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以皖北高校为例

2015-02-20董阜平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法职业倦怠

董阜平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以皖北高校为例

董阜平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236041)

摘要:高校特殊女教工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通过对皖北部分高校特殊女教工的问卷调查,结合与普通女教工职业倦怠的平均值与标准差比较,以及对不同工龄、婚姻状况及学历等情况下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四维度之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特殊女教工比普通女教工存在更严重的职业倦怠。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特定生理是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关键词: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模糊综合评价法

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概念,他将从事人际服务职业的群体(如教师、医生等)因劳动时间过长、劳动量过大、劳动强度过高所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界定为职业倦怠[1]。也有学者认为,职业倦怠是基于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身处职业环境中的个体所产生并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定心理与生理综合症状[2]。可见,职业倦怠是劳动人群长期承受过大的工作压力所导致的紧张状态。高校教师也不例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高校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下丧失了对教书育人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并逐渐形成厌倦工作和身心俱疲的特定状态[3]。所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不能有效承受高校长期、连续和过度教学及科研工作负荷情况下产生的极端心理和生理反应。

高校特殊女教工是指高校中贫困、患严重疾病、处特殊生理周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或为单身(离异、丧偶及大龄等)情形下的特定职工群体[4]。虽然高校女教工以其独立、知性和文雅的独特形象被整个社会赋予了极高职业期望,但由于高校特殊女教工长期承受来自社会、单位、家庭及个人自身特定困难等多重压力,更要常常接受传统偏见拷问,这些都使她们长期处于于过度紧张状态之中。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压力问题,容易使女教工产生抑郁症状[5]。其典型症状表现为职业意识淡薄、工作热情衰减、工作创新意识低、对工作的控制力和成就感下降、生活情趣衰退和情感疏离等。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现象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其他普通女教工相比,更特殊、更深远。对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给予她们必要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她们安教乐教,构建和谐高校生活工作环境,进而助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相关因素比较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整体随机抽样的方式,向淮北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宿州学院三所皖北高校的普通女教工共发放问卷300份,向特殊女教工共发放200份,两组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275份、185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6%、92.5%。

本次实证调研的理论基础是Maslach等人的职业倦怠模型。同时,我们参照Maslach专为教师编制的职业倦怠量表(MBI)并结合实际创制了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量表。问卷共50个题目,涵括四个维度:情感衰竭(15个题目)、人格解体(15个题目)、低个人成就感(10个题目)和低生活幸福感(10个题目)。问卷采用Likert五级记分法:从不、偶尔、经常、十分频繁、总是,分别记1分~5分;涉及特殊女教工工龄、文化程度、工作环境、婚姻家庭、特定生理等五个方面因素。

(一)高校普通女教工与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平均值与标准差比较

从表1中可见,与普通女教工相比,高校特殊女教工的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程度明显偏高,个人成就感和生活幸福感均低于普通女教工。且从中值的比较看,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的低个人成就感和低生活幸福感维度两项数据低于理论中值,另两个维度的平均值均高于中值。从问卷调查也可见一斑。在高校特殊女教工情感衰竭维度中,经常觉得工作一段时间后很累的占32.8%;人格解体维度中,从不觉得自己每天的工作很有意思的占45.5%;低成就感维度中,经常觉得做科研时阻力大、力不从心的占46.1%,经常不满意学校科研条件的占37.4%;低生活幸福感维度中,经常感觉自己生活不太幸福的占56.3%。这表明,高校特殊女教工普遍存在低落情绪和疲惫身心状态,工作极度缺乏自信,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这比普通女教工表现出更为严重的职业倦怠。

表1 高校普通女教工与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平均值与标准差的比较

注:F值为方差分析F检验的值;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维度为正向积分,即分数越高,倦怠程度越高;而分数越低,倦怠程度则越低。低个人成就感和低生活幸福感维度为反向记分,即分数越高,倦怠程度越低;而分数越低,倦怠程度则越高。如果情绪衰竭维度和人格解体维度得分越高,同时低个人成就感和低生活幸福感得分越低,则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二)不同工龄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四维度差异比较

