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以喜剧节目《喜乐街》为例
2015-02-21柴晓华
柴晓华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综艺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以喜剧节目《喜乐街》为例
柴晓华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要:语码转换是一种特别的语言现象。以2014年在央视一套开播的喜剧节目《喜乐街》为例,通过具体例证分析语码转换在自然会话中的功能,以及语码转换发生的原因。在语言类节目中使用语码转换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能充分彰显语言的价值。
关键词:语码转换;喜乐街;功能;顺应论
一语码和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但近些年来,语码转换成为很多领域的研究对象,比如语用学,民俗学,心理语言学等。由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掌握双语或更多语言的人群越来越多。在交流过程当中,随着情景、话题和交际对象的变化,讲话者会在两种语码之间进行灵活的转换,这种现象就是语码转换。
语码是个广义的概念,是一种中性术语,它的范围包括语言(language)、语言风格(style)、方言(dialect)等,不局限于我们所认为的某种语言。人们为什么要做语码转换?我国学者周国光(1995)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主观因素,也就是交际者自身的原因和交际的目的;二是客观因素,指的是语境、话题和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三是语码的因素,即语码自身的价值或功能[1]。周国光还把语码的码值分为了语义价值、关系价值、情感价值和风格价值四类:语义价值是语码传达的语义功能;关系价值是明确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情感价值是表达情感的功能;风格价值则是显示说话人的特征。
语码转换是一种为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采取的交际策略,它是受语言规则制约的,双语使用者在说话时能在什么地方做语码转换是语码转换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语码转换的存在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的,在交际中会达到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语码转换,避免在交际中可能引发的误会。本文收集了14期《喜乐街》作为研究的语料,试图从例证中分析语码转换的功能以及语码转换发生的原因。
二语码转换在《喜乐街》中的分类及功能
语码转换有两种主要的类别:情景语码转换和隐喻语码转换。在《喜乐街》当中,出现的主要是情景语码转换,语言的选择是随着情景的变化而进行转换的。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喜乐街》中的语码转换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语言本身之间的语码转换(具体表现为汉语和外语的转换、普通话和方言的转换两种);二是语言风格之间的转换。
(一)语言种类之间的转换
1.语言是一种语码,大多数的语码转换都是在语言和语言之间进行的,在这个节目当中也不例外。首先,汉语和外语之间的转换是比较常见的。
例1.贾玲:Oh, my god. Honey! I miss you.
沙溢:Yeah!
贾玲:Long time no see. You handsome!
沙溢:Yeah!
贾玲:I’m so 怀念这个家。你忘了我了?
在这个例子当中,贾玲的身份是刚从美国回来的艺人,她表达了几句英文,在这种喜剧节目当中已经是能暗示出她的身份了,实际上她本人并不精通英语,所以说了几句简单的英文之后,又转而说成汉语,这属于一种句间语码转换。
2.其次,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转换在综艺喜剧节目当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陈立平(2008)指出,方言是一个古老民族在各个不同地域保存的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对方言进行合理的保护[2]。方言会在一些公共节目当中被使用,引发一定的社会效果。
例2.贾玲:哎呀,你干嘛呢你!(对李菁说)
贾玲:二舅,俺一天没见你,俺可想你啊。(山东话)
范明:小贾呀。
贾玲:你今儿做啥吃嘞?
范明:来,吃煎饼,先吃煎饼。
这期节目当中的嘉宾是范明,他是山东人,贾玲看见他就也说开了山东方言,范明在他出演的节目当中多以讲方言出现,所以观众再次听他的方言也不足为奇,贾玲则不然,她的这种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转换无形当中拉近了与范明之间的距离,这体现出了语码的价值关系。
(二)语言风格之间的转换
上文说过,语码也包括语言风格,所以语码转换当中也包括有语言风格之间的转换,这是表达跳跃式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3.贾玲:好,二位请坐好吗?这事儿有点乱。(普通话)让我来帮你们捋一捋。(单田芳风格)
李菁:来,让我妹妹来给你捋一捋。
贾玲:话说,在想当初……
贾玲是一名很具有实力的相声演员,在例3当中,从自然的风格到用单田芳的风格,确实体现了她思维多变的一面,这种语言风格之间的语码转换,无形当中产生了一种幽默的效果。
(三)语码转换的功能
语码转换是客观存在的,交际者可以把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说话风格去获得不同的效果。在这14期节目中,交际者们的语码转换主要表达出了以下功能:
1.情感表达功能
Appel 和 Muysken (1987) 提出了语码转换的六种功能:指代,指引,表达,情感交流和元语言功能[3]。在上述例1当中,本文把它的功能称之为情感表达功能,无论是在语气方面,还是语调或是情感上,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码转换能体现出贾玲出演这个角色的一种高端大气的感情,达到了一种情感上的效果。
2.明确受话人的功能
Gumperz (1982) 也提出语码转换的六种会话功能:引述,明确受话人,重复,感叹,话语限定和个人化与客观化功能[4]。在例2当中,贾玲用方言对话开始,其实就是指明了受话人是谁,从而能更好的开始某个话题,使对话顺利进行下去。
3.体现语码价值的功能
语码价值分为语码的语义价值、关系价值和风格价值三种。在例2当中,贾玲用方言拉近了与范明之间的距离,表达出一种自家人的感觉,亲近的关系应运而生,体现出了语码转换的关系价值。在例1当中,贾玲用英文突出她从美国回来的海龟形象,这体现出了语码转换的风格价值。
三《喜乐街》中语码转换的原因
(一) 指示所需
三方面的因素影响着语码转换的发生:话题、场合和交际的参与者,这三个因素互相制约,影响语码转换的产生。该节目是演员的真实个性出演,在不知剧情,没有剧本的情况下,演员通过耳机听从导演的要求和指令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很多情况下做语码转换是根据导演的指示所进行的。这也是该节目的特别之处,演员听指示进行表演,没有任何台词,所以演员需不需要语码转换,要看发出指示的要求需不需要进行语码转换。
(二) 遵循顺应论
