所会心,其《越缦堂读书记》曰:“阅《列朝诗集小传》,……其书一如原次,分乾集、甲前集、甲集、乙集、丙集、丁集上中下、闰集。蒙叟此集之选,成于顺治四年,自秘书院学士罢归之后,既自惭堕节,又愤不得修史,故借此以自托。其编次皆有寓意,而列明诸帝王后妃于乾集,列元季遗老于甲前集,自嘉靖至明末皆列丁集,分上、中、下,以见明运中否,方有兴者,其文亦纯为本朝臣子之辞,一似身未降志者,其不逊如此。”[2]

后人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钱氏《列朝诗集》“虽仿《中州集》,然不依《中州集》迄于癸之例,而止于丁,实寓期望明室中兴之意”[3]1007。尽管不忍删除亡国之音,但选诗还是暂止于明祚衰绝的甲申之前,如陈子龙等死节诸人待后入诗传,等到滇南、海上复明大统,再继续补写,使《列朝诗集》至癸集终结,成为全璧。可见钱氏存有以风雅寓史学,寄托明朝复兴的微旨。

三、托意微旨

钱谦益虽为明末文坛领袖,但受家学影响,从小爱史并以史官自居,从《列朝诗集》成书起因即知。元好问编选《中州集》重在借诗以存史,对此,程梦阳心领神会,钱氏也吸收了《中州集》这一观念,鲜明地表现出在山河板荡之际以诗存人、以诗证史、以诗托志的文化意蕴和历史意识。

在《钱牧斋先生尺牍》卷一《与周安期》中,钱谦益有言:“鼎革之后,恐明朝一代之诗,遂致淹没,欲仿元遗山《中州集》之例,选定为一集,使一代诗人精魂,留得纸上,亦晚年一乐事也。”[4]236保存明诗,有似存明史;为明代诗人作传,有似为明代作传。除了选录盛名的诗人及诗作外,钱氏还选录了诗文不精之人,甚至在当时已经湮没无闻的人,真正达到了以诗存人,以诗存史的目的。如《列朝诗集小传》甲集《袁宪史养福》载:“吴原博曰:‘能伯(养福,字能伯)书郭有道碑,端劲深峭,深得率更笔法,而吴人固不知有袁养福也。’当原博时,能伯已不为吴人所知,然则吴中先辈,迄于今日,声名俱沉者,又岂可胜道哉!余录诸公之诗,间有借诗以存其人者,姑不深论其工拙也。”[5]135

为人立传,需史家笔法。在《牧斋外集》卷二十五《袁泰征遗稿小引》中,钱谦益有言:“余录皇朝诗集,吴中名卿硕辅,高文大册,勒金石而征琬琰者,往往多有阙遗。而老师宿儒,小生妇孺,《兔园》之残册,蜡车之故纸,搜罗访求,不遗余力。”[4]855可见,钱氏已经意识到历史不仅是帝王将相和王公贵族的舞台,平民百姓、普通的文人学士都是历史的一部分,甚至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列朝诗集》不仅是言诗,其序云:“‘然则何以言集而不言选?’曰:‘备典故,采风谣,汰冗长,访幽仄,铺陈明朝,发挥才调,愚窃有志焉。讨论风雅,别裁伪体,有孟阳之绪言在,非吾所敢任也,请以俟世之作者。’”[1]679可见,言诗外,存史证史是目的。

钱氏的这一寓意也表现在小传的写法上。在《书徐布政贲诗后》一文中,钱氏说得更为明确:“余撰此集,仿元好问《中州》故事,用为正史发端,搜摭考订,颇有次第。”[5]158小传对历史事件、人物多有核正,对正史多有裨益。《明史· 文苑传》很多传记与钱氏《列朝诗集小传》吻合,难说不是参考《小传》而成。

时隔二十余年,钱谦益降清,接着弘光帝被害,南明小朝廷一年间灰飞湮灭。历史转了一个弯,似乎惟有到此时,钱氏才具备足够的理由再度拾起《列朝诗集》的编选工作。除了以诗存人,以诗证史外,他也常借《小传》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丁集下《何秀才允泓》:“季穆(允泓,字季穆)为诗,才力横骛,驰骋李、何、王、李之间,欲与之上下。久而学殖日富,历览宋元名家之作,怅然知俗学之非,思进而求之古人,而年已不待矣。病革,语其友曰:‘悉焚吾所为诗无留也!’……其诗论亡宋胜国遗事,援古谕今,菀结沉痛,由今日思之,尤可为腹悲也。余录季穆诗,为千古存此一人,岂惜小子辈哉!”[5]598

