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基因技术争论的根源分析与思考

2015-02-21黄理稳徐军伟

关键词:转基因

黄理稳,徐军伟

(华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转基因技术争论的根源分析与思考

黄理稳,徐军伟

(华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当前围绕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分为支持派、质疑派和中立派。导致转基因技术出现争论的根源,主要在于转基因技术自身的缺陷、对转基因技术社会风险的担忧、转基因技术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以及技术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四个方面。发展转基因技术应立足于对转基因技术的理性认识,重视技术风险的评估机制建设,并注重从伦理、技术和制度等多个方面来规避其潜在风险。只有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的性质、意义以及采取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才能促进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

转基因;转基因技术;风险

转基因技术又称基因重组技术、基因工程,是将某种生物体内控制其特定性状的基因作为外源基因(目标基因),按照人的意愿经过体外重组后再转入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并使之表达,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生物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从而产生出人们所期望的产物或达到某种目的[1]。20世纪70年代以来,转基因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与人类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领域,其安全性问题也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各种争议和质疑不断,并越演越烈。在国内,央视主持人崔永元与科普作家方舟子近期就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展开的隔空论战,更是把转基因技术的争论推向了新的高潮。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如何从这种争论中提高对转基因技术的效用与风险的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到转基因技术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争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对争论中涉及的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

一、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

在国内有关转基因技术的争论中,主要存在支持派、质疑派和中立派三种观点。

(一)支持派

支持派认为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生物技术,不仅具有安全性保障,而且具有巨大的科研潜力和综合效益,是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技术选择。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林敏认为,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将会带来生物育种技术的革命,而且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具有同样的安全性[2]。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大昉历来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他提出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大力推进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科技和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3]。相关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在价值。据2013年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报告显示,1996年至2012年间,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值增加了1 169亿美元,同时节约了1.23亿公顷土地;在保护环境方面,仅2012年就减少了267亿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每年在公路上减少1 180万辆汽车[4]。无疑,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综合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二)质疑派

质疑派认为由于其技术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致使转基因技术在食用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伦理等方面存在巨大的风险。风险一旦出现,便不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建平提出,随着转基因技术大量进入商业化生产,就可能使原来在实验室内不太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逐步表现出来,产生诸如生态风险、健康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国际风险转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很容易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5]。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蒋高明认为,转基因技术在本身的安全性上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有利有弊[6]。他认为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转基因作物安全与否并没有得到根本性保障。此外,在分析了一系列转基因作物的工作原理后,他发现转基因作物的增产效果非常有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量[7]。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兆明认为转基因技术还可能引发政治伦理风险,不仅威胁到人类种族的基因安全,而且还可能基于转基因技术的垄断与依赖形成新的社会控制——奴役关系[8]。可见,转基因技术潜在的社会风险已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三)中立派

中立派并不反对转基因技术,甚至主张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然而在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推广中则认为必须要保持谨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转基因作物多年,一直秉持中立立场,认为“转基因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当前还缺乏足够的实验来确保转基因的安全性。他一方面肯定了转基因技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应当抓紧研究转基因技术;另一方面又强调转基因技术要慎重推广,“目前只是在小白鼠上做实验,人们有所担心是可以理解。毕竟是应用于食品,而人与小白鼠还是不同的,所以这个要慎重。”[9]他假设,如果有人自己愿意试吃转基因食品,直到他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都被证明是健康的,那才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无疑,袁隆平在转基因技术方面的中立立场对于我们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在《绿叶》(2010)中也都表达过谨慎对待转基因技术推广等类似的观点。

综上所述,对转基因技术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是否会给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社会伦理等带来潜在的负面作用;第二,转基因技术是否有必要发展,是否应该进行规模化的商业推广。显然,不同派别的出发点都具有一定合理性,或是注重人类的发展,或是为人类的安全和健康着想,或者是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因而在是否发展转基因技术的问题上争论不休,难以达成共识。

二、转基因技术争论的根源探究

转基因技术之所以引起广泛争论,是因为转基因技术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又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但从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分析,实际上有着更复杂的技术和社会根源。

