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研究
2015-02-20龚永新
龚永新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1 茶文化产业概念
茶文化产业,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个产业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一是受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二是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带动。前者主要表现在以文化与经互相作用与互相融合过程中,经济生产的重心由物质领域拓展到精神层面,从而奠定了以文化为依托,以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体现的社会发展基础,形成了市场经济下具有新质内容的经济综合体,也为人们体验和感受产业文化作为价值取向的文化消费,营造了良好的市场发展氛围和市场消费平台。后者是指崛起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国文化产业,自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文化消费市场迅速拓展,不仅催生出中国茶文化产业,而且也使茶文化产业的研究被提到议事日程。
2004年,笔者发表的《三峡茶文化产业建设报告》一文中提出:“茶文化产业是有文化内涵的茶产品和以茶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的集合,泛指茶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它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1]与一般文化产业定义不同的是,此定义从更宽泛的角度,把传统茶产业纳入茶文化产业范围加以遴选,扩大了茶文化产业的建设范围,加强了茶文化产业与传统茶产业的联系,使其在与文化产业定义总体适应的基础上,体现了门槛低、覆盖宽的特点,适合茶文化产业新建的现实以及动态发展的需要。茶文化产业概念提出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推动了各地茶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10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那些以前不被经济领域关注的元素,譬如体验,逐步以产品、服务等同样的价值,同样的经济提供物、甚至以替代产品、服务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这说明原有的茶文化产业是需要完善的。将体验元素纳入其中,茶文化产业则是指具有文化内涵的茶产品、服务以及体验为主的产业的集合,泛指茶文化产品、服务、体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及其它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
2 茶文化产业的前提
文化价值,是指那些凝结在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并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价值。茶文化蕴含丰富的价值,这些价值大致可归纳为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或者经营价值与非经营价值。根据传统理解,经济价值或经营价值无疑是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精神价值或非经营价值不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而主要起着教育人、鼓励人等作用。就这样的理解,我们观看茶文化影视、点击茶文化网站或阅读茶文化论著,需要付费,这是茶文化经营价值的体现,而近年来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全民饮茶日”活动,主要起着宣传、引领作用,体现的是茶文化的非经营价值。
然而,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比如,没有人怀疑茶有经济价值或经营价值,也没有人怀疑茶文化来源于人们对茶的生活实践、来源于人们对茶的有关体验,然而这些来源于人的生活、人的体验的茶文化,又可以通过精神灌注的形式再去影响或作用人们的茶生活、茶体验,可能使同样的生活、体验变得更有价值,价格变化往往使它表现出来。同时,由茶衍生出来的茶文化,随着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产业文化或专门文化,在多数情况下,也用在了服务产业的发展上,即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形成对茶产品、茶服务的“好感”,甚至直接提供终端产品和服务。所以说,当今“文化和经济之间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再也不是传统的体系和环境之间的联系。”[2]从这个意义上讲,茶文化的经济价值,不是一个从绝对意义上理解的有无问题,而是一个作如何体现的问题,茶文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是以显性体现,是茶文化的直接经济价值体现;茶文化借助精神灌注、借助传统产业等,在增加经济效益上发挥间接作用,是以隐性体现,也就是茶文化间接经济价值体现。而就茶文化产业而言,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茶文化价值,是茶文化产业生产的价值前提,不能直接(即间接的)产生经济效益的茶文化价值,可能为茶文化产业打下基础,如先前附着在传统茶产业上的茶宣传、茶包装等,后来通过嬗变、剥离,加入到茶传媒业、茶包装业或茶文化设计业的行列。
这样一来,茶文化转变成茶文化产业的价值前提就有了三种方式。一是文化生产。文化资源通过人们开发转化,有计划地、有规模地生产出文化产品或服务或体验,通过市场营销,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称之为文化的生产。最典型的是将历史流传下来的关于茶的诗词歌赋、趣闻典故、民间工艺、民俗事像等,转化生产出相应的产品、服务以及体验。二是文化渗透。文化渗透包括与产业的互动性渗透、扩散性渗透以及促进产业发展的升级性渗透。中国产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历史可以分为既有联系又能区别的若干阶段,这正是互动性渗透的结果。“神农得荼解毒”的历史文化,向茶产业和相关产业渗透,带动了茶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则属于扩散性渗透的表现。所谓对产业的升级性渗透,一方面表现在文化渗透改变产业链的价值分布,比如价值特征变“苦笑曲线”为“微笑曲线”;另一方面文化渗透到产品之中,产品的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大,而物质形式的价值比重相应降低,在新增的社会财富中,文化性的“软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普遍。三是文化迁移。把茶文化知识与理论直接转移到其他产业上去,由于被迁移,使非茶文化产业成为茶文化产业或茶文化相关产业。以茶具生产为例,餐饮器具的生产,不一定需要或接受茶文化知识的指导,因为他们只需要根据饮食的一般要求加以发挥即可,而专门生产饮茶器具的产业或企业则不同,它不仅需要有茶文化知识的引导,而且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有创新,江苏宜兴的茶具产业发展,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3 茶文化产业的形成
