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国时期吉林省中医地域分布情况及主要贡献的调查与研究

2015-02-20王姝琛,崔为,宋哲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清末中医民国

清末民国时期吉林省中医地域分布情况及主要贡献的调查与研究

王姝琛,崔为,宋哲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

摘要: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变革比较激烈的时期,中医药的发展在此时面临着严峻地挑战,生活在吉林这片土地上的中医医家矢志岐黄、创办药店、继承家学、师徒传授、著书立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们的贡献不可磨灭。

关键词:清末;民国;吉林省;中医

DOI:10.13463/j.cnki.cczyy.2015.06.077

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258(2015)06-1310-03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王姝琛(1964-),女,医学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献及医古文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本栏责任编辑:张海洋2015-10-19)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the maincontributions of TCM doctors in Jilin province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NG Shuchen,CUI Wei,SONG Zhem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Abstract:The perio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time that social changed fiercely, during this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aced severe challeng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living in Jilin province, aspir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unding the pharmacy, inheriting the family medicine, teaching pupils, writing books, have made brilliant contributions. These contributions are indelible.

Keywords:late Qing Dynasty; The Republic of China; Jilin province; TCM doctors

吉林是吉林乌拉的简称,满语意为沿江,即沿着松花江的意思。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因省会最初设在吉林市而得名。公元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会设在吉林,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吉林地处边关塞外,医事活动和其他经济文化活动一样发展较晚。清末民国时期,中医药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急,吉林中医界人士在中医药领域中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有着不平凡的表现。回眸清末以来吉林的中医发展历史,在吉林这片土地上中医各科名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吉林的中医药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贡献不可磨灭,并将永远载入吉林中医药发展的史册。