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 (1999) 提出了顺应论,他还指出了关于语言特征的三个概念: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5]。语言的变异性(variability)特征是指语言所提供的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的范围。语言的商讨性(negotiability)特征用来解释语言选择不是机械死板的,也不是严格按形式——功能的关系来运作,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语言的顺应性(adaptability)特征使得人类能够从众多的语言选择项目中作商讨性的选择,以满足交际目的,使交际各方满意。我国学者于国栋(2004)将Verschueren的顺应论运用到了语码转换的研究中,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回答了交际者为什么要作语码转换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回答了语码转换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个问题[6]。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语码转换三方面的顺应: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对心理动机的顺应。语言现实是指参与语码转换的各种语码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以及它们的特征,比如,语言规约和语义等等。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是指作语码转换时要尊重特定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规约。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指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所有语码转换。无论是在哪种情境中,遵循语言的顺应是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4.贾玲:哥哥,你告诉人家,你到底喜不喜欢我啦!(台湾腔)
沙溢:我,我,我很喜欢你啊。(台湾腔)
贾玲:哥哥,你知不知道人家好想和你一起……(台湾腔)
沙溢:别人喜不喜欢我没有关系,只要你喜欢我就好。(台湾腔)
在例4当中,沙溢的回答就是遵循了话语生成的规则,保持句子语段在意义和结构上的连贯,这属于被动的顺应。
(三)习惯性用语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对我国英语学习者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情况下学习者会无意识地说出一两句英文,从而产生了语码转换。这种语码转换属于习惯用语,简单流行,通俗易懂。
例5.李菁:别脱呀,你不给我当waiter吗?
例6.瞿颖:帮我想想啊,你hold住hold 住啊。
例7.李湘:他是一个非常nice 的人。
上述三个例子中的这些简单句子,在很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当中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脱口而出的表达。
(四)创造幽默氛围
不是所有的语码都可以用来开玩笑,在正式场合讲话人得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语法要合乎规范,但是在非正式场合,说话就要随便多了。在有高标准语言变体和低标准语言变体的环境里,通常是低标准语言变体被用来开玩笑,方言就是如此。
例8.贾玲:oh my god! 当年俺在陕西呀,看见一个农民,在那儿吃羊肉泡馍。(陕西话)俺说,大伯,你给俺吃口呗,然后那个男人就给俺说:咦,俺还给你呢,俺一个人都不够吃。(山东话)
幽默的一个语言特征是语言弯曲,通过口头表达出的幽默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笑话人的口头表演能力。例8中贾玲用两种方言阐述一段话,能产生出一定的幽默效果。
(五)避免尴尬
当要表达令人感觉尴尬或者不好意思的话时,采用语码转换是很好的一种选择,它既给自己留面子,也能让别人接受。
例9.包贝尔:我不知道这叫什么,我想,这叫做LOVE。
“爱”在中国人看来是难以启齿的,在例9当中,包贝尔通过这种方式将爱表达出来,既避免了尴尬,也委婉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六)表达言外之意
Myers-Scotton (1998) 指出,言外之意可以通过语码转换来表达[7]。在她主编的《语码和结果:语言变体的选择》论文集里,各篇论文的作者所举的例子表明,语码转换可表达言外之意。她还提出了标记模式理论,这是一种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理论,即把带标记与不带标记的区别作为理论框架来解释语码转换中的社会和心理的动机。能被社会准则预测到的选择为无标记,社会准则所预测不到的选择为有标记,但标记这个概念是相对的。
例10.贾玲:欧巴,欧巴,I come back!
例11.成龙:所以呢,never give up!
例10中贾玲用韩语说出来的句子为有标记,这种有标记会引起听众的注意,产生一种言外之意,即她是从韩国回来的。例11中成龙告诉贾玲,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放弃,他用英文表达出这句话,其实也暗示了成龙是精通英语的,说出的话也是很有分量的。
参考文献:
[1]周国光.普通话的码值和语码转换[J].语言文字应用,1995,(2).
[2]陈立平.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4).
[3]Appel,Muysken.Language contact and bilingualism[M].London:Edward Arnold,1987.
[4]Gumperz. 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8.
[5]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Edward Arnold,1999.
[6]于国栋.语言转换研究的顺应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
[7]Myers-Scotton C.Codes and consequences:Choosing linguistics varietie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责任编校:余中华)
Phenomenon of Code-switching in Variety Shows
CHAI Xiao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Abstract:Code-switching is a kind of spe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Taking the comedy show Xi Le Jie in CCTV-1 for example, the study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code-switching in natural conversations with the help of typical examples and explains why they adopt code-switching. It is indicated that code-switching can lead to some social effects and make full play of the value of language.
Key Words:code-switching; Xi Le Jie; function; adaptation theory
作者简介:柴晓华(1990— ),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语用学。
收稿日期:2015-09-05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6-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