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升级进程中社会公德意识现状与思考

2015-02-21聂沉香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民道德

杨 维,聂沉香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 佛山 528333)



城市升级进程中社会公德意识现状与思考

杨 维,聂沉香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 佛山 528333)

强化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是城市升级、社会转型的重要条件。针对当前我国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完善道德评价和奖惩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环境、培育公民的公民意识与主人翁意识、培育公民的公民意识与主人翁意识、加强对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等几方面不断强化公民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意识;现状;对策

一、社会公德意识和城市升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表现形态。当前学术界中,我国学者并未将社会公德意识与社会公德严格区分。但细究起来,两者不能完全等同,社会公德侧重于行为,而社会公德意识明显属于意识层面。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社会公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交往中形成的,对共同遵守和一致认同的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看法、观念或态度。社会公德意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应包含意识的各个成分,如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层面。

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一种深刻的城市升级和社会转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然而,这些纷繁复杂变化引发的问题也愈来愈多,诸如:环境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公共服务问题等等,而突出的问题是公民社会公德意识问题。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强化是城市升级、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在城市升级、社会转型建设进程中起着重要的道义基础的作用,是城市升级、社会转型实现的重要保障。城市升级、社会转型的构建也对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为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氛围支持。

二、我国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升级,社会转型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自觉自律意识不断加强,精神风貌良好,我国公民社会公德意识也进一步强化。但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升级、社会转型发展。针对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本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2个问题,面向顺德区大良镇居委会发放问卷400 份,收回 389 份,其中有效389份。

(一)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建设取得的成效

调查显示,在保护环境方面90%的人不会在街道、景区随意扔垃圾;87.3%的人对在公共场所不文明的行为非常反感;87.6%的人对路人问路都选择“如实回答”;85.1%的人都表示反感并坚决反对网上人肉搜索。高达85%以上的比率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公民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的道德模范,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公德行为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人们的社会公德素质和社会公德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社会公德评价标准基本形成并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道德模范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和推崇,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已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并在道德实践中加以践行。近年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竞相报道出许多令人感动、敬佩的道德楷模。如 “最美志愿者”廖智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2013年4月雅安地震发生之后,她奔赴抢险救灾第一线,带着假肢送粮、送衣、送发电机、搭帐篷。再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就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她一下子推开了两个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她们的高尚品格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共鸣,也表明我国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

(二)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公民能按照社会公德标准规范自己的公共行为,能正确理性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但仍有部分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能正确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出现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等现象,显现出我们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1.对公共义务、公共利益淡漠

当被问及“你会打扫居住楼的公共区域吗?”仅有60.5%的人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相比于其他社会公德问题,平均低出 25 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公共意识是公德意识的基础,同时又是对自身以外事物的肯定。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将社会与个人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而相当一部分人,并没能认识到公共意识的重要性。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但是,部分公民对社会义务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满不在乎、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尤其是在面对公共义务时更是如此。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的意识淡薄,自制能力较差,连基本的公共道德素养也缺乏,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冲突之时,不自主的选择保护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

2.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作为一个公民,每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和国家都要承担并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规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中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1]然而,部分公民仍然存在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他们往往只是强调自己的权利、利益,放弃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表现出一种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利己主义。如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在公共场所遇到小偷,如何做”时,仅有 15.5%的人选择了“奋不顾身去抓小偷”。这一数据表明,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明哲保身的做法,极其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缺乏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对待大自然时缺乏环保意识;当面对公共领域的突发事件时,麻木、冷眼旁观,缺乏应有的同情怜悯之心和相互体恤关怀的情感;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当前仍有部分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盲目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主人翁意识淡薄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公民应树立牢固的主人翁意识,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每一件事都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完成,恪守自身的责任。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公民对不关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往往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部分公民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也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表现出违背甚至明知故犯的态度,主人翁意识淡薄,严重危害着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调查中,当被问到“在无人看守的十字路口,会闯红灯吗?”仅有38.3%的人回答“一定不会”,5.4%的人回答“一定会”,而 56.3%的人回答“没有车辆通过就会”。这一数据暴露了大部分市民主人翁意识淡薄,这与我们提倡的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形成了鲜明对比[2]。

4.善恶、美丑观念颠倒

当今社会中,部分公民受“非道德主义”思潮的影响,把道德看成限制个人自由意志、自由发展的枷锁,主张抛弃道德,否认道德的规范作用。一些人受极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道德观念的侵蚀,其价值观念变得扭曲,把金钱、权力、地位变成追逐的唯一目标,善恶不明,美丑不分,荣辱不辨,甚至颠倒黑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了严重冲击。如商业欺骗、商业偷盗、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虚假广告、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严重败坏了我国的社会风气。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此类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文明的建设进程,严重威胁着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自身人格的和谐。

三、强化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对策

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公民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人与环境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稳定发展,尤其城市升级、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它的实现不仅要靠全体公民的广泛参与,还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通力配合。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既要靠制度规范、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更需要公民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

