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桑种质资源栽培保存与研究现状
2015-02-21杜贤明邓真华彭晓虹叶武光匡英秋
杜贤明 邓真华 彭晓虹 叶武光 匡英秋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330202)
1 江西省桑品种资源栽培与保存现状
1.1 江西省桑树栽培现状
江西蚕桑在1990 ~1995年实施“蚕桑工程”时期有过辉煌的发展阶段,为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全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国内茧丝绸市场的频繁波动,江西省蚕桑产业的发展与全国大多数蚕区一样,经历了几起几落[1]。
目前全省桑园面积在22.5 万亩,主要分布在修水、永新、南昌、东乡、乐安、遂川、宁都等县。目前江西省栽培的桑树品种主要为农桑8 号、农桑12 号、农桑14 号、育711、丰田2 号、丰田5 号、强桑1 号、桐乡青、盛东1 号、广东杂交桑、湖桑系列及大10、红果2 号、台湾果桑等。其中农桑系列14.40 万亩,占总面积的64.0%,育711、盛东1 号、丰田2 号、强桑1 号等3.84 万亩,占总面积的17.1%,广东杂交桑0.99 万亩,占总面积的4.4%,其它品种3.26 万亩,占总面积的14.5%[2]。目前主推的桑品种为农桑14 号、强桑1 号、大10 等。
1.2 江西省桑树栽培特点
2010年对全省主要蚕区修水、永新、乐安、东乡等地的调查表明,桑树栽培品种已由江浙两广品种并重转为江浙品种为主,品种以抗旱型品种和丰产型品种为主;栽培密度由高密度转为适中密度800~1 000 株,见效快;栽培土壤由红壤河滩地转为下滩下田为主,桑园产出率得到一定提高。
近几年桑树常遇异常天气影响且持续时间长、损失大。桑螟和桑蓟马对桑树的危害较大,严重影响桑园产量和桑叶质量。果桑示范栽培在全省有十多个地方兴起,规模种植主要在泰和、兴国、宜丰和修水等地。
1.3 江西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现状
江西省桑树品种园位于南昌县黄马乡的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内,建立于20 世纪60年代,现集中保存有鲁桑、广东桑、白桑、长果桑、瑞穗桑共5 个桑种约14 个省份的种质资源150 份,多数属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少数辐射诱变品种。其中江西省地方品种21 份,果桑品种15 份。江西省地方品种主要来自于南昌、修水、泰和、兴国、吉安和赣北地区,大部分属于鲁桑系。
2 江西省桑品种资源研究工作
2.1 桑品种资源整理与调查
2004年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对江西省桑树品种园中保存的所有品种进行刻碑标记品种名,并嫁接繁育补植品种园中的缺株品种,同时陆续引进了一批菜用桑、果桑及景观桑品种。近年来对大部分桑品种资源进行了生物学性状调查和比较,以及抗逆性调查及养蚕成绩比较,运用SPSS 软件对影响桑树秋季产叶量的5 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3],综合评价筛选出一些优良桑品种在示范县推广应用。
2.2 叶用桑
叶用桑以采叶养蚕为主,具丰产优质特性,江西省以鲁桑种居多。2009年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引进几个优良桑品种,一直关注不同桑品种的性状及当地生态、气候等因素对桑树的影响,调查发现引进的桑树新品种如强桑1 号、丰田5 号、金十、农桑14 号等均表现为产量高、叶质优、养蚕效益好等特点[4]。其中强桑1 号、农桑14 号在修水、永新等基地县推广后反映良好,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2.3 果用桑
果用桑以采果为主,具有椹多味甜特点。当前果桑正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保健作用备受推崇,市场开发前景十分广阔。2009年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引进十多个果桑品种,对其开展了生物学性状调查和营养成分分析[5],其中大10 品种属果叶兼用品种,鲜果口感好,含汁量高;台果产果量最高,但仅适宜加工用;白玉王营养价值高,成熟易落果。大10 种植后桑叶可养蚕,鲜果可销售及深加工,推广面积广,但较易发生桑椹菌核病。目前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在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覆膜技术、树型养成技术、不同果桑品种品质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
2.4 菜用桑
2014年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新引进了杂交桑与嫁接桑等桑树用于菜用桑开发,正在着手研究菜用桑品种筛选、养型技术、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和桑芽收获技术等。
2.5 景观桑
近年来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对龙拐桑和龙须桑两种景观桑进行了相关性状的调查和分析[6],并对其嫁接培育技术进行了探讨,2013年和2014年嫁接成活率均达90%以上。景观桑主要栽植于行道两旁,为该所凤凰沟风景区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旅游元素。
3 展望
根据近年来桑品种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效,笔者认为江西省今后桑品种资源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江西地方桑种质资源进行一次系统调查,如了解在赣江边种植有百年以上的乔木桑,对全省果桑种植情况详细摸底等。
二是继续进行桑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工作,完善江西省桑树品种园的种质资源库。
三是开展新桑品种的引进鉴定和示范推广工作,研究高产桑园栽培养型技术。
四是引进、选育出适口性好、营养成分高的菜用桑品种,并研究其栽培与收获技术,为桑树食用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是引进、培育和筛选适宜鲜食的果桑品种、开展果桑高效生态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并引进长果桑等资源,推动果桑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六是进一步熟化景观桑的培育技术,引进裂叶型品种以丰富景观桑资源,并研究景观桑的树型养成与修剪技术。
桑树种质资源不仅是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也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是极其宝贵的生物财富。随着我国蚕桑产业多元化的需求,需加强对种质资源的深入评价,选育优质高产抗病种质、椹多籽少味佳的果用种质、抗源种质(如抗病、抗虫、抗旱、抗盐等)等,挖掘特异性种质,为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新的桑种质基础。
[1]高其璋,彭晓虹,邓真华,等. 江西省桑树产业现状与发展分析[J].蚕桑茶叶通讯,2014(1):1 ~3.
[2]高其璋,叶武光,杜贤明,等. 江西省桑树栽培现状调查简报[J].蚕桑茶叶通讯,2013(6):1 ~3.
[3]邓真华,彭晓虹,俞燕芳,等. 桑树秋季产叶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蚕业,2014,35(2):13 ~16.
[4]邓真华,叶武光,彭晓虹.四个良桑品种主要性状调查与分析[J].蚕桑茶叶通讯,2012(2):8 ~12.
[5]叶武光,邓真华,彭晓虹,等. 五个果桑品种综合性状调查简报[J].蚕桑茶叶通讯,2012(4):1 ~5.
[6]邓真华,彭晓虹. 两个特殊桑品种的性状调查[J]. 蚕桑茶叶通讯,2013(4):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