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宣传规律与传播规律的最佳结合点——对重大新闻事件直播创新的思考

2015-02-21张庆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张庆

探索宣传规律与传播规律的最佳结合点
——对重大新闻事件直播创新的思考

■张庆

2014年,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先后圆满完成了北京市两会、北京电视台建台35周年、“搜寻MH370(马航)”、《家国梦岁月情—新中国成立65周年抒怀》等多次大型直播。直播中,北京台新闻中心一直努力探索宣传规律与电视规律的最佳结合方式,力求使节目在把好导向关的同时,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在策划上主动作为准确把握导向

直播报道中我们总结出:在策划上的主动作为,可以牢牢把握导向,还可以使我们清醒认识到节目创作与创新的底线,避免在节目创作阶段的“不为”与“乱为”。

2014年,新中国迎来65岁华诞,北京电视台当天从清晨六点开始推出长达12小时的《家国梦岁月情——新中国成立65周年抒怀》大型直播节目。策划之初,台领导带领全体策划主创人员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尤其是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和几次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以讲话精神统领我们的创作与创新。

通过学习和深入探讨,直播要突出思想内涵,注重宣传效果,表现群众参与,力争呈现一部具有时代感和感染力的电视精品。最终确定的国庆大直播的总体策划思路即:内容呈现以“中国梦”作为整个直播活动的主题,内容定位为“追述往昔、诠释当下、展望未来”,节目风格为“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用生动平凡故事,展现时代发展变迁,让普通百姓自己诠释对未来的梦想,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彰显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长达12小时的节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收视效果:在北京地区收视率为1.23%,市场份额为11.16%,北京卫视34城市收视率在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排名第10位,总计分钟收视人数达到22万,累计到达人数为839万。

二、在内容拓展上主动作为有所追求

对重大事件进行直播报道,是电视新闻提升收视、强化传播效果的利器,也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一把尖刀。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真本事、真功夫,凭借着真本事、真功夫去不断创新、创优。

1.追情怀——主流价值观vs边缘价值

无论我们多么费尽心机地去抢时效、挖独家、拼规模,报道最终承载的是价值,受众最终看重的是价值,只有报道体现出价值、体现出情怀,才有生命力、影响力。

比如《家国梦岁月情》开篇部分展示了升旗仪式的现场。看过无数次的人,最终还是会感动。在特殊的节点、特殊的情境下,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比如庐山地震,以挖掘地震中人性闪光点为主要内容的“记者日记”专栏从4月22日推出,前方记者跟踪报道了一个个在抗震救灾中忘我奉献的人,“老黄:忙碌只为奉献”“一个都不能少”“雨中的灾区生命通道”“震中平凡志愿者”“守护学生疏散女老师最后离开”等一篇篇生动的新闻报道从更深层次展现了当大灾来临,震区人们所具有的那种“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的精神。

2.追秩序——整合报道vs碎片信息

有调查表明,虽然人们接触信息的媒介越来越多,貌似越来越方便,但人们接收信息的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碎片信息的杂乱无章会降低人们对信息的兴趣,继而降低接收信息的数量。有秩序感的整合报道,在传播的精准效果上要强于碎片信息。因此在直播报道中,我们要不断强化整合功能。

获得中国新闻奖的《雨中进行时——“7·21”特大暴雨现场直播》就是以大规模、全方位的直播形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对突发事件的关切,让观众成为那一天最便捷、最直观的获取雨情信息的有效渠道。紧紧抓住突发事件带来的机遇,将多个现场、多个信源进行整理、发布,强化信息功能,提升传播效果。

3.追深度——专业记者vs公民记者

面对大量的公民记者,我们的专业记者靠什么取胜?导向、深度就是我们的选择。

马航直播中,直播团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对于涉及个人隐私、敏感问题的底线严防死守,以严谨、客观的态度甄别各种信源回传而来的信息,确保新闻直播的准确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在报道思路上,坚持既有理性分析也有感性表达。对于海量的新闻报道进行理性的分析,用辩证的眼光甄别真伪,尤其是马来西亚发布会上所传递的信息,既没有表现出对于唱衰信息的过度悲愤,也没有用过分的词汇去横加指责,而是仔细分析发布会上所传递出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寻找表象背后的真相。报道团队坚守新闻道德底线,尊重被报道的各方,客观传递每一方的声音。

