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体会

2015-02-21朱兰花

蚕桑茶叶通讯 2015年2期
关键词:微粒子蚕室家蚕

朱兰花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蚕种场 310021)

微粒子病是饲养家蚕时易发且高发的一种病,春季极易发生。春季梅雨季节频繁,日照少,微粒子孢子繁殖迅速,使微粒子病难以彻底控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细胞孢子虫纲的微孢子虫寄生而起的传染性原虫病。因病原寄生于柞蚕和家蚕(桑蚕),故又分别称为柞蚕微粒子病和家蚕微粒子病。

1 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

1.1 胚种传染

患病雌蛾体内的病原可侵入卵巢,并寄生于蚕卵胚胎中,传入下一代蚕体造成发病。又称经卵巢传染或母体传染。

1.2 食下传染

蚕儿食下被病原污染的卵壳、脱皮壳、蛹壳等传染源或食下被病原污染的桑叶等食物而染病。

2 微粒子病的病症

微粒子病外部症状较难认识,且家蚕的各变态期(卵、幼虫、蛹、成虫)均有不同的病症表现。一般表现为发育迟缓,食欲减退,举动不活泼,大多数在眠前或眠起时死亡。也有在皮肤上分散发生很细的小点状黑斑。

3 如何防治微粒子病

3.1 胚种质量

首先杜绝胚种传染,加强卵质检疫,确保出库前的胚种质量。蚕种进入催青室后,用消特灵主剂和水按1:250 的比例配成混合液,再将附有蚕卵的蚕连纸浸入该混合液3 分钟后进行晾干处理,之后再进行催青工作。

3.2 养蚕前消毒

微粒子病的发生与环境带毒有密切关系,为降低病原基数,应净化环境。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要在彻底打扫清洗的基础上严格消毒,消毒要统一时间,统一药品,统一标准,统一使用方法,并采用消特灵主辅剂混合液进行全面彻底消毒,提高消毒效果。一般采取在养蚕前半个月进行蚕室、蚕具的消毒准备工作,要做到先毛消,再清洗,后光消。能浸消的蚕具尽量浸消,确保每一处蚕室和每一件蚕具都经过严格的消毒,减少感染微粒子病的可能性。

3.3 蚕期饲养

胚种进入蚕室后,要给予胚种一个无毒无污染的环境,待感光孵化后三至四小时左右进行蚁体消毒。注重每日蚕座消毒细节,以及室内室外的环境消毒。严禁桑虫带入室内,桑叶全程浸渍消毒,在使用桑叶前用含有效氯0.3% ~0.5%的漂白精液进行浸渍消毒,此外要杜绝外购桑叶,尤其是发生微粒子病的地区,以免病从口入,交叉感染。加强1、2 龄迟眠蚕的预知检查力度,根据病情淘汰带毒批次。严格淘汰迟眠蚕,及时淘汰病小蚕,控制好群体健康度。同时,要加强苗蛾检查,并根据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果断对超标批次进行淘汰处理。做到及时、准确分批袋蛾,并按规定保存和处理蛾盒,防止过早进行干燥处理或高温烘干。对患病雄蛾,为避免影响母蛾检查的准确性及污染扩散,也应及早淘汰。目前,为提高检查的速度和检出率,需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镜检人员,并不断创新检疫检验操作技术。预知检查可由传统的小样手工研磨改为大样机械粉碎;母蛾检查可采用集团母蛾镜检。同时建立专用检验室,强化管理,确保蚕种无毒。

3.4 环境污染管理

后期管理好坏不仅造成当季环境污染,而且还直接影响下一期的饲养质量。对养蚕过程中淘汰的病弱小蚕、病死蚕、不良蛹及病蛾等应集中处理,切勿乱丢,对蚕室及其用具要集中消毒,饲养中各类废物应集中烧毁或深埋,不得留作它用或作饲料。蚕期结束后应清除蚕沙坑内的蚕沙,集中堆放并封土,充分腐熟后作肥料使用,防止病原扩散传播。目前各农户思想上存在差异,导致在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灌输各农户思想上的认识和重视,集中农户参与防微工作的培训,做到污染源集中处理,给下期养好蚕打下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微粒子蚕室家蚕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十点体会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沼气养蚕的技术
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