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临床分析
2015-02-20徐敏
徐 敏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 030001)
胃癌是出现在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肿瘤中的一种,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当症状明显时,多数已经是晚期。在我国,胃癌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征[1]。目前临床中对胃癌的治疗一般为手术治疗,而术后及时提供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对术后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2]。胃癌术后营养支持可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近年来,早期肠内营养作为患者治愈手段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已经引起了重视。山西省汾阳医院在胃癌术后患者中针对两种营养支持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的胃癌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4.2±1.6)岁。所有患者胃肠道均具有一定功能,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接受手术治疗。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体重以及胃癌手术资料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后分别进行肠内营养组(研究组)和肠外营养组(对照组),根据其营养支持的特点进行相对应的护理。
1.2.1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 术前进行上腔静脉置管,术后1 d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支持,氮量0.2~0.25 g/(kg·d),热量105 ~ 125 KJ/(kg·d),经静脉置管缓慢输入氨基酸,葡萄糖,脂肪,矿物质与维生素混合配置好的的营养制剂,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减少营养液量。
1.2.2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 患者胃癌术后采取经鼻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术中将鼻营养管调整到屈氏韧带下约15~25 cm的空肠处[3],术后1 d向营养管中注入250 mL生理盐水,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腹痛、腹胀等反应,如果未发生此类反应,从第2 d开始经鼻营养管输入肠内营养液,通过营养泵控制速度,开始为50 mL/h,同时观察患者腹部是否有不适感,如果没有,速度逐渐增加为100 mL/h,当日总量为500 mL,第3 d增加为1 000 mL,之后按患者的实际病情增加到2 000~2 500 mL。液体和能量提供不足时可以用葡萄糖从外周静脉进行补充[4]。经口营养后逐渐减少营养液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营养指标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改善情况(术后1 d与8 d比较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C反应蛋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康复指标改善程度(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PN组患者中发生腹胀、腹泻、恶心等并发症的有6例,占2%;EN组患者有1例发生腹胀。所有患者在经过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均好转,未发生其他并发症。
表1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注:1)与术后1 d比,P <0.05;2)与 PN 组比较,P <0.05
组别 治疗时间 血清白蛋白ALB(g/L) 前清蛋白PA(mg/L) C反应蛋白CRP(mg/L)1 d 35.34 ±4.05 257.95 ±29.03 16.9 ±5.1术后8 d 36.12 ±3.87 258.33 ±28.89 4.8 ±1.91)EN 组(n=30) 术后1 d 34.57 ±3.75 258.64 ±28.32 17.2 ±4.8术后8 d 39.05 ±3.821)2) 278.12 ±21.371)2) 3.5 ±2.11)2)PN组(n=30) 术后
表2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s) d
表2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s) d
2.12 ±0.77 2.75 ±0.88 EN 组(n=30) 3.52 ±0.86 3.88 ±0.89 t值组别 肛门排气时间 肛门排便时间PN组(n=30)-6.64 -4.95 P <0.05 <0.05
3 讨论
胃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摄食量较少,而肿瘤消耗的能量较多,较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同时高分解代谢状态,很大程度上会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情况,直接影响术后康复和胃肠功能的恢复,所以在术后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疗法非常重要。肠外营养疗法在临床上较为常用,该疗法通过静脉供给患者营养,疗效确切,但其长时间使用后会造成患者肠粘膜萎缩,肠内环境发生变化,引发肠道功能紊乱、免疫系统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增加感染的几率[5]。临床认为,如果在腹部手术或创伤前小肠功能正常,则术后小肠的运动及吸收功能即可恢复。同时也有研究证实,腹部手术后胃肠道麻痹主要以胃和结肠为主,这就为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肠外营养不同,肠内营养的途径包括口服和经导管供给,更加符合生理状态,可以有效保护肠粘膜屏障的完整,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所采用的营养液热量相当,但是EN组治疗后ALB、PA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 组治疗后两指标变化不大。这与杨毅[6]、邱晓含[7]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EN组与PN组相比患者的热卡利用率更高,可以更快的促进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两组治疗后CRP均显著下降,但EN组与PN组相比下降幅度更大,说明两种方法都能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EN的促进能力更强。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比较中,EN组与PN组相比胃肠功能恢复的所用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邱晓含[7]、何程祖等[8]的研究一致,提示EN能够更好的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有研究显示,术后早期营养肠内营养疗法早期提供的热量不足,输入速度过快导致患者出现胃肠不适,所以在使用肠内营养疗法时要注意鼻营养管的良好管理和营养液的输速控制,不能过快,保持营养液的温度,避免过高、过低导致患者为胃肠不适[9]。本次研究中也出现了肠内营养疗法后患者出现腹胀,所以对于肠内营养的操作控制还应加强。本次研究的研究案例较少,考虑今后要继续进行研究,探讨肠内营养疗法的效果。
本研究显示,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较,肠内营养支持更加符合生理状态,比较不容易引发并发症,同时具有操作简略、便利、经济以及实惠的特征,对于胃癌术后患者能更好的促进营养状况改善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选取更多病例进行实验分析,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1] 邹文斌.中国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4):408-415.
[2] 沈丽达,龙庭凤,赵艳芳,等.胃癌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治疗调查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0):86-90.
[3] 刘 翔.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59.
[4] 杨 锐,方 玉,辛晓伟,等.肿瘤患者肠内、外营养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用药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2):3955.
[5] 何彦坤,张 静,何若冲,等.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meta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7(5),2077-2081.
[6] 杨 毅,姜习新.早期胃癌术后联合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疗效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10):174-175.
[7] 邱晓含.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2):123-124.
[8] 何程祖,谭海才.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12,41(11):1524-1525.
[9] 刘一宁.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7):3742-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