(一)完善道德评价和奖惩制度

明确的社会公德评判标准和完善社会奖惩机制,是强化我国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应制定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公民行为准则,使社会公德的一些基本规范变成具体的条文。同时要建立与全体公民之间沟通的渠道,使得公德准则既能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简单易行,又能及时更新公德的内容,更能真正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内化人们的公德信念,外化人们的实际行为。在明确社会公德评判标准,完善社会公德评价机制方面,建立公共文明行为指数发布机制,确定公民公共文明素质指标,运用科学统计和现场观测的方法,跟踪研究并发布公民公共文明行为指数,并定期检测实施效果。奖惩机制能确保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实效性和长效性,是强化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直接动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奖惩评价系统,有利于消除公民“只注重自身利益、而不注重公德涵养”的状况,对公民功利思想和私德意识的滋生与蔓延也能从根本上得到抑制。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公民思想品德评价和奖惩评价机制十分重要与迫切[3]。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环境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环境,即使有人的外形,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不会具有人的德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的行为意识总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社会公德行为意识也必然会受社会公德氛围的影响。好的社会公德环境能形成健康高尚的道德氛围,有利于社会公德的传播以及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是提高社会公德意识的重要条件。而差的社会公德环境以及社会公德行为意识的淡薄则严重影响着我国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我国公民公德意识的培养依赖于社会公德环境的优化,社会公德环境的优化又需要每个公民的持续艰苦的努力,两者相辅相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优化社会公德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需要把公民社会公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政府可以动用其掌握的各种社会资源和手段, 鼓励和引导公民积极投身于道德建设中去,从而不断提高公民道德水平[4]。

(三)培育公民的公民意识与主人翁意识

我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肯定了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 由于几千年君臣思想的影响,人们一般意识不到这种平等的权利,人们看到更多的是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和社会角色的差别,因此,在享受权利时就自觉的根据角色和地位来划分权利和义务,从而忽视了法律赋予自己的正当权利。每个公民只有能认识到自己的合法权利,并懂得如何保护与运用自己的权利,才能督促人们都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人们只有具备了这种权利和义务意识,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因此,应加快公民社会的建设,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耳濡目染,才能强化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

主人翁意识,是公民对自己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相关性的认识。人们对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是否能遵守,取决于此事与本身利益的关系程度。如果人们对社会公德规范缺乏应有的主人翁意识,就会对之冷漠,要么消极应付,要么置之不理,忽视社会公德规范的约束,遇事推脱扯皮,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论何种态度,都对公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行为和培育公民社会公德意识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要让公民时刻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主人,自己对社会公德行为和意识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社会舆论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共同关心的事情所表达的态度和意见。大多数社会公众以个人或组织形式,依照某种道德规范或制度,要求发布对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的看法。社会舆论通过人们的赞扬或谴责来发挥对道德行为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并非出自对法律的敬畏,而是出自对同伴舆论的畏惧。”[5]因此,恰当地利用社会舆论,倡导或谴责、鼓励或鞭挞社会行为,发挥舆论惩恶扬善的巨大威慑力,可以督促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意识。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大众评审,本身蕴含着巨大的一种道德评价力量,以一种“无形的动力”或“无形的压力”形式引导和影响人们的心理,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与监督作用,规范和约束着公民社会公德行为。

(五)加强对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

公民社会公德意识要得到普遍提高,学校教育是首要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和强化的主渠道。但在我国现有教育体系的影响下,我国各类学校把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当成“鸡肋”——地位重要,但不受重视的、单一的用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的综合素质,用思想品德课的考试分数来断定学生道德素质。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真正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方式来强化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6]。但无论是社会规范的建构,还是社会机制的完善,亦或是学校教育的完善与改进,都属于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强化的外因,而公民自身的价值认同以及自我教育才是其社会公德意识得以养成并不断强化的最根本的内因和核心动力,才是使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得以强化的最根本路径,也是最为有效和持久的路径。因此,每个公民要加强自我教育,塑造自我和谐人格,做到身心的协调一致、知行统一,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养成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将社会公德观念内化于心中,是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强化的最终目标。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网,2001-10-24.

[2]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求是,2012(1):18-21.

[3]韩英军,孙飞.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J].学理论,2014(7):191-192.

[4]张德明.网络诗歌与公民意识的培养[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47.

[5]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1.

[6]汤月娥.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公德意识的养成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Current Situation of Civic Social Ethics Awareness and Reflections of Countermeasures during the Urban Upgrading Process

YANGWei,NIEChen-xiang

(DepartmentofIdeologyAndPolitics,ShundePolytechnicCollege,Foshan,Guangdong528333,China)

To strengthen social morality is vital to the city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e social morality is good at present in China.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at present social constructions, we should stick to strengthening social moralit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improve the social morality evaluations, reward and punishment systems;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ethic environment; to arouse citizen's social awareness and to establish a sense of ownership for our citizens; and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awareness.

social morality;awareness;current status;countermeasures

2014-12-23

顺德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ZZ19;2014-YB5);2014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强校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项目

杨 维(1983—),女,湖南临澧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哲学研究; 聂沉香(1969—),女,湖南娄底人,教授,主要从事网络道德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4

A

1672-934X(2015)01-0061-04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公民道德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内在生成机制研究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认知理论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应用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