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北茶树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5-02-21周晚霞张修林张冬燕李兴冉张笠

蚕桑茶叶通讯 2015年2期
关键词:天敌病斑茶树

周晚霞 张修林 张冬燕 李兴冉 张笠

(1.修水县农业局;2.九江市修水茶科所;3.修水县宁洲农技站;4.修水县大椿乡政府)

茶叶是赣北婺源县、浮梁县、修水县、景德镇市等县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来年,为适应国内外茶叶市场需要,婺源县、修水县大力开发有机茶生产,目前有十多家企业已获得有机茶认证,颁证面积八万多亩,颁证产量六千多吨,随着有机茶的不断开发,有机茶病虫害防治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

1 有机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

赣北茶区常见的病虫害种类有三十多种。其中主要病害以叶枯病、茶炭疽病、轮斑病为主。主要害虫有:以茶毛虫、茶蚕、卷叶蛾等为主的食叶害虫;以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叶螨类、蚧类等为主的吸汁害虫;以茶天牛、茶梢蛾、茶堆砂蛀蛾等为主的钻蛀害虫。

2 有机茶园主要病害

2.1 茶云纹叶枯病

在生长衰弱和台刈的茶树上,以及扦插苗圃中发生较多,轻则使茶树生长不良,树势早衰,产量下降;重则茶园一片枯褐,叶片早期脱落,枝梢枯死,幼龄茶树可整株死亡。病菌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也侵染芽叶、枝梢和果实。初期病斑呈黄绿色水渍状,逐渐扩展成半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斑,后期病斑表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散生或略作轮状排列。嫩叶被害后,往往叶尖向下变黑褐色枯死;较嫩的成叶被害后,病斑色泽浓淡不匀象云纹状;芽叶被害后呈扭曲状枯焦,年均气温在28℃以上,相对湿度高于80%时最有利于发病,全年以5月中旬和8月中旬为发病盛期。

2.2 茶炭疽病

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发生,叶面初现湿润状褐色斑点,颜色由褐色变为焦黄色,最后呈灰白色。通常在多雨潮湿,茶树生长柔弱的情况下发生,以梅雨期及秋雨季节发生严重。高山茶区终年多雾,湿度大病害更为严重。施肥不当,特别是偏施氮肥或不施钾肥的茶树容易感病。

2.3 茶轮斑病

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病斑多由叶缘、叶尖部分开始发生,先形成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小斑,后成褐色,形状多半呈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然后病斑中央部分变成灰白色和褐色相间的同心轮纹环圈,病斑一般为10 ~20mm,有时可达30mm 左右。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生严重,以夏秋季高温条件下出现较多,排水不良的低洼茶园、树势衰老、管理粗放的茶园发病较重。

2.4 茶饼病

分布于九江庐山、修水眉毛山等局部高山茶园,病害发生多局限于嫩叶新梢上,病斑大多数分布叶尖或叶缘,初出现淡黄色水浸状,以后病斑逐渐扩大,颜色也渐渐变成淡黄褐色。病斑在叶片正面表现向下凹陷,在叶背面成馒头状突起,上生灰白色粉末,和健全部分界限明显。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发生严重,一般在春茶3 ~5月,秋茶9 ~10月大量发生,发病最适温度15 ~20℃,在海拔600 ~700m 以上的高山或山岔里发病严重,阴山茶园比阳山茶园发病重,大叶种比小叶种发病重。

3 有机茶园主要虫害

3.1 茶毛虫

该虫在不同年份及季节差异较大,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数量大时可把整片茶园吃光,对茶叶产量影响很大。一年发生2 ~3 代,基本上每季发生一代,尤其在夏秋期为害较重,以卵块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近主脉处越冬,发生较整齐,世代间无重叠现象。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幼虫分别在4 ~5月、6 ~7月、8 ~9月为害。幼虫群集为害,1 ~2 龄一般群集在成叶叶背,取食下表皮及叶肉,被害叶呈现半透明网膜斑;3 龄常从叶缘开始,造成缺刻;4 龄取食后的叶片仅留主脉及叶柄;4 龄后进入暴食期取食全叶,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为害盛期分别是5月、7月、9月。主要天敌有: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及黑幼蜂、茶毛虫绒茧蜂和茶园蜘蛛等。

3.2 假眼小绿叶蝉

以成虫在茶树、豆科植物以及杂草上越冬。一般年发生9 ~11 代,全年发生消长规律呈双峰型。第一峰出现集中在6月,主要危害夏茶;第二峰出现集中在9 ~10月,主要危害秋茶。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芽梢汁液,导致茶树芽叶生长迟缓、焦边、焦叶,叶缘变黄或发红,背面叶脉泛红,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一般可使夏、秋茶产量损失10% ~15%。茶园蜘蛛是主要的捕食性天敌。