1调查与分析

1.1背景资料调查资料来源于吉林省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清末民国时期的吉林省所辖县市史志、卫生志等近50部资料[1-3]。通过调查清末民国时期史志中有记载的371位中医医家,对他们的行医地域、行医方式、医学传承及主要贡献进行分析,再现了清末民国时期吉林中医发展的过去,重现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时段,是今人“鉴往知来”的一面镜子。本次调查的主要史志资料有:《吉林省志》,吉林省吉林市、长春市等八市的《卫生志》,以及八市所辖县的县志等相关历史资料50余部。1.2地域分布情况的调查与研究1.2.1地域分布情况据上述史志,对所调查的清末民国时期吉林省371位中医家分布地域进行了统计(以下县市名称以史志为准),其中吉林市147位,占40%;永吉县9位,占2%;舒兰县2位,占0.5%;磐石县13位,占4%;蛟河县1位,占0.3%;桦甸县2位,占0.5%;长春市69位,占19%;德惠县8位,占2%;榆树县22位,占6%;九台县4位,占1%;双阳县7位,占2%;农安县6位,占2%;白城市1位,占0.3%;洮南县3位,占0.8%;前郭县1位,占0.3%;乾安县1位,占0.3%;扶余县9位,占2%;公主岭市2位,占0.5%;怀德县2位,占0.5%;伊通县2位,占0.5%;梨树县7位,占2%;双辽县2位,占0.5%;通化市7位,占2%;辉南县9位,占2%;柳河县1位,占0.3%;集安(台上)县9位,占2%;浑江市1位,占0.3%;辽源市2位,占0.5%;东辽县10位,占3%;梅河口市2位,占0.5%;海龙县1位,占0.3%;延吉市5位,占1%;珲春县3位,占0.8%;敦化县1位,占0.3%。1.2.2结果分析通过对史志中有记载的中医人数及地域分布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吉林省正式建制时,省会设在吉林市,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因此清末民国时期吉林市成为了吉林省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心。吉林市是历代王国的故郡和府地,是军事争战的要塞,军事地位重要,这里又是大清王朝的发祥地和将军府,所以从内地来到吉林市的御医、随军医侍、文化人、商人或耕者较多,并逐渐将中原医方带入此地。此外,吉林市是长白山脉名贵药材的集散地,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因此,在吉林省有记载的知名中医40%曾在吉林市应诊。长春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改过很多不同名字,这座古都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因此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相对较快,在吉林省有记载的知名中医中在长春悬壶济世者占19%,中医药发展的规模仅次于吉林市。吉林省其他各市县卫生事业发展相对落后,民间医生为了谋生,采取开铺设诊,应聘坐堂,走村串户等行医方式,因此史志中有记载的知名中医相对较少,清末民国时期行医售药十分混乱。1.3主要贡献1.3.1创办药店悬壶济世坐堂医是中医行医的主要方式之一,即在药店应诊,为病人诊病开处方。清末至民国年间,吉林省较大城镇相继出现了大小药店。如道光六年易名的“世一堂”药店,光绪四年程克甲创办的“天益堂”药店,光绪十年朱嘉环开设的“世德堂”药店,民国四年陈子侯开设的“育生远”药店,还有永德堂、志诚利、义和谦、天德堂、天义堂等药店,这些药店在不同时期均请当地名医坐堂应诊。 焦和(1853—1925),字景春,自幼聪明好学,虽家境贫寒,但勤奋苦读,十九岁时有幸拜吉林早期名医刘向臣为师,二十四岁学徒期满后,就在吉林北大街永德堂药店悬壶应诊。焦和行医问诊几十年,医德高尚,医技高超,善治内、妇、儿科诸症。光绪年间,已跻身于吉林名医之列。 金玺(1869—1945),字福泉,出生于河北锦县,后随父辗转来到吉林。二十二岁时,金玺学业有成,在吉林城河南街何家棚铺胡同悬壶应诊,后又在通天街仁义胡同和东祠胡同寓所行医。他行医五十余载,擅长治疗儿科诸证,人送绰号“金小孩”,终身自拟“清解散”“清苓散”“化滞散”“双解散”“清肺止咳散”等儿科方剂十余种,对治疗儿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其方一直延用至今。1.3.2继承家学师徒传授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以经验医学著称。继承家学是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世代相传的积累,形成了医疗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娴熟的中医专科和中医世家,在吉林中医界家学渊源的人非常多,造就了许多名医。如:胡氏正骨、孟氏整骨、谭氏正骨等家学传承,数代不衰。胡氏正骨:胡黎生是胡氏接骨第六代传人,出生于山东省黄县。1947年徙居长春,创立胡氏正骨诊所,专门从事中医骨伤疾病的诊治。胡氏家族,世代从医,尤其擅长骨伤科。胡黎生在其父的教导下,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学理论,得其父之真传,成为胡氏接骨第六代传承者。五十余年的行医生涯,胡黎生在中医骨伤科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并总结出一套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手法。求诊者门庭若市。 师徒传授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医传授的主要形式,吉林地区许多医家都是拜师或先后拜多位名师而成就其医业的。吉林中医,被后人称为“吉林医坛泰斗”的王仙舟就是师徒传授的代表。王仙舟(1878—1962),号济生,出生于吉林城北郊安达木屯。十七岁时王仙舟立志学医。于是拜当时名医李生堂为师。三年学徒后悬壶执业,开始了他从医的生涯。后又拜名医焦和为师,医术日臻成熟。他临证六十多年,医学造诣颇深,治病救人无数。王仙舟终生善教,为育门人,呕心沥血。