表2显示,各工龄段的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程度不同,工龄在20年以上特殊女教工在情感衰竭、人格解体、低个人成就感、低生活幸福感四个维度上最高,而工龄在11年~20年的特殊女教工在四个维度上倦怠程度最低,各工龄段特殊女教工倦怠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工龄20年以上、工龄1年~10年、工龄不满1年、工龄11年~20年的特殊女教工。可见,工龄对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有着一定影响,并且四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不同婚姻状况的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四维度比较

表3中的数据能够充分显示婚姻状况在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四个维度上的差异,但已婚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均值要高于未婚特殊女教工,情绪衰竭维度、低生活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9,0.036<0.05)。很显然,结婚后的工作、生活、经济问题或一些其他特殊情况的出现,使她们在面对因各自特殊原因而诱发的诸多问题时需要承担更多的身心压力。未婚特殊女教工在职称改革、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工资改革等过程中,既要努力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工作,又要面临沉重的科研负担,甚至研修更高学位。因此,其职业倦怠平均值也明显超过中值。

表2 不同工龄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四维度间差异比较

注:Sig.代表显著性检验的值,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表3 不同婚姻状况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四维度比较

(四)不同学历程度的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四维度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学历程度的高校特殊女教工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存在差异。其中,本科以下学历特殊女教工在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维度上的得分比其他学历教师要高,而在低个人成就感和低生活幸福感上得分没有其他学历教师得分高。这表明,本科以下学历的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程度最高。而博士学历特殊女教工在人格解体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得分排名最低。这是因为,在学历要求很高的高校中,本科以下学历特殊女教工会感到极大压力,她们的职称、职务及待遇不如其他高学历者,所以这就迫使她们还要继续努力通过进修取得高学历。另外,从拥有本科、硕士及博士学历的三类特殊女教工比较中可以看出,学历越高其成就感越低。作为拥有最高学历的博士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当取得同等成就时,则认为是理所当然,从而降低了她们的成就感。

表4 不同学历程度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四维度间比较

二、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建立

基于上述分析,影响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是工龄、文化程度、工作环境、婚姻家庭和特定生理等5大因素,下文我们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此进行定量分析,以此找寻影响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的最主要因素。

针对实践中难以直接用准确数字进行量化评价的情形,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能够较好地解决实践中一些模糊非确定性问题[6]。具体来说,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对各类评价因素特征的考量,并邀请相关专家参与评价,以确定评价值与评价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即隶属度函数),给出评价值,找寻最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有效降低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本文邀请20位相关专家对五种影响因素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通过模糊合成计算得出影响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的最具影响力因素。按照上文分析,评价对象设置为C={工龄,文化程度,工作环境,婚姻家庭,特定生理因素};根据调查问卷中对于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与整理,确定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所占权重。

设评价指标集合:U={U1,U2,U3,U4}因素集

其中,U1=“情感衰竭” ,U2=“人格解体”, U3=“低个人成就感”, U4=“低生活幸福感”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向量:A=(0.35,0.25,0.15,0.25)

评语集合:V={高,中,低}

(二)计量结果与分析

请20位专家对影响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若以“工龄”影响因素为例,对于评价指标“情感衰竭”U1,有10%的专家认为“高”,有15%的专家认为“中等”,75%的则认为“低”,则U1“情感衰竭”的单因素评价向量为O1=(0.1,0.15,0.75),以此类推,能够分别得到专家对于其余四种影响因素在各评价指标下的评价结果(详见表5)。

表5 专家评价结果表

由表5可得五种影响因素各自的评价矩阵O、P、Q、R、S:

A=(0.35,0.25,0.15,0.25)

通过计算,得到各影响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B1= (0.01,0.24,0.35),B2= (0.02,0.20,0.35),B3=(0.25,0.35,0.20),B4=(0.30,0.45,0.20),B5=(0.35,0.30,0.10)。

经过归一化处理以后:B1=(0.10,0.32,0.58),此影响因素评价为低;B2=(0.20,0.26,0.54),此影响因素评价为低;B3=(0.33,0.39,0.28),此影响因素评价为中;B4=(0.31,0.44,0.25),此影响因素评价为中;B5=(0.47,0.40,0.13),此影响因素评价为高。

