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基于文化软实力视域

2015-02-20李祖平安小文

关键词:全覆盖文化软实力红色文化

李祖平,安小文

(赣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红色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基于文化软实力视域

李祖平,安小文

(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摘要: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密切,红色文化自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是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离不开全党全社会高度的红色文化自觉,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做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自觉行动。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化软实力;红色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以来,党中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要求等,有力地统一了全党思想、凝聚了社会共识,是一份科学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之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中,融入城乡居民自治中,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努力实现全覆盖”[1]。“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是党第一次向全党全社会作出的庄严宣誓,表明了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信心和决心。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集中体现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密切,其自觉程度如何更与能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关系重大。为此,在中西文化激荡、价值观冲突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的现实背景下,必须以高度的红色文化自觉来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这一宏伟目标,这已成为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红色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中应有之义

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文化的发展是有方向的,“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154。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壮大于改革开放时期的红色文化是一种进步的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结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优秀代表。什么是红色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的民族文化,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一致性的科学文化,也是为广大人民大众服务的大众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既坚持民族特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又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文化。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红色文化的精髓。实践证明,红色文化不仅是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也是人民群众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集中体现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从本质上看,红色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我国正处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际遇期,必须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树立起高度的红色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者费孝通先生特别强调文化自觉、文化的自我意识。他指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不容置疑,没有文化的自觉便没有文化的行动,没有文化的行动也没有更深入的文化自觉。需引起重视的是,红色文化自觉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前提。所谓红色文化自觉,就是指人们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红色文化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原则、红色文化精神和红色文化历史责任的广泛认同和主要担当。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的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早已成为超越国界并长期在东方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的世界性文化。然而,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和猛烈冲击,丧失了国际领先地位。这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教训就是人们在文化多样性的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起对本国主体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新时期,我国要提升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其特色归根结底是文化特色,是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样态。进而言之,没有红色文化自觉就不会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就不会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鲜明特色,就无法实现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更无法对软实力中其他资源(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发挥着重要的吸引力、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为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是辩证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5]由此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而红色文化自觉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灵魂。文化软实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攸关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尺,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比量和竞争,说到底就是价值观的比量和竞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决定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性质、方向和水平。

其次,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随着其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从封闭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到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的转变,红色文化在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以人为本、人民民主、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核心价值理念并使之成为红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这些核心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思想意识,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成为指引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精神信念。

第三,红色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实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下面临着所谓“普世价值”、价值主观主义、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等所带来的多方面严峻挑战,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对此,从文化视角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予以积极应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自觉在破解价值观领域内的难题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实更加科学和有效。

二、实现全覆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

党在《意见》中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这一科学论断内涵丰富、立意深刻,“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是对“全”字较为客观、全面的理解和诠释。第一,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执政党成员的价值观,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不是个别精英人物的价值观,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即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覆盖全体人民,实现“全员覆盖”,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覆盖面广,包括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也不能平均对待,“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把这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全面覆盖”,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第三,核心价值观存在于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中,其培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为此,要坚持家庭、学校、社会、党和政府全方位发力,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又立体化地采取媒体宣传、理论研讨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并发挥现实生动素材和网络丰富资源的协同作用,实现“全方位覆盖”,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逐步推广实践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在实践中研究与发展,在探索中改革与创新,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揭示、概括提炼、培育践行、考核评价等纳入到整个建设过程中,实现“全过程覆盖”,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在理论支持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是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的重要内容。为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的重大任务。实施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重大举措,对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着重讲清楚六个“为什么”,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6]1。通过着力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形势下,为进一步加大普及力度、深度和广度,切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自觉行动,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实现全覆盖”的战略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

在发展战略上,实现全覆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首先,从唯物史观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存在,又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7]270我国现阶段存在着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之间此消彼长的情况,这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从认识论上看,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同和接受需要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由于其提出的时间不长,在理论界对其理论和实际问题尚须深入研究,对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还须深刻解读,进而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在实践中人们对其基本内容、地位作用、培育践行等的认识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认同和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培育和践行在辩证发展过程中推进。第三,从价值观上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其行为取向也会不同,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在当今中国价值观多元化和信仰多样化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都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努力实现全覆盖。

三、以高度的红色文化自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

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中,各种思想、观念、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和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不可否认,在这样的文化图景下,中国人民正体验着各种价值观的激烈冲突,经历着价值选择的迷茫困惑,这些都束缚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的实现。因此,“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1],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全党全社会高度的红色文化自觉,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做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自觉行动。

