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

2015-02-20赵若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演播演播室电视新闻

■ 赵若竹

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

■ 赵若竹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随着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电视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与广播播音不同,电视新闻播音员需要运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共同传递信息,电视媒体集声、像、文字于一体,能多方面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电视新闻播音以演播室口播新闻、解说新闻和记者现场报道连线为主要形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及多种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创作依据、创作内容、创作对象、创作环境和传播方式等各方面因素都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对于新时代的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来说,体现出如下特征。

1.现场直播报道的即时编排性

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方式日趋便捷,传播速度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增强了电视直播的时效性和信息量。早期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多为一地实况转播,将正在进行的新闻现场的声音和图像信息,结合播音员的讲解,通过电视传送给观众。演播室直播连线通常采用记者事先到达新闻现场采集新闻编辑稿件,经过审核,在演播室直播节目中按照预先稿件内容播出的方式,播音员主持人的播出相对于稿件编辑具有滞后性并且周期较长。1997年中央电视台在《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中首次将4路外来信号同时引入,与演播室主持人、嘉宾配合实时点评解说,开创了从“现场直播”到“现场直播报道”的转变。现场直播报道中主持人的基本模式是在演播室伴随实况转播进程,与嘉宾互动点评、组织串联,适时引入记者连线报道前方状况,插播专题片介绍相关背景以及实时根据网络新媒体信息解读、反馈等方式,这就需要主持人实时关注把控节目进程,各方话语份额,具备即时编排意识。随着电视直播的发展,实时评论的速度、深度和吸引力成为一个电视新闻媒体树立权威感、扩大影响力的核心竞争点。尤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中,直播连线从单点报道向多点联动报道发展,增强了新闻传播的立体感、现场感、动态性和时效性。2013年2月9日的《新闻联播》首次引入10路直播信号,全方位地展现祖国各地喜迎新春的场面,创下了多点直播的历史。直播中的主持人、受众、信息和现场连线中的记者嘉宾同时存在于一个传播场,同步接收分享信息,极大地缩短了主播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传播的亲和力和时效性。主持人在直播过程中对于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整合编辑和节奏把控,对于每条新闻信息和节目框架深入了解的驾驭感和编排意识,都成为主持人直播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交互式场域的主流引导性

“场域”理论源于社会学范畴,指人的行动受所在场域中他人行为及诸多因素影响。这里的场域特指在新闻节目播出过程中,由主持人、嘉宾、评论员、多媒体信息等各要素共同构成的新闻演播室环境。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新闻演播室由单纯的信息发布中心变成网络枢纽和平台,多重身份的人员、多层次信息在演播室汇聚,他们相互影响动态发展,实时产生新的信息并由新闻主播主导传播。新闻主持人是这个交互式场域中的把关人和引导者,需要把握引导主流观点的传播,帮助受众辨别信息。随着新媒体演播室的逐步普及给播音主持形式带来了新变化。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全景全媒体交互式演播室成功上播;2013年5月,湖南卫视全新的全媒体交互式新闻演播室正式启用;另外吉林、山东、青海、福建、沈阳、大连、成都、南京、青岛等多家电视台也启用或优化了新闻演播室全媒体交互功能。全媒体演播室的大量启用,为交互式演播场域的营造提供了物质条件。在综合性、多角度、多景区的一体性综合播报中心里,一档新闻节目就可以使用多个景区,由多个主持人分别主持。空间的扩大和多方机位变化,使得主持人无需再固定位置与姿态,可以根据内容和交流需要在各景区之间变换位置与姿态。这不但增加了观众视觉上的新鲜感,避免视觉疲劳,主持人之间的交流也形成了新的互动。

通过全媒体演播厅的大屏画面,主持人可以解读上面的画面、文字、数据,对新闻进行深度加工,与大屏之间形成双向互动;通过演播室兼容设置的网络和多外来讯号的接入,节目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背景信息和互动信息进行展示。演播室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平台、演播室多种播报形式,将新闻资讯在演播室各显示设备、主持人、观众之间进行全方位互动,实现了在有限演播室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和交互发布,拓宽了观众的参与面,增强了新闻节目的交互性,实现了演播室资源的全媒体共享。今天的全媒体演播室中,主持人正是将文稿信息、视频信息、网络信息、互动数据信息有效整合,实时编排,报道播出,观众接收到的已经是“全媒体新闻”信息。

3.虚拟演播环境的综合操控性

如果说多媒体技术为新闻节目播音主持丰富了信息量,那么虚拟演播室的应用则给新闻演播带来视觉空间上质的飞跃。1978年,Eugene L.提出了“电子布景”(Electro Studio Setting)的概念,指出未来的节目制作,可以在只有演员和摄像机的空演播室内完成,其余布景和道具都由电子系统产生。近年来虚拟演播室越来越多地运用在电视节目制作上,并且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形成一些新的模式。2014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由欧阳夏丹主持的《两会大数据》节目,运用了“大数据+虚拟”的方式,以全新的角度解读新闻,增强了会议新闻的趣味性,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2015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一带一路”特别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带来巨大反响。节目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中播出,再次运用“大数据+虚拟”的概念,给人以全新的感受。主持人欧阳夏丹在虚拟环境演播中录制,通过有声语言和体态语,将多元信息融合,结合三维动态视景,在交互式运动中完成信息表达。经过后期制作,我们发现,新闻信息变得直观、立体、有趣、有效,增强了信息本身的感染力。虚拟情境使得电视观众沉浸其中,增强了新闻信息的到达率。当然,这对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不仅是新闻信息的“二传手”,更要将技术运用与思维运动相结合,游走穿越于多重时空,体现出多感知性和超文本性特征。在体态语上,主持人需要对视觉效果有充分具体的想象,结合动画模型的位置高度配合自己的站位、走位和动作。在时间配合上准确到位,在空间呈现上流畅自然。有声语言的表达需要主持人对新闻信息高度消化全面理解,信手拈来,形成自己的语言逻辑,口语化演播一气呵成。相对于传统新闻播音定点播报的方式,虚拟演播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体更为复杂多变,数据、动画、技术和主持人的站位、走位、语言需要完美结合才能营造出虚拟环境,达到传播效果。

新媒体技术时代不仅是对新技术应用的领悟,更多的是传播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电视新闻传播从单纯内容生产到信息关系平台的搭建,从数字化、网络化运行到虚拟技术大数据的应用,从“点对面”的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到针对移动服务器进行个人化、碎片化的多渠道网络分发,电视已经从最初的开办网站和简单在网络上进行电视新闻节目重播,转变为深层次的观念转变和思维调整。电视新闻数据化的尝试,就是在新技术背景下以了解用户、增强服务为出发点的有益探索,也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构建的内容和样态,才能为当下新闻工作者和主持人提供新的竞争点。

① 吴廷俊:《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 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辞典》,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③ 韩彪:《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讲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演播演播室电视新闻
探析小说演播如何更好地“化为人物”
新闻演播室灯光应急保障系统探讨
有声小说《白鹿原》演播艺术分析
——以李野墨演播版本为例
新时代有声演播者应该如何掌握情气声的关系
浅谈小说演播中的角色塑造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演播室的环境设计探讨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