3.3 茶蚕

寡食性害虫,一年发生2 ~3 代,以蛹在茶丛根隙落叶下、杂草间越冬。各代幼虫分别于4月中旬~6月中旬、6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10月下旬发生。幼虫有群集性,1 ~2 龄幼虫常群集于原产卵叶背取食叶肉,3 龄以后群集于枝条上,互相缠绕成团,逐步向上蚕食叶片,可造成茶丛光秃。温暖、高湿和短日照均有利于茶蚕发生;炎热、干燥、日照长,则不利其繁殖,一般以山区、沟壑、阴坡处茶园发生较多。

3.4 茶尺蠖

夏、秋期间发生严重,一年发生4 ~5 代、以蛹在茶树根隙附近土壤中越冬。卵大多产于茶树树皮及缝隙处、树枝桠叉处、枯枝落叶上。初孵幼虫十分活泼,善吐丝,有趋光性、趋嫩性,3 龄前幼虫在茶园中有明显的发虫中心,1 龄幼虫取食嫩叶肉,留下表皮,被害叶呈现褐色点状凹斑;2 龄幼虫能穿孔,或自叶缘咬食,形成缺刻;3 龄幼虫全叶取食,仅留秃枝。天敌主要有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茶尺蠖绒茧蜂、蜘蛛等。

3.5 黑剌粉虱

在长年郁闭的茶园发生较多,主要以幼虫在茶树中、下部叶背吸汁为害,并排泄蜜露诱发霉病,严重时茶树一片漆黑,常使树势衰退、芽叶稀滞、散枝枯褐、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一年发生4 代,各代卵孵盛期分别是5月、6月下旬~7月上旬、8 ~10月,以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主要天敌有:寄生蜂、茶园蜘蛛、瓢虫和虫生真菌。

3.6 茶蓑蛾

以幼虫藏在护襄内悬挂于茶树枝叶上越冬,一年发生2 代,个别年份发生一代。一年发生2 代则有3 次为害高峰,3 ~4月为第一次高峰,由越冬幼虫造成;6月下旬~7月中旬为第二次高峰,由第一代幼虫造成;9 ~10月为第三次高峰,由第二代幼虫造成。幼虫取食多在清晨、傍晚及阴天,1 ~3 龄幼虫只咬食叶肉和下表皮,使叶片呈黄褐色透明斑块;3 龄后咬食孔洞;4 龄后能食去全部叶片及嫩梢、树皮和茶果。幼虫喜阳光和干燥环境,在树冠上部及外围发生较多,常集中在一处或数处形成为害中心。

3.7 茶刺蛾

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根际的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一年发生3 代。据观察,1 ~3 代幼虫分别于5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中旬和下旬、9月中旬和下旬盛发,常以第二代发生最多,危害较严重,多散于茶丛中、下部叶背。初龄幼虫分散于叶背为害,取食叶肉及下表皮,使叶片呈半透明膜状斑块;3 龄以后自叶缘或叶尖向叶基部咬食叶片。

3.8 茶叶螨

主要有茶橙瘿螨、茶短须螨。严重发生时,常造成茶树大量落叶,导致茶树衰弱,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影响。茶橙瘿螨又名茶紫瘿螨,俗称茶紫蜘蛛。一年发生超过20 代,以成螨、卵、幼螨、若螨在茶树叶背越冬,无明显的休眠现象,多散产于叶背侧脉凹陷处;幼螨和若螨98%以上在叶背活动,成螨也以叶背为多,主要吸食嫩叶和成叶汁液。

3.9 茶堆砂蛀蛾

是老茶园中常见的一种害虫,为害严重时,常使茶树上部枝条枯死。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枝条上越冬,各虫态发生期参差不齐,多产于嫩叶背面。初龄幼虫可吐丝粘结叶片,潜居其间咬食表皮及叶肉,3 龄后蛀食枝干,多在近树梢35 ~70cm 内枝干分叉处或节疤伤口处为害,并吐丝将木屑和虫粪缀合成长筒形虫巢,状似堆砂。该虫发生与茶树生育状况有关,凡树龄大、树势衰弱的茶树受害严重。