再如丁集上《金陵社集诸诗人》回忆承平时期金陵之胜后,他感慨曰:“台城怀古,爰为凭吊之篇;新亭送客,亦有伤离之作。笔墨横飞,篇帙腾涌。此金陵之极盛也。戊子(清顺治五年,即1648年)中秋,余以锒铛隙日,采诗旧京,得《金陵社集诗》一编,盖曹氏门客所撰集也。嗟夫!日中月满,物换星移;舟壑夜趋,饮猎旦改。白门有鸟,无树枝之可绕;华表归鹤,怅城郭之并非。撰文怀人,吁其悲矣!谓我何求,亦无梦焉。”[5]462-463既悲叹明亡,又感慨身世,充分寄托了钱氏的禾黍之哀和时世之感,不独论诗而已。

此外,在《小传》中,钱氏把刘基的诗作一分为二。他在甲前集首《刘诚意基》中有言:“自编其诗文曰《覆瓿集》者,元季作也;曰《犁眉公集》者,国初作也。……孟子言诵诗读书,必曰论世知人。余故录《覆瓿集》列诸前编,而以《犁眉集》冠本朝之首。百世而下,必有论世而知公之心者。”[5]13-14

又在甲集首《刘诚意基》中曰:“余考公事略,合观《覆瓿》、《犁眉》二集,窃窥其所为歌诗,悲惋衰飒,先后异致。其深衷托寄,有非国史家状所能表其微者。……虽然,史家铺张佐命,论蹙项之殊勋;永新留连幕府,惜为韩之雅志;其事固不容相掩,其义亦各有攸当也。诵犁眉之诗,而推见其心事,安知不以永新为后世之子云乎!谨撰定犁眉公诗,居国朝甲集之首。”[5]70

对此,钱穆先生在《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中看出了其中的隐曲:“牧斋此编已在清时,而书名《列朝诗集》,不加冠一明字,其所为小传,皆直称本朝,是盖牧斋之自表其微意,虽失身于清廷,而心终在明,故其文亦分《初学》、《有学》两集,《初学集》皆明时作,《有学集》乃入清以后作,是犹如伯温之《覆瓿》、《犁眉》分集也。牧斋欲后人分别而观,得其用心,殆借伯温以自喻耳。”[6]钱氏这样做,是他认为刘基有着双重身份,一为元代遗民,二为朱明功臣,而凡为功臣者,都不害为遗民。钱氏如此安排,有为今之后死者宽假和兴起的可能。这种体例寄托的心志,有着反清复明之宣扬,寓意“明室中兴”之期待,一定程度上触犯了清朝统治者的地位,所以此书在乾隆年间与钱氏其他著作一并遭到了禁毁。

总之,《列朝诗集》的成书过程体现出钱谦益的诗史意识,不独是为了保存有明一代的诗歌作品,更是为了以诗存人、以诗托思。需要指出的是,从这一立场出发,钱氏在明亡之际的编纂工作,还暗含了为自己降清而赎罪的意图,“夫牧斋著书,借此以见其不忘故国旧君之微旨。胜时自命明之遗逸,应恕其前此失节之愆,而嘉其后来赎罪之意,始可称为平心之论。”[3]1005私以为,陈寅恪先生对钱氏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1] (清)钱谦益. 牧斋有学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 (清)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卷八)[M]. 北京:中华书局,1963:608.

[3] 陈寅恪. 陈寅恪集·柳如是别传[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 (清)钱谦益等. 牧斋杂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 (清)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 钱穆.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六[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5.

猜你喜欢

中州钱谦益小传
明代中州文学社群考论
《中州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A Brief Review of Translation Critiques of George Kao’s Chinese Version of TheGreatGatsby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夏字小传
“疾病”小传
“画藤”与“结瓜”——做人不做“卖瓮人”,也不可学“中州蜗”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两朝领袖』钱谦益
中州棋王赛3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