茶文化产业的形成,虽然与茶文化价值的被利用有关,但还是存在着形成的路径问题。随着当代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结合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呈现出的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两大趋势,茶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主要循着这样两条路径。一是茶产业文化化路径。循着这条路径,茶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甚至经过长期的演化,有可能脱离原有的产业或行业独立的进入经济运行环节。二是茶文化产业化路径。循着这条路径,那些以传统文化形态出现的茶文化内容,被人们以产业的形式加以运作。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主要形成有茶文化内容产业和茶文化创意产业,前者主要是指那些以茶文化为内容,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后者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涉茶企业。
分类也是“一种重建事实的方法”。[2]茶文化产业分类,是指将成熟的、成长着的茶文化产业划入大致相同性质的阵营,“意味着依据特定的关系对这些类别加以安排。”[3]根据以上茶文化产业定义,可以将茶文化产业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产品式茶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经营的结果,直观地表现为以物化形式来进行茶文化产品的供给,它为茶文化产品的消费提供了一个商品形式的物质对象。产品式茶文化产业,不仅包括生产性的茶文化产品,也包括与这些文化实践活动的关联产品,诸如茶机、茶具等。二是服务式茶文化产业。服务性茶文化产品的典型代表,是茶艺表演、茶戏演出以及为茶文化知识的掌握提供的服务,以及为茶文化旅游提供的服务等。“它的根本性特征,是塑造了在非占有关系下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关系和消费模式;也由此决定了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的服务性文化产品的供给,它的经济收益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渠道来实现的;其本质是对社会总生产或经济总财富的一种扣除,因而表现为一种‘非生产性’的存在。”[4]三是体验式茶文化产业。高档茶楼是从传统茶产业基础上提升来的体验式茶文化产业。在高档茶楼的消费远远高于个人的自家消费,这其中的巨大差价,除消费者茶水的消费(或者加上含蓄的服务费)外,差价的大部分可能为该茶楼的体验消费“埋单”。[5]近年来,在江南沿海,一些新的带体验性质的茶文化产业初见端倪,前景看好,如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组织评选茶文化体验点,推出茶园采茶体验项目,发展营销体验,开展超级茶博士体验活动等,并适当收取费用,吸引了大量游客,受到了广大参与者的欢迎与好评。
4 茶文化产业的主体与实践
茶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要依靠主体作用的发挥。就目前茶文化产业活动的主体而言,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主业型。茶科技、文化部门承担着科技文化的研究、开发、推广运用,从产业的角度,体现出主业型的特征。如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博物馆、茶文化影视生产部门等。二是兼业型。传统的涉茶企业,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以生产茶产品为主的企业,鉴于茶文化在产业环节上、在产品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体现其竞争优势,他们生产传统的等级茶,同时把生产经营的触角转向礼茶、“贡茶”领域,礼茶、“贡茶”其实就是茶文化产品。三是延展型。延展型也可以是兼业型的,不同的是,这些企业在组织传统生产的过程中,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主要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延伸部分往往具有明显的茶文化产业性质,如利用茶园组织旅游观光、利用互联网开辟网络销售、利用品牌优势开设茶楼茶艺等。四是协同型(或互动型)。发生在两个或多个企业共同参与推动茶文化产业形成,如当前各地建设的茶文化产业园,总体上看它是一个茶文化产业,从构成上看,它又是由许多相关行业或产业参与,协同作用。
从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实践来看,有清晰思路的茶文化产业实践活动也是近年来才开始的。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茶文化产业组织。最早成立的茶文化产业组织,是2008年4月成立的邦盛国际茶文化产业中心,以后陆续成立的如吉林省茶文化产业协会。二是制定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最早将茶文化产业列入规划建设的是福建,该省2009年将茶文化产业工程列为未来五大文化产业工程,2010年、2012年又有湖北省、浙江杭州市等把茶文化产业纳入规划建设之中。三是开展茶文化产业研究,产生了部分研究成果。仅以中国知网收集,自2004年至2013年底,全国各地研究茶文化产业的论文累计50余篇,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四是组织茶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自2010年,茶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活动渐趋经常,如全国2010年举办过1次,2011年举办过2次,2012年举办过3次。五是举办茶文化产业博览会。2011年,国家在澳大利亚举办“澳大利亚·中国茶文化产业博览会”,2012年有第八届吉林东博会展暨首届茶文化产业博览会、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联合中国茶票交易中心精心打造的茶、票、邮三合一的高端产品“龙茶票茶”展示会,2013年在台北举办了国际茶文化产业展等。六是打造茶文化产业园。规模较大的,如贵州湄潭茶文化产业园、湖南茶陵神农茶文化产业园、杭州西湖茶文化产业创意园区、福建福鼎中国白茶文化产业园、福建福安中国红茶文化产业园等。