4 有机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4.1.1 加强茶园管理,合理施肥

秋冬季节,茶树处于休眠状态,茶园可配合施肥进行翻耕,基肥应以农家肥、堆肥、沤肥、饼肥等有机肥为主,适当补充矿物性磷、钾肥。不偏施氮肥,过多使用氮素易诱发吸汁性害虫。基肥用量应根据茶园的产量予以确定,以补足因采叶而损耗的氮素量为标准,同时做好茶园排水及抗旱工作,防止早春冻害,促使茶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4.1.2 合理修剪与台刈

修剪可以直接清除大量病虫,对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发生严重的茶园,通过合理修剪与台刈技术措施,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深修剪、重修剪及台刈,并将剪下的虫枝及时烧毁,不仅可去除叶部病虫,还可去除茶梢蛾、茶蛀梗虫等钻蛀性害虫以及蚧壳类害虫。

4.1.3 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当芽叶达到采摘标准后,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以明显地减轻蚜虫、假眼小绿叶蝉、茶细蛾和茶橙瘿螨等多种病虫的危害。通过及时多次摘除嫩梢叶,可以带走相当数量的虫口,恶化这些趋嫩害虫的取食营养条件,对有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如遇春暖早,需要早开园早采摘的年份,夏、秋季节尽量少留叶采摘。

4.1.4 及时中耕,合理除草

中耕可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入土觅食,以夏、秋季浅翻1 ~2 次为宜。对于茶园恶性杂草,可采取人工除草,对一般危害性杂草,不必除草务净,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并可调节茶园小气候,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

4.1.5 合理复种,避免大面积单一栽培

茶叶生产实践证明,大面积的单一品种栽植,致使群落结构及物种单纯化,容易诱发特定的病虫害。凡是周围植被丰富,生态环境复杂的茶园,病虫害大发生的几率就较小;凡是大面积品种单一栽培的茶园,病虫流行和扩散的概率就大。如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等在大面积茶园中往往发生较多。因此,建设有机茶园最好选择在生态环境较复杂的山区或半山区,避免大面积品种单一种植,周围以保持较丰富的植被为宜。

4.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防效持久等优点,但生物防治专一性强,防治对象不多,防效受环境影响较大,并且见效缓慢。因此,生物防治必须和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其防治效果。

4.2.1 以虫治虫,保护和利用天敌

首先合理处理害虫,人工摘除带害虫卵块、幼虫的枝叶及护襄等,宜分别放入寄生蜂保护器内或堆放于适当的地方,等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羽化飞回茶园后,再作处理;同样,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过茶园后再作处理。

4.2.2 人工助迁,释放天敌

利用茶园生态环境较稳定,湿、温度适宜,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和流行的特点,可在有条件的茶园将各种害虫的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等有益微生物人为培养后,散放到茶园,使其建立种群,侵染有害生物,造成再次侵染和流行。

4.2.3 利用农技措施保护天敌

许多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蜂、寄生蝇)和捕食性天敌昆虫(食蚜蝇)羽化后,需要吮吸花蜜补充营养,然后寻找寄主产卵繁殖。因此,为延长天敌昆虫的寿命和提高寄主捕食率,可在茶园周围种植一些不同时期开花的蜜源植物,如桂花、蔷薇等,作为天敌昆虫的营养补充。同时,要给天敌创造良好的环境,茶园周围造林,路旁种行道树或采用茶林间作、茶果间作,幼龄茶园间种绿肥,这些措施均可为天敌提供中间寄主和猎物。

4.3 物理防治

根据害虫的各种趋性,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力或器械捕杀害虫。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有机茶园内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灯光诱杀鳞翅目害虫成虫如茶毛虫、茶尺蠖、茶黑毒蛾、刺蛾等;利用害虫的趋黄性,应用黄色诱虫板诱杀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黄蓟马等;利用害虫的假死性,用铺膜打落法集中消灭茶丽纹象甲成虫;利用害虫的群集性,对茶毛虫、茶尺蠖低龄幼虫和茶蠖蛾等群集性强的害虫,采用人工摘除的措施可明显减轻害虫为害。

4.4 合理使用生物源、矿物源农药

近年来,生物源、矿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如应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可产生毒素,使昆虫麻痹,停止取食,直到死亡,对茶毛虫、茶蚕、刺蛾等防治较好,但对家蚕的毒性高,在茶、桑混栽地区应避免使用;白僵菌进入昆虫体内后,害虫即停止取食,3 ~7 天死亡,可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等;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可防治茶尺蠖、茶毛虫等鳞翅目幼虫,应用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等有良好的防效。

猜你喜欢

天敌病斑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天敌昆虫
——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果园天敌(续)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