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一带一路”文化战略 拓展文艺复兴研究新路径
——“2015文艺复兴高峰论坛”综述

2015-02-20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艺术

■ 荀 武 吴 静

聚焦“一带一路”文化战略拓展文艺复兴研究新路径
——“2015文艺复兴高峰论坛”综述

■ 荀 武吴 静

2015年11月14-18日,“2015文艺复兴高峰论坛——文化视域下的‘一带一路’战略”年度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没高峰”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文化阐释。

一年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创办了文艺复兴研究院,这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专门针对文艺复兴领域展开研究的高端科研平台。该平台坚持“一体两翼”的研究框架,以西方文艺复兴的学理逻辑为学科建设基点,同时将“中华民族复兴”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文化命题延展为普适性学术研究对象。本次高峰论坛由六个分论坛组成,主题分别为“中亚与北朝”“佛教入华”“文化碰撞”“遗产与复兴”“心学与复兴”和“今天的复兴”。来自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的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人民大学,聚焦“文化视域下的‘一带一路’战略”这一主题,就文学、哲学、历史、考古、宗教、艺术等多学科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论坛议题丰富、视角多维,中外学者将学术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度性有机结合,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跨学科对话和碰撞,引发了现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讨论与互动。

一、返古与开新:东西方文艺复兴比较研究的学理阐述

一般而言,“文艺复兴”被学术界定义为欧洲近代特定的历史时期,即13世纪末由意大利各城市兴起,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丁方教授在开幕词中阐述了文艺复兴研究的内核:从表层看,“文艺复兴”最初的涵义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实质上它是一场“创新”远远大于“复兴”的思想文化运动。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看,欧洲文艺复兴只是向传统学习、从传统吸取文明精华的典型案例之一,这种现象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同样存在。因此,中国当代的文艺复兴的重心不在于追随所谓“当代艺术”的潮流,而是应该从历史与传统中寻找重启文化艺术繁荣的源泉。

尽管对于文艺复兴的研究路径不同,中外学者对于“返古”以“开新”的研究理念看法一致。来自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的辛迪·白雅玛教授,游遍十几个亚洲国家,通过长年拍摄研究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衣着配饰与宗教朝圣等,发掘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碰撞。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伊琳娜·波波娃教授,以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中亚的四次探险为实例,剖析他发现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象泉河的发源地以及罗布泊楼兰等历史遗迹的原因。

国际美学协会主席高建平先生认为,“一带一路”这一时代主题的提出以古代的商旅文化交流路线为依据,它只有以建立经济、文化全方位交流和合作渠道为目的,才能形成各国紧密联系的网状格局,使各个古老文明在当下的解读与传播过程中重焕生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臧峰宇教授从哲学层面切入,认为我们以何种气质走进历史空间,反映了我们的世界观念,为此当代学者需要站在世界历史的精神高度上重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实现文化复兴需要实现当代哲学与文化观念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生成。

二、共存与碰撞:以图像分析法揭示艺术交汇规律

14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是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文化和近代思想交替的明末清初时期,虽然当时的中国是否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至今尚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文明的发展向来不是径直而成的两条文化平行线,而是从很早就开始发生交汇与碰撞。论坛上,多位学者以图像分析法精彩地阐释了东西方文明有趣而精彩的互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的瓦伦蒂娜·腊丝波波娃教授以中亚壁画上的“驴子”形象为分析对象,发表了“英雄与马:中亚壁画史诗上的空鞍马祭”的演讲,通过“驴子”图案描摹了当时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景象。浙江大学刘翔教授通过对艺术作品中“光”这一元素的解读,指出光是神性与灵性的照耀。在他看来,丁方教授近年的“神圣山水”系列作品,表达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洛提诺所描述的那种“神光流溢”,包含着苦难与极乐的上下升腾,是一条“精神的丝绸之路”。

图像分析法是学者较为青睐的一种研究手段,多名学者通过具体的图像符号分析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文娟副教授从中国的青绿山水画入手,提出其哲学基础是儒、道、佛之融合,五行与五色之收摄使青绿山水虽借鉴了外来的色彩样式,却最终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美学味道和程式化准则。法国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张惠明研究员则把图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她围绕图像、画样、底本的关系详细阐释了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播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敏庆博士认为在东晋末年的海上丝路上,僧人法显从印度带回的很多笈多风格的佛像和图样,使南朝佛像艺术风格因之发生改变。英国伦敦大学的毛铭博士通过分析中亚壁画上粟特王去寺庙祭祀等活动,指出大唐帝国君王的形象在境外壁画中出现的同时,突厥人形象也出现在唐代艺术造型之中,揭示了当时国家之间文化交往的状态。

三、历史与现实:文化交流互动的两重维度

对于文化遗存的研究,考古学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所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的描述和对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构建,更在于进一步运用获得的各类考古资料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炳华教授具有四十多年的考古经验,他通过对新疆天山壁画、岩刻等资料大量的收集与研究,指出人类很早就开始了文化、精神的交往,这一点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张林虎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北部史前人类考古,他通过对比颅骨样本,分析了不同种族属性的人群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以牙齿的变异与磨损程度推断不同区域的人群有无共同的祖先、是否发生过迁徙,并从人类遗骸中的变异个体判断当时人群的创伤、疾病与健康的情况。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郑岩教授通过对比解析2004年发掘的康业墓与1971年出土的青州墓中的画像,指出二者出现的老虎、女人等形象在内容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它们虽然分处不同的时代和空间,却超越时空和政权,分享相同的技术和文化表现手法,这种“超越政权对立的文化互动”不啻为历史上精彩的一笔。

文艺复兴不是单一文化或单个艺术种类的复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分析了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伉俪在1929年设计的梁启超墓碑。他认为,不论是典型的西方文艺复兴、明初的文艺复兴,还是梁、林时代1928年的文艺复兴,实际上都不是纯粹的个体呈现,而是附属于母体或来自于另外一个复兴的遗传基因。

对历史的思考最终要落脚在“开新”上,这不仅意味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也包含着当前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面对的现实难题。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经济政治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将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包括中国影视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社会发展形态、文化传统等方面,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这是中国影视走出去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但整体看来,中国影视应当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有所作为,为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找到新的理念与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李梅田教授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开发中遭遇阿富汗Mes Aynak遗址的教训,提出了境外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他提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通过采取立法、设立驻外遗产机构和文化遗产顾问等措施,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改善中国企业和国家形象。

本届高峰论坛不仅研究议题丰富、学术交流精彩纷呈,还尝试着建立了一系列合作机制,在推行“产、学、研”一体化上推出了切实举措。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发布了建设“东方文艺复兴学派”的倡议,与多家机构签署了协议,在“文艺复兴画派”版权交易、世界古长城野外联合科考、中意联合办学、中俄联合培养壁画修复人才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从内容上看,本次论坛带着浓烈的东方文艺复兴的诉求,这无疑是对中华民族自身存在的彰显,也是对东方美学当代价值的再一次深化。从实际效果看,这次论坛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跨学科(文、史、哲、国、艺)优势联动、合作研究的新型运行模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建设国家新型文化智库的有力举措,对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作者荀武系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吴静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策划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艺术
快乐童年,有你相伴
小剪纸 大收获
纸的艺术
A Proposed Quantitative ESG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Companies
——Tak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as an Example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Beijing,mon amour
爆笑街头艺术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