5 茶文化产业的前景与现实差距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一方面,随着经济的繁荣与社会进步,人们用于生存性消费会进一步减少,而用于发展性、享乐性的消费会进一步增多,尤其是人们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与机会的增多,将促使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人们群众文化消费的增长趋势,需要文化产业(包括茶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体验,来满足人们日益增多、日益迫切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无论是茶产业的持续发展,还是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有更多的茶文化,产业内与产业间的互动融合发展需要有茶文化的推动,特别是随着全国各地茶文化历史遗址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加强,随着各地各类茶文化产业园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随着广大茶区魅力茶乡创建与茶乡经济的不断开放搞活等,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茶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以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产品、服务和体验。这一切都说明中国茶文化产业不仅需要发展,而且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一是从认识上看,存在着缺乏认识、认识不平衡问题,特别是茶文化研究与应用比较滞后的地区不仅缺乏对茶文化产业的认识,而且与茶文化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地区差距比较悬殊。二是从研究情况看,虽然自上个世纪末,全国的茶文化研究一再“升温”,但从研究的价值取向看,多数学者主要热衷茶文化学术化研究,茶文化产业化研究没有引起学者们高度关注,在许多地方茶文化的产业化研究处于被冷落的位置。三是从茶文化转化的情况看,由于受认识不足以及茶文化研究学术化发展的影响,加上缺少茶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所以对茶文化的转化速度慢,规模小,效果不明显。四是从满足茶文化市场需求的情况看,稳定的、多样化的茶文化消费市场尚未建立,人民群众对茶文化消费的需求缺口巨大,茶文化产业发展及其产品的提供,以被动性适应较普遍,而通过主动性、针对性开发与建设,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较少。等等。
6 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建议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后1桶金”,“茶文化产业是待采的金矿”,这些说法从一定程度上讲都是强调文化产业(包括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我们应适应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形势,跟上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去推动中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是重视茶文化产业发展。茶文化与茶经济有其密切的联系,茶文化产业通过对茶文化的经营,不仅能够获得直接的产业经济或效益,而且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能有效推动传统茶产业升级换代,充分发挥茶文化的增值作用,促进产业的融合研究与发展。一句话,能充分发挥茶文化对茶经济的深层推动力作用。所以说,发展茶文化产业是富民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是加强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应结合我国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首先是针对茶文化产业的目标市场,加强研究,比如茶文化产品、服务,茶教育业、茶旅游业、茶影视业、茶网络业等市场的需求。其次是针对传统茶产业的升级换代,茶产业内以及茶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
三是发展茶文化产业主体。独立的市场主体不仅是传统茶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茶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将传统茶产业、新兴的茶文化产业和茶文化创意产业联合起来,以市场为中心,塑造茶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引导企业沿着茶文化产业化、茶产业文化化方向打基础,做大做强。同时努力改善环境,让企业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展示自己的经营能力和企业形象。
四是推动茶文化向涉茶领域的全方位渗透。当茶文化产业尚未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时,它仅仅是被看作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茶文化产业便演化为独立的主导产业。这就是说,发展茶文化产业要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应主要集中在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以提升传统产业的能级,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其次是推动茶文化产业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渗透,推动茶文化产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合理配置。再次,在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加大茶文化资源的开发、转化、生产力度,向消费者提供大量的茶文化产品、服务和体验。
五是积极开拓茶文化消费市场。茶文化消费市场是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发展茶文化市场需要以满足与开拓相结合,满足就是解决茶文化消费的市场缺口问题,开拓就是适应和建立稳定的茶文化消费市场。首先是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茶区培育茶文化消费市场。其次是适应城镇茶文化消费的市场需求,积极推动茶文化消费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在些基础上,切实加强茶文化产品宣传,扩大茶文化产品消费,推动中国茶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龚永新、张曙光、蔡烈伟.三峡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研究报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2-15.
2 费尔南迪.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3页.
3 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著,汲喆译.原始分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4 陈庆德,马翀炜.文化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5 龚永新.体验经济时代的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国茶叶,2014年,(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