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感悟
2015-02-20宋太勇
宋太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应引导学生感悟和思考什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我作了点整理和总结。
一、悟遣词造句之妙
字、词、句是构成语言,表情达意的基本材料,遣词造句是构成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生成、发展语言的“活力细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玩味那些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真正达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如朱自清的《绿》抓住梅雨潭的“绿”这一文眼层层推进:用“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等比喻现了绿的光洁、净、透明、润泽;用“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的拟人写出绿的迷人可爱;用“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等对比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用“我若能……我若能……”的想象和联想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有灵性。
二、悟布局谋篇之美
每一篇文章的结构都是千姿百态的,它的对称美、递进美、并列美等等,不一而足。从经验上讲,人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人问你怎么样,往往是整体感觉,这自然少不了文章的结构问题。可见,结构之于文章,是何等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感悟并掌握文章结构之美呢?直接告诉学生,未尝不可,但若想让学生真正地“悟其神,感其形”,我想最好让他们扩大阅读,在读中悟,在读中比较,这应该不失为一种“验方”。
如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及时补充几篇结构相同的课外读物,读后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几篇文章结构上的相似,结构美赫然入目。此时,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物,及时进行仿写,这样,学生不仅悟到了,而且做到了,感悟就落到了实处。
三、悟情理意味之深
课文的情理意味是一种深刻的内涵美。打动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恐怕永远都是这种内涵美,它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读书只要让学生与文本共呼吸,共体验,共感动,以一颗完整的心灵去感悟、去体验、去升华,方能达到一种境界。引导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内化语言,感悟生命中的情理。
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中的一段文字,其中蕴含的情意非常感人。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在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最后的一句话“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是有着深刻的意味的,不能单看表面的意思,而是应该通过表象看本质,其实,作者郑振铎不是罪人,他离开中国,只是为了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武器,以便回来后更好地为祖国作出贡献。因此,类似的文章,可通过“导悟”,或点拨,或调侃,或质疑,或总结,将文本情境,文本经历巧妙嫁接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身同感受,让感悟伴随课文走进孩子的心灵。
四、悟标点运用之义
标点符号是现代汉语知识的重要内容,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以书面语言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学,注重标点符号知识,尤其是加强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表达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更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言, 在一篇色香味具全的美文中,如果说文字是主料,那标点就是调味品。标点符号这无声的语言,与文字相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
有些文章中往往有一些标点的运用非常值得研究,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差异,然后深入下去,深刻领会其意义。如《鸟的天堂》一课中,全文共有五处出现“鸟的天堂”这个词,但不同的是有的地方运用了引号,有的地方却没有用引号。应让学生理解引号的作用及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第一、第三、第四处“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表明是引用当地人说的话;而第二处“鸟的天堂”没有加引号,是因为当朋友介绍这里是鸟的天堂时他深信不疑;第五处“鸟的天堂”没有加引号,是指作者亲眼见到的、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表明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认同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