一生培育弟子四十余人,多学有所成,可谓桃李成荫,其高徒迟德升、李日新、王喜天、陈玉峰、徐宏时、高月如、关蓬阁、邓维滨、刘文秀、胡永盛、赵志忠、陈学勤等均为当代吉林名医。1.3.3著书立说医学主张吉林中医在临证的同时,始终坚持熟读经卷,博采众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善于总结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著书立说,惠益后人。 孙纯一(1898—1969),字广恕,出生于山东蓬莱。1924年,他辗转来到长春,此后在长春行医数十年,施治精心,待患真诚,许多病人慕名而来,应诊者络绎不绝,声誉日噪,医学造诣也日渐深厚。他善于总结经验,编撰了《伤寒论注释要编》《新医学妙缔》《新编药物学》《脉学举要》《伤寒论注释要编》《温病述要》等著作,还留有《妇科集锦》《内科述要》《验方汇编》《医学入门》《孙氏医案》等书稿,撰写成《百斯笃良方》系列论文,在《医林》杂志上发表。 任继学(1926—2010),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他十五岁时,拜当地名医宋景峰为师,从师几年,尽得恩师之学。学成之后,任继学开始在家乡悬壶执业。在吉林中医界,任继学有“中医活字典”的美誉。任继学对中医经典的超强记忆,一方面源于天分,一方面源于勤奋。任继学可谓吉林中医急诊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创建了较为完善的中医急诊学学科体系,主编了第一部《中医急诊学》教材,他还将几十年来有关“医论”“医话”“经验方药”“验案”整理汇编成《悬壶漫录》。此外,他还主编了《任继学经验集》《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粹》《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等著作。1.3.4医事革新中西融合清末至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猛烈撞击,西方医学渐入中国,近代中医药学发展也经历了历史上最艰难阶段。当时对中医采取了限制和排斥的政策,使中医药发展遇到了严重障碍。吉林中医界同仁在肯定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抗争,同时倡导借鉴西医的管理方式,实行医事革新,中西融合。 陈佐宾(1854—1927),字子侯,出生于吉林市,祖籍山东登州,其父辈以中医为业。陈佐宾十六岁时跟从父亲学习中医,二十七岁时开始在吉林城北大街的“永德堂”药店悬壶执业,很快在当地就享有很高的声誉。清光绪末年,陈佐宾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救治了紫禁城东西两宫皇妃之病,此后,陈佐宾声闻顿著。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渐入中国,陈佐宾在京期间,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清末维新思潮的熏陶,习医观念发生了改变,他开始专攻西方医学,几年之后返回故里,便极力倡导医学维新,与医界同仁一起,建成了吉林最早的民办医疗卫生机构——吉林医院,后改称为“吉林官医院”。这一重大的医学革新,改变了中医传承的定律,打破了千百年来父传子授、各承家技、秘不外传的陈旧世俗观。这一教学机构的设立,不仅提高了中医界从业同仁的医学技术水平,而且为后学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中医药学的发展平台,推动了吉林中医药事业的进步。吉林官医院后更名为“吉林医学校”。 张继有(1907—1991),生于辽宁省本溪县。曾在南满医学堂学习西医。先后多次东渡日本,学习内科及公共卫生等西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成回国后在伪满民生部任职,在伪满末期,曾创办“东方医学院”并任院长,培养医学人才。1932年始,中医废存大战在中日两国乍起。张继有为了找到“中医不科学”的证据,“有的放矢”地反对中医,开始深入研读《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研读过程中,却逐渐发现中医理论之整体观念及在辨证论治方面是科学的,能够弥补西医的某些不足。从此,他不仅放弃了反对中医之念,而且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继有身为西医,转而信奉中医,成为西医转习中医的先知先觉者之一。张继有极力倡导西医学习中医,同时他还积极主张中医也要学习西医。在他的不懈坚持下,终于争得了以考试形式认证中医执业资格的机会,使当时许多学习中医的从业人员获得了中医资格,有了行医的权利。

2结语

白山松水,人杰地灵,群星璀璨,名医如林。杏林佳话,广为流传。医界事迹,不可枚数。在中医药事业日益繁荣的今天,我们应该铭记他们为吉林中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卫生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2]吉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市志卫生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3]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春市志卫生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综述

猜你喜欢

清末中医民国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清末书院改学堂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论清末粤汉铁路风潮对粤港地区报业的影响
浅谈清末新式学堂与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形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