(一)转基因技术自身的缺陷

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转基因技术虽然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依然比较显著。正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差异:“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10]转基因技术是人意志的产物,其实质是以人工选择替代自然选择。在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下进行人工选择,无疑大大加速了自然选择的进程,然而这一过程并未接受到大自然长时间的考验。虽然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十分迅猛,但是人类的认知水平依然受到时代的局限,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仍然无法定论,其自身缺陷或许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

(二)对转基因技术社会风险的担忧

时至今日,关于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仍无定论,争议的背后凸显的是人们对转基因社会风险的深沉忧虑。质疑者认为转基因技术在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都存在隐患。在人体健康方面,转基因食品中含有被“修饰”和重组过的基因,其成分是否发生变化,营养价值是否改变,是否会导致人体的营养失衡和不良反应,最终是否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我们都不得而知,即便小白鼠实验证明其安全,也无法确保人食用后不会有事。在生态环境方面,转基因技术打破了原有的物种隔离与竞争关系,已经对自然界的原有生态秩序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在社会安全方面,转基因技术不仅冲击了传统道德与伦理观念,而且技术垄断极易导致利益分配不均,进而威胁经济安全、公共安全等,如不加以重视,必将给社会发展增加更多不稳定因素,最终造成更加难以控制的社会风险。转基因技术所潜在的社会风险使人们对转基因的疑虑与日俱增。

(三)转基因技术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在转基因技术的争论中,各方言论往往是基于不同利益考虑的产物。支持派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国家安全、科技竞争等利益考虑,认为转基因技术不仅可以增加农作物产值,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打破转基因技术的国际垄断,可以更好地维护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因而鼓励发展转基因技术。质疑派则主要是基于人体健康、生态安全、社会伦理等风险考虑,认为转基因技术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且风险所造成的破坏性具有不可逆性,因而力阻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表面看来,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反映的是各方对转基因技术所产生后果关注点的不同,而其背后则可能是双方在转基因技术利益方面的重大分歧,特别是一些转基因技术的支持者与转基因本身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鉴于研究人员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性,一旦他们参与到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就会与转基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因而失去其公正客观性。这种观点虽然只是推测,但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主体利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衍生出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导致不同主体在对待转基因技术态度上的显著差异。

(四)技术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

转基因技术从实验室到进入社会,从自身缺陷到引发社会风险,某种程度上说明转基因技术的社会风险是其技术缺陷在社会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被人为地放大,进而导致风险失控的结果。在多重社会因素中,制度、传媒、认知等因素成为了风险放大的“中介变量”。在制度方面,社会在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监控管理、风险反馈、信息公开等环节的机制建设尚不完善,制度设计上的不足使我们难以及时获悉风险的动态状况,也容易形成信息壁垒,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整体对技术风险的监控能力。在传媒方面,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肩负着客观传达转基因风险信息的重任,传达一旦有所偏差,便会“谬以千里”,人为地塑造出更大的风险,不仅增加了人们的风险恐惧,还容易误导人们的判断与行动,引起更大的争议。在认知方面,由于转基因技术的专业性较强,使得专家与民众之间极易形成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加上科普宣传的不足,导致大多数民众对转基因技术缺乏足够的认知,而且转基因各派的意见相左,各执一词,使得民众在风险的认知判断上无所适从,充满了主观色彩,无形中加剧了民众对风险的恐慌心理。

三、对转基因技术争论的思考

一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技术将引发新一轮的绿色农业革命。与此同时,转基因技术所潜在的诸多风险对人类和环境仍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转基因技术该如何发展?从转基因技术风险争论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看,必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基因技术有没有必要发展

从技术角度来看,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其巨大潜力已经初见端倪。马克思也曾将科学技术视为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从这一角度出发,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又是当代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之一,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风险角度来看,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虽未确定,却左右着大多数人的选择,以致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推广遭到了极大的阻力,特别是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推广。尽管转基因技术的风险因素不是唯一因素,但至少说明目前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仍需谨慎推广。