根据矩阵数值我们看到,“工龄”影响因素高评价等级的隶属度为0.10,“文化程度”影响因素高评价等级的隶属度为0.20,“工作环境”影响因素高评价等级的隶属度是0.33,“婚姻家庭”影响因素高评价等级的隶属度是0.31,“特定生理”影响因素高评价等级的隶属度为0.47。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通过工龄和文化程度影响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的评价较低,工作环境和婚姻家庭的评价为中等,而特定生理对影响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的评价最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与普通女教工职业倦怠相比,“高校”和“特殊”这两个限定词表明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具有自身显著特征;通过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所构建的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模型所获得的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繁琐的婚姻家庭事务和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是导致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的直接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已婚特殊女教工情绪衰竭程度比未婚特殊女教工严重。已婚特殊女教工既要照料好家庭生活,又要力争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压力常常使她们身心俱疲,心情极易焦虑和低迷,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第二,独特的生理是导致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最重要因素。高校特殊女教工自身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以及其他特定困难深刻影响着她们的人格特征、理想与信念、人生态度及价值取向。从表1和表2中可以得出,即使在同样的外界环境下,特殊女教工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以及产生的心理反应要比普通女教工更强烈。又如,特殊女教工尤其是建立家庭及生育子女后,经历了婚姻、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养育等特殊历程,她们的生理明显改变,心理负担随之加重。作为妻子与母亲的角色定位要求她们更多地承担起家庭职责,这使她们主观上满足事业现状而缺乏事业进取精神,进而消磨了自身专业上的潜在智慧和创造力。这将会使她们知识老化、思维僵化以及创新能力缺乏。因而,特殊女教工的挫折感和无力感越来越强,职业倦怠也因此形成并逐渐加深。

第三,在本研究中,所有取样都来自某一地区特定学校,得出的结论是高校特殊女教工的职业倦怠程度非常严重,可能代表性不显明。但同时也揭示了特殊女教工的职业倦怠与学校环境存在密切关联,高校只有提供了优良宽松的教学和科研平台,以及体贴入微的人情关怀,才更有利于预防和消解高校特殊女教工的职业倦怠。

(二)建议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特定生理、心理是高校特殊女教工职业倦怠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评价为中等和低等的婚姻家庭、工作环境、文化程度、工龄等因素的作用。因此,我们给出以下建议:首先,整个社会理应高度关注和支持特殊女教工,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尊重并理解特殊女教工的良好社会氛围,正确对待她们的工作枯竭问题。其次,高校应不断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在特殊女教工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津贴待遇和专业进修等方面,提供适当的倾斜支持,提升她们工作的公平感,使她们工作有奔头,强化其主人翁意识和个人成就感。再次,高校工会及妇联组织高度重视特殊女教工的心理及生理健康状况,应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她们必要关心和帮助,通过举办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以及丰富的文体休闲活动,扩大其交际网络,以缓解她们的事业、家庭压力。最后,高校特殊女教工应学会自我心理调试,增强抗压能力。通过合理安排饮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适时放松自我,以有效缓解疲劳。增强抵抗生活和工作竞争的承受能力,由压力回避模式转向主动应对模式,积极面对工作中的问题,以重获工作生活的自信与成功。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344-345.

[2]向祖强.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87-96.

[3]赵玉芳,毕重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80-84.

[4]董阜平,陈元庆.高校特殊女教工问题探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8,(5):114-115.

[5]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82-86.

[6]王丽英,刘厚平.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教学评估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8,(4):69-72.

责任编辑:刘玉邦

On Factors of Special Female Faculty’s Job Burnout in Universities

of Northern Anhui Based on Fuzzy Synthesis Estimate Method

DONG Fup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Anhui236041, 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special female faculty is at a high risk of job burnout with its relatively special cause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n special female faculty i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Suzhou University in Northern Anhui, the data about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different working years and marital status and educational level on four dimensions will be compared to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special female faculty’s job burnout is more serious than ordinary women’s. Fuzzy synthesis estimate method will be used to establish the factor model of special female faculty’s job burnout and special physiolog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Key words:university special female faculty; job burnout; fuzzy synthesis estimate method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1-0064-05

作者简介:董阜平(1980-),女,安徽阜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E-mail:berlindar66@126.com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 “构建和谐校园实践中的高校特殊女教工问题研究”(2009SQRS121)、安徽省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问题的实证研究”(SK2012B371)

收稿日期:2014-06-30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15.01.014

猜你喜欢

模糊综合评价法职业倦怠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供电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工程项目环境风险研究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专利权价值评估研究
民办高校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驻疆官兵成就动机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