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意义的“不在场原则”

2015-02-20赵毅衡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符号意义

赵毅衡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四川 成都)



符号意义的“不在场原则”

赵毅衡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四川 成都)

符号表意之所以有可能,之所以有必要,都是因为符号的解释以及不在场,或没有充分在场。反过来说,如果意义已经在场,表意过程就没有必要,也缺乏动力。符号学的这条第一原理,至今没有得到学界充分的理解和论述。既然需要符号的原因,是相关意义之阙如,那么某种符号越多,就越暴露出相关意义不在场。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认为某种相关意义已经在场,而依然出现大量符号,那就证明我们还没明白这些符号的真正的意义。这实际上也是叙述“悬疑”动力的由来:一个故事要朝前推进,叙述文本的下一步意义就必须不断地缺场。只有当解释意义不在场,符号的解释才会被引向意义。

符号学;意义过程;不在场原理;悬疑

一、意义不在场的普遍性

解释意义不在场是符号过程的前提,意义不在场才会有符号过程:符号表意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意义缺场。符号的目的是把意义携带给接受者,因此,符号文本等待着解释。反过来,符号必然是有意义的,没有意义就称不上是符号,只是此意义要等解释才能出现,意义在时间空间上,在逻辑上,必须出现在符号出场之后。

电影《归来》中有一个令人心中酸楚的情节:在大雪飘飞的时刻,陆焉识陪着妻子冯婉瑜,在火车站举着写着“陆焉识”名字的牌子,等待着陆焉识回家。一般人在机场、火车站接陌生人时,手里会举着写着姓名的牌子,姓名牌作为符号的必要性,在于符号的解释意义不在场,这个人还没有接到。由此,这个符号才有意义,一旦接到,这个牌子也就不必存在了。在《归来》的这个镜头中,陆焉识不是在场吗?既然在场为什么要名牌这个符号呢?因为解释意义究竟在场与否,是解释者的主观判断,不一定是客观的存在。在冯婉瑜看来,面前的男人不是自己的丈夫陆焉识,而是修钢琴的师傅、乐于助人的邻居。陆焉识不在场,所以需要举着这个名牌符号,需要一年复一年的等待。

反过来说,意义在场了,符号也就不必要了。在菲兹杰拉德的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TheGreatGatsby)中,男主角盖茨比一直在遥望着河对面的那盏小绿灯,因为绿灯旁边是他的梦中恋人黛西的家。绿灯对盖茨比来说,就是黛西存在的象征,可望而不可即。小说中有一个奇怪的细节,最后盖茨比终于如愿以偿,邀请到黛西到他的豪宅参观。当他们走到窗前时,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河面上雨雾弥漫,绿灯看不见了。整部小说中,绿灯和黛西从未在同一场合出现过。对于盖茨比来说,黛西在场了,符号就不需要了,这场雨雾似乎就是解释意义已经在场的证明。

应当说,这两位作家和导演,敏感地体会到了符号的“意义不在场”原理,符号只是意义的承载物,替代才能表意,而替代表意的第一原则,就是姓名牌或绿灯代表意义,只有在意义不在场时才有用。而陆焉识本人不是陆焉识的符号,黛西不是黛西的符号,要表达的意义与符号本身必须不同。图画、影片、姿势,都与表达的意义有很大的距离,需要解释。我们偶尔可以看到“原件”:例如消防演习中半真半假地放了一把火,博物馆假定陈列了“真实”文物,法庭上出示人证、物证。这些都不是原件,而是替代:此凶器据说可以射出杀人的子弹,放到法庭展示台上时,却已经不是杀人的那把手枪,而是“曾经”杀人的武器。对博物馆的展品,也应作如是观。脱离原语境的实物,已经隔了一个时空距离,就不再是 “原物”,而是假定承载“证明当初情况”意义的符号。

二、符号越多,意义越不够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似乎是奇思怪谈的结论:既然需要符号的原因,是相关意义之阙如,那么某种符号越多,就越暴露出相关意义不在场。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认为某种相关意义已经在场,而依然出现大量符号,那就证明我们还没明白这些符号的真正意义。

中国古代官员出场要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坐堂审案要三呼四喝,要打出 “肃静”“回避”等牌子,甚至要杀威棒伺候,原因很简单:平民百姓虽然看到官员的椅子或轿子,甚至看到官员本人,却还没有充分了解官员的权威,这个权威需要符号来宣扬。这实际上是个程度问题:有所了解,意义似乎在场,但是了解不够到位,意义的强度不够。所有的仪式,实际上都起到了这样的意义警示作用。

理解程度不够,也是一种不在场。例如,教师在讲课时说:“同学们,同学们,这问题至关重要。”难道“同学们”不在场吗?他们人在场,注意力不一定在场,或者不一定足够在场,需要提醒以保证给我下面要说的话足够的注意力。所有的提醒,实际上都是起这样的意义提醒作用。车展之所以需要美女“车模”,是因为人们买车的欲望不够,把两种符号叠加,希望用一种符号的意义,呼应加强另一种符号的意义。