4.追视觉——大屏立体呈现vs小屏平面呈现

电视是视觉的艺术,当下,如果我们还简单强调画面的重要性,已经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大屏立体的呈现与小屏平面呈现,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对电视新闻来讲,更好的视觉体验,首先是更为鲜活、核心的现场画面。北京“7·21”特大暴雨,当其它媒体还在思考要不要报道、要怎样报道的时候,我们的直播窗口已经打开,雨情画面已经大量呈现。

对于视觉体验的追求,还体现在如何让我们的大屏极致地发挥作用。《搜寻MH370》特别直播节目,利用虚拟包装技术客观分析搜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用科学的视角解读搜寻难度,每日虚拟植入技术使用量达到40%。在《家国梦岁月情》和建台35周年系列直播报道中,推出“心语小亭”这种与热心观众的互动方式,使节目表达更加鲜活生动。

5.追文风——喜闻乐见vs晦涩难懂

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郭金龙书记在也多次对宣传工作提出要求:“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新闻中心把如何讲好“故事”作为直播的创新重点,在改进文风上主动作为。

在国庆大直播中,共制作了47部专题片,有故事、有人文,有情怀,展现了几十个不同身份中国人的风采,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感受家国梦、岁月情。在这些人当中,有26年恪尽职守默默守护国旗的老人;有为了南水北调常年分隔黄河两岸的小夫妻……从这些故事当中,从讲述者的话语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看到了国家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迁。讲好“我们的故事”,在文风改进上的主动作为带来了直播面貌的改变和观众的好评。

6.追技术——主动应用vs被动接受

节目部门与技术部门通力合作,主动作为,将最先进的技术成功运用于直播当中。

京交会直播使用4G对播手段,提升了直播画面传输质量;房山直播中则使用了航拍和水下摄影,为直播增添了新鲜感和视觉冲击力;建台35周年直播,利用互动视频采集设备,实现了“心语小亭”观众点击自拍视频留言并实时通过无线传回台内系统;泳渡台湾海峡直播,利用最新云编辑软件便利了前方与后方的相互支持。国庆大直播,全媒体的报道方式与互动方式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互动,实现了电视屏、PC端电脑屏、移动端手机屏的多屏同步视频直播,由荧屏走向多屏,由固定收看变为移动收看。

新技术应用能够使直播反应更加快速,同时使直播工作更加便利,直播呈现更加形象生动。

三、再探索再追求

通过全年50多场大型直播,锻炼了专业化的创作队伍,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在新的社会情境下,我们要继续抓住时机,勇于探索,找寻规律,继续探索新闻报道的创新之路。

1.继续推进直播常态化

直播,是新闻频道魅力所在,是增强新闻节目时效性的法宝,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各种新闻直播的可能性,使更多的新闻通过直播实时呈现在观众面前。

2.加强研究,促进直播规范化

我们将总结历次直播的经验和教训,将好的经验总结固化下来,形成直播策划流程、直播筹备流程、直播技术流程、直播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为编辑记者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直播手册。

3.拓展视野,拓宽资源

今年,我们实现了“泳渡台湾海峡”的异地直播,未来我们还将在直播的广度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将直播的视野拓展到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新闻事件,与其他兄弟台强强联合,学习新理念、新模式、新做法,打造更大的直播平台。

4.树立品牌,促进直播影响力

昌平的农业嘉年华直播、平谷的桃花节直播,在实现新闻传播的同时,也提高了区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当地收入增长拉动明显。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一方面打造好直播的品牌,赢得更多区县的认可,另一方面,利用我们的直播品牌加强营销,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

【责任编辑:张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