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当前转基因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而且诸如美国杜邦先锋、孟山都等国际巨头几乎都已落户我国成立研发中心,已然在生物资源、人才资源、知识产权及农业市场等方面与国内行业形成了激烈竞争,对我国的技术安全、经济安全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不发展就会落后。

总体来看,转基因技术作为新兴的生物核心技术,其研究与发展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鉴于转基因技术风险的不确定性,实现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尤其是转基因主粮的大规模推广还是要保持谨慎。

(二)如何认识转基因技术可能引发的风险

任何风险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损失性,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也不例外。但从技术中立性来看,转基因技术本质上只是一种育种技术,其本身并无所谓安全或是风险,而且世界上也不存在绝对“零风险”的技术。当然,作为一种处于发展中的新兴技术,转基因技术自身还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缺陷,这些缺陷有可能会导致某种风险,但这些风险只有在使用中才可能产生,因为技术毕竟存在于社会之中并对社会发挥作用。事实上,引起争议的并非转基因技术本身,而是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与使用可能产生的风险。

然而,如何辨识乃至判定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与使用有无风险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风险的评估问题。第一步是风险识别,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从整体上把握转基因技术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风险,通过观察将错综复杂的风险因素整合为易于被认识的基本单元,从而突出主要因素;第二步是风险估计,即对转基因风险损失的程度进行量化计算,主要是频率分析和后果分析,前者主要是对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的分析,后者主要是对风险因素在多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及损失进行量化;第三步是风险评价,根据相应的风险标准得到转基因技术的整体风险值,以此来判断风险的大小,是否在可控范围内以及是否需要采取下一步对策。健全的转基因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时间、损失等做出全面的评价和估测,从而有利于实现风险的最小化。然而目前国内的风险评价侧重于技术层面,对于技术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风险研究不足,缺乏定量性评价研究。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评估体制,以及行之有效的转基因技术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适用的评价方法,就成为我国转基因技术风险管理的关键内容[11]。

(三)如要发展转基因技术,应采哪些措施来规避其风险

转基因技术自问世以来,由于其快速发展和高风险性,使人们对其产生了技术恐惧心理,由此而来的担忧、排斥,甚至抵制转基因技术的声音屡见不鲜。然而技术前进的步伐不可阻挡,保守的态势并不能解决技术的所有问题。因此,在缓解人们对技术的恐惧心理时,也必须从伦理、技术、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防范,全方位地加强社会对转基因技术风险的调控能力。

从伦理方面来看,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伦理,一旦违反生态伦理,必然会遭到自然法则的严厉惩罚,转基因技术也不例外。转基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自然生态伦理为引导,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努力实现技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在转基因伦理评价所涉及的若干原则中,必须坚持将不伤害原则和预防原则放在首位。不伤害原则要求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商业推广中,避免给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预防原则强调的是一种“未雨绸缪”的风险忧患意识,在转基因技术发展的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对转基因技术相关环节的严格管理来事先预防隐性的风险。因此,坚持风险规避的伦理导向,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我们的风险防范意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排除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从技术方面来看,转基因技术导致的社会风险与其本身的缺陷不无关系,而要克服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还是要依靠转基因技术的继续发展与不断完善。在转基因技术的长期研究中,陆续出现了转基因花粉不育技术、种子不育或无籽技术、叶绿体转基因技术、基因沉默、外源基因清除技术等一系列新兴的技术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外源基因清除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彻底清除、高效清除和特异清除等优点。“通过精确的分子设计,将细菌噬菌体和酵母的重组酶系统引入基因转化的表达载体系统,通过时空特异的启动子驱动重组酶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特异表达,从而根据人的意愿将果实、种子、块茎、块根、叶片等器官或整个转基因植株中的外源基因全部清除。”[12]从而有效阻止了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植物的扩散,大大降低了出现“基因漂流”的概率。此外,还必须加快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当前的检测重点集中在转基因成分的蛋白质水平和核酸水平两个方面,例如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双向电泳技术、PCR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提高转基因产品成分的检测精确度,使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从而减少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疑虑。可见,从技术发展的角度,不断促进转基因技术及其检测技术的完善与进步,也是实现风险最小化的一种有益探索。