首先,把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让红色文化自觉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的逻辑起点。塞缪尔·亨廷顿指出:“因为文化有其考虑的价值,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8]4作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要实现全覆盖必须立足于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红色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国家和国民的文化自觉特别是红色文化自觉密不可分。实践证明,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相互交融而孕育形成的红色文化,其对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重大、意义深远。红色文化不仅消除了因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而导致许多人的文化自卑心理,而且还通过中国共产党一系列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彰显了人的文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甚嚣尘上,他们以其主导的所谓“全球观念”和“普世价值观”代替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加上红色文化建设中“虚无化、娱乐化、形式化”[9]等现象严重,导致一部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怀疑和质疑,对中国红色文化认同感和自觉性削弱和丧失。如何增强和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红色文化认同感和自觉性呢?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把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5]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红色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又指导着社会生活。即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才能赢得群众,也才能赢得一切。为此,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红色文化建设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要精心创作红色文化作品、提高优化红色文化服务,在各地各部门各行各业中开展以“传承红色文化,共享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将红色文化真切地融入人民群众的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树立“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理念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创新红色旅游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通过在全社会不遗余力地倡导红色文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红色文化认同感,进而以高度的红色文化自觉凝神聚力、砥砺前行,进一步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其次,提高党执政的红色文化软实力,让红色文化自觉成为党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方向的精神内核。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的战略目标,关键在党。“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10]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政党制度文化为根基,形成了反映党、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颇具先进性和人民性的执政文化。政党政治理论表明,执政文化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软实力,是一个执政党依靠政党制度的吸引力、执政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执政党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愿望三者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的有机统一和本质体现,是党的执政文化的标尺指向,是执政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所在。没有执政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必须清醒认识“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积极防御“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在全党上下全面加强以传承创新红色文化为重点的执政文化软实力建设,逐步形成有别于其他政党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执政红色文化,使之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吸引力,并使党进一步树立起高度的红色文化自觉,进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第三,拓宽红色文化的世界话语空间,让红色文化自觉成为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面和影响力的重要引擎。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呈现出文化多样性的景象,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和价值观,是人类社会不同文化并存的态势。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只是借鉴和融合、摩擦和排斥,更多的是渗透和扩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大西方文化渗透力度,极力向其他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抛售其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他们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志、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11]10,西方文化正充斥着人们社会生活深处。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文化产业规模小且总量低、文化企业数量虽多实力却不强、文化企业控制市场率低且影响力小、文化贸易逆差严重出口能力弱,导致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整体上还处于弱势,中国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世界话语空间小且窄,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较量,我们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并努力拓宽红色文化的世界话语空间,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必将积重难返。为此,要加大国家和民间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12],为红色文化赢得世界话语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根基;要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抓住机遇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年”等活动,让汉语、版权、产品和企业等“走出去”并扎根开花结果,利用现代科技增强对外传媒力度,提高中国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要坚持“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原则,在海外华人中大力宣传中国红色文化,大力支持海外华人话语,多方面、多形式、多渠道运用并发挥海外华人话语权方面的影响与作用,提高他们公正、客观地向所在国民众报道和展现中国红色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自豪感,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刘润为.红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脊梁[J].红旗文稿,2013,(18):4-10.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3.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6]宋惠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9]韩玲.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N].人民日报,2013-08-01(7).

[10]胡锦涛.认真总结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经验,大力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N].人民日报,2004-07-01(1).

[11][美]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编辑:鲁彦琪

Red Culture Awareness and Nation-wide Coverage of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Soft Power

LI Zuping,AN Xiaowen

(School of Marxism,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Jiangxi341000,China)

Abstract:Red culture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Red culture awareness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forming and practicing of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Meanwhile, achieving “nation-wide coverage” of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s the ultimate target of forming and practicing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cannot do without highly-provoked red culture awareness among our leader party and our society. Therefore, a lot of work must be done to enhance top-level design and overall planning, to advance on the whole and make breakthrough at key points. Only in that way can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continually be transformed into social groups’consciousness and men’s conscious actions.

Key words:red culture;culture soft power;red culture awareness;core values of socialism;nation-wide coverage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1-0001-06

作者简介:李祖平(1974-),男,江西南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mail:zplils@126.com;安小文(1990-),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红色文化软实力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养研究”(MSK1201)

收稿日期:2014-09-08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15.01.001

猜你喜欢

全覆盖文化软实力红色文化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省属高校内部控制全覆盖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