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法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
2015-02-20李靖,李红
李 靖,李 红
(1.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太原 030013)
慢性肾衰竭 (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种肾脏病和(或)累及肾脏的系统性疾病所导致肾功能减退性疾病[1],同时也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棘手病,中医称为慢性肾衰,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中医“癃闭”、“关格”、“水肿”、“虚劳”等范畴。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两虚为主,三焦气化不利,湿热、血瘀、浊毒壅塞内闭所致,故笔者根据其病机特点提出“健脾益肾、化瘀泄浊”的治法,据此法组方治疗。具体为健脾益肾以治本、化瘀通络贯穿始终、泄浊软坚以治标。临症分清标本,知其犯逆,随证治之,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 CRF住院患者 60例,符合 CCR 25~80 mL/min,SCR 133 ~ 442 μmol/L,中医辨证标准符合脾肾两虚、湿浊瘀血证:腰酸乏力、精神不振、腹胀纳呆、夜尿频多、畏寒肢冷、恶心、肌肤甲错、舌苔厚腻、脉象沉滑等。病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75岁,平均(40.8 ±2.8)岁;病程1~5年,平均(3.8±0.2)年;对照组 30例,男15例,女15 例;年龄16~72 岁,平均(43.2±2.5)岁;病程1~5年,平均(3.6±0.4)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药物性肾损害及其他,2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补充必需氨基酸,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在140/90 mm Hg以下,空腹血糖在7.0 mmol/L以下,改善贫血,控制感染、纠正心衰等可引起肾功能恶化的多种危险因素。治疗组服用具有健脾益肾、化瘀泄浊功效的免煎颗粒治疗。方药:黄芪、熟地、生山药、桃仁、赤芍、丹参、焦白术、焦陈皮、炒麦芽、制大黄、淫羊藿、薏苡仁、炮山甲、鳖甲、牡蛎、白蒺藜、莲子、杏仁、白蔻仁、皂角刺、降香、牛膝、土茯苓、砂仁、甘草。以上药物由本院中药房调配成免煎颗粒,1剂/d,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尿毒清颗粒(康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5 g/袋),主要功效:通腑泄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用法:4袋/d分服。
1.3 疗效观察
1.3.1 指标测定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SCR、BUN及P、Hb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治疗8周,观察疗效。
1.3.2 疗效标准[2]显效:自觉症状和体征好转显著,肾功能指标(BUN和SCR)分别降低30%以上。有效:自觉症状和体征减轻,BUN和SCR分别降低20% ~30%。无效:症状、体征以及指标变化不符合显效和有效条件者。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都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两组数据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P <0.05),见表 1。
表1 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 %
2.2 实验室指标变化
治疗后,治疗组 BUN(11.64 ±6.16)mmol/L,SCR(335.83 ±108.24)μmol/L,P(1.03 ±0.45)mmol/L,Hb(105.85 ±9.58)g/L,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P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s)
注: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2)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对照组(n=30)治疗组(n=30)治疗前 治疗后SCR(umol/L) 457.4 ±116.63 398.35 ±109.181) 460.67 ±18.20 335.83 ±108.241)2)治疗前 治疗后BUN(mmol/L) 21.63 ±6.92 16.54 ±7.371) 20.52 ±6.88 11.64 ±6.161)2)P(mmol/L) 1.73 ±0.51 1.68 ±0.49 1.72 ±0.46 1.03 ±0.451)2)Hb(g/L) 88.34 ±11.48 91.21 ±9.86 86.48 ±12.53 105.85 ±9.581)2)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是慢性肾脏疾病及与肾脏相关疾病的最终恶化结果。中医认为慢性肾衰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两虚为主;标实以湿、瘀、浊、毒为表现,均为三焦气机运行失常引起的病理产物。也就是本病易夹湿、夹瘀、夹浊、夹毒。治疗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做为治疗原则,当遵循“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法,因势利导,给邪气以出路。继而达到:减少毒素产生,促进毒素排除的目的,该治疗思路已被临床实践证实为有效。此病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寒热错综复杂,治疗起来较棘手,治虚易闭门留寇,攻实则易伤正气,故临床多以攻补兼施来综合治疗,但使用攻、补、温、清之法时应以临床表现来灵活使用,掌握好使用的时机及尺度,以祛邪而不伤正,最终得到保护好残存的肾单位和修复已受损肾单位的目的。
笔者根据叶桂“安谷精生”观点中得出,脾旺精自生,精充谷自安[3],久病入络入血的理论,结合CRF病变是由多种疾患逐渐引起肾损害而来,病程较长的特点,笔者提出以健脾益肾、化瘀泄浊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在治未病(未病先防、邪伏防发、即病防变)和温病学派提出的截断疗法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在慢性肾衰早期就提前给予软坚散结的药物来干预疾病的进展,从而将疾病遏制在萌芽状态。方中用黄芪、焦白术、焦陈皮、炒麦芽、熟地、淫羊藿、山药、莲子、培补脾肾,益气养血;杏仁、白蔻仁、薏米仁宣上、畅中、渗下,疏利三焦,使津液得以布散,元气得以疏通,从而利于脏腑气化功能得以恢复。三焦者主司水液,通行元气,所以疏利三焦是治疗水湿的要法;穿山甲,皂角刺,善于走窜,专能行散,通达经络,直达病所;桃仁、赤芍、降香、丹参活血散瘀,使瘀血去,肾络通,新生之气血方得以正常灌溉濡养。牛膝、土茯苓、砂仁降泄浊邪,引邪外出;鳖甲、牡蛎、软坚散结,滋阴潜阳;白蒺藜平肝、疏肝使气机通畅,促使其脏腑气化归于平衡;制大黄泻火排毒,甘草调和诸药药性。如若有脉络瘀闭,气血难以疏通者,可少佐乳香,没药,助其宣通脏腑,流通经络气血之功。此方疏、补结合,使补而不滞,疏而不过。本研究显示,通过辩证施治,以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法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其病情的继续发展,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确有很好的价值和前景。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研究出版社,2002.
[3] 菅云峰,马 雷.刘玉宁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5):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