从机制建设方面来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认为,要克服科学技术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仅依靠科学技术的自身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社会的实践和改革,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变革,也就是要依靠社会的进步。因此,逐步改进和完善与转基因技术相关的社会机制建设,有利于增强对其风险的社会控制能力。第一,建立健全风险的评估机制,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评估体制,在大大提高人类的风险预警能力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技术的负面效应发生。第二,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提高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研发的透明度,及时公开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检测评价及风险监测信息。除此之外,加强风险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推进转基因的科普宣传工作,规范转基因标识,不断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程度,这样既有利于形成理性的风险认识观,又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导致的技术恐慌。第三,加强法规和监管机制建设。2014年4月11日,华中农业大学位于海南陵水的南繁转基因水稻基地发生了一起转基因试验材料“遭窃”事件[13],加上与此相关的转基因试验田违规操作、转基因试验未登记等报道暴露了我国在转基因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一旦有未知的转基因试验材料泄露并流通市场,后果将难以设想。因此,一方面要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依法约束相关主体的行为,强化责任意识,将转基因技术活动严格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必须完善转基因技术的监管制度,在转基因的申请许可、产品标识、产品召回、保障赔偿等环节加以监控,避免“人为风险”的出现。第四,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在现代社会,公众理应是社会公共决策的主体,然而“知识就是权力”,由于缺乏转基因技术方面的认知,公众尽管是转基因技术的最终消费群体,却被排除在转基因的决策主体之外,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因此,要从制度上确切地保障好公众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风险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综上所述,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是任何一种新兴技术都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和预警能力,将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进行有机地融合,加强技术风险的综合防范与治理力度,就能有效地规避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1]曾北危.转基因生物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2]农业部新闻办公室.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具有同样的安全性[J].中国乡镇企业,2013(12):4-6.

[3]黄大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转基因生物育种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3):9-12.

[4][美]Clive James.2013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4,34(1):1-8.

[5]李建平,肖琴,王吉鹏.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1):5-9.

[6]王军.中国人主粮的转基因悬疑[J].瞭望,2010(6):18.

[7]蒋高明.试论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2):42-47.

[8]高兆明.警惕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政治伦理风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27.

[9]王芷,李娜.中国田园交响曲的执棒者——袁隆平[J].科技导报,2012(1):15-17.

[10]王晓路,李英.转基因技术风险的哲学反思[J].安徽农业科学,2012(22):75-78.

[11]肖琴.我国农作物转基因技术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12]安新民,荆艳萍,刘军梅,等.一种消除转基因植物潜在风险的新技术[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2):115-119.

[13]汲东野.转基因试验田的安全“秘密”[N].法治周末,2014-05-14.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f the Root Cause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Dispute

HUANGLi-wen,XUJun-wei

(SchoolofIdeologyandPolitics,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510640,China)

The current controversies regarding transgenic technology i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of the pro, the skeptical and the neutral. The root of the debate mainly lies in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defects of the transgenic technology itself, concerns about its social risks, the relative stakeholders' interests and social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technology risk.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rational knowledge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technical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the attention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ethics, technology and system so as to avoid the potential risk. Only with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transgenic technology, significance,and while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 to avoid risks, can we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in China.

transgenosis;transgenic technology;risk

2014-11-28

黄理稳(1955-)男,广东化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研究; 徐军伟(1988-)男,河南林州人,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研究。

B82-058

A

1672-934X(2015)01-0021-06

猜你喜欢

转基因
探秘转基因
转基因,你吃了吗?
美国首次释放转基因蚊子
《转基因技术》新书推荐
《转基因技术》新书推荐
«转基因技术»新书推荐
转基因生物,你怎么看?
“WINE IS INHER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 AND CAN BE USED TO PROMOTE THE REGION AS A WHOLE”
开心散对APP/PS1转基因小鼠在体LTP和PSD-95表达的影响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