那么,意义究竟先于符号而存在,还是后于符号而存在?从常理上说,似乎是有了表达一个意义的需要,表意者找一个符号加以表达,而接收者由此解释出原意义。实际上,意义并不先于符号表达而预先存在,有了符号才有意义。符号与意义是共生的,二者如一枚钱币的两面,缺一不可。符号可以表达发送者心里的意义,但是这种意义必须得到解释,才能成为意义,不然只是未能实现的意义;只是潜在的意图,而不是意义。例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哪怕钦差急使带着的虎符,也只是一个不携带相应权威的铜片而已。市场上橘子带一点叶子,表意一个不在场(尚未被理解)的意义“新鲜”,而一旦顾客决定购买,摊主甚至会帮助顾客去掉叶子。

不仅人造的符号如此,自然界无发送者的符号也是如此。例如,温度计的变化,是气温造成的,意义虽然已经存在,但是既然没有被觉察,气温意义就不在场,需要温度计提供的符号来指出。因此,虽然符号与意义同时产生,符号却是意义的条件。

J·希利斯·米勒曾举最普通的路标为例以说明这个道理:“这犹如一个路标表明其所指之物在另一个地方,在那边,不在场。”路标指出的是前面某种路况,驾驶者没有看到的,此路况他目前看不见,或判断不清。一旦看清楚了路况,路标也就没有必要设置了。*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4页.因此,塔拉斯蒂说:“从意义上说,符号表意,只是一个‘待在’(becoming)”,*Eero Tarasti.Existential Semiotics[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0,p 7.不是一个已在。因为一旦意义被理解,符号过程就整个结束了,甚至意义也就消失了。符号的作用,在于催促我们寻找尚未知的意义。

反过来,意义一旦已经被理解了,符号的必要性就会被取消。这就是《庄子》中“得意忘象,得鱼忘筌”的意思:报纸一旦读过,就不必再保留报纸;神秘文书一旦有满意之解,神秘就自我取消。只有一种情况,解释者觉得符号文本比其解释更为重要,此时他情愿保留文本,对解释反而不在乎。例如,名人来信珍藏在传宝箱,诗歌记在心里而忘掉解释。此时,符号文本具有另外一种未在场的意义,即所谓的“诗意”。*江飞.第四种符号:雅各布森审美文化符号学理论探析[J].符号与传媒,2014(4).

三、意不足,符号补

意义不在场原理可以解释社会文化中的许多现象,不管是历史上的情况,还是当代社会文化的现状。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最日常的符号来说明这个道理:去商店买衣服,衣服的内标签上会有S、M、L、XL等标识,分别代表:小号、中号、大号、加大号,这正是因为我们无法直观地看出衣服的号型大小,所以为了选择合适大小的衣服,我们需要这些内标签的协助。反之,如果在自己的衣橱里找衣服来搭配,我们就没有必要去看号型了,因为这些衣服的号型已经是选择过的,都是合适的了。此时,人们依然要选择另一种“合适”,此时要考虑怎样搭配,可以到某个场合去,让其他人解释出某种意义,例如“端庄”“大方”“美艳”等。

例如,电脑屏幕上放的一张图案,总是某种本人非常盼望,却是在办公室里不在场的东西:绿色的大草原、茂密的森林、险峻的高山,或是心爱的孩子——总之是在办公室环境中最深切地感到不在场的东西。再如,书桌或办公桌上摆上一个盆景,作为一个绿色符号,盆景对应的是办公桌周围自然环境的失衡和自然生态的不在场。

我们不难发现,生意人往往拥有宽大的书房,其中的红木家具和大花瓶,富有历史的厚重感,摆放的精装书往往占据了整面墙。我们会认为此人极具文化底蕴,是一位拥有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成功人士。其实,这些摆设是塑造形象的工具,而且正是塑造自己“并非如此”的形象。同样,社会上的年轻人喜欢泡酒吧、喝咖啡、吃牛排,而一旦真的去国外留学,反而不喜欢吃面包,想念中国的饭菜。这时,带有文化色彩的符号并不是代替对象,而是以自身的意义塑造能力创造了对象。

在历史上,正是因为礼乐崩坏,孔子才提出系统的“礼乐教化”理论。*祝东.仪俗、政治和伦理:儒家伦理符号思想的发展及反思[J].符号与传媒,2014(9).以当前的例子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广告刚出现时,经常有电动机、水泥搅拌机等等生产设备的广告,那时生产工具尚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缺口。现在则全部是消费品广告。难道现在人们不从事生产吗?当然不是,中国一直是制造业大国。广告这种符号文本,目的是导向不在场或不够在场的意义,对当代中国而言,生产已经过剩,不够在场的是消费。前些年,农村常有这样的宣传语:“要想富,先修路”,那时农村虽然有些农副产品,但因为路不好,东西就运不出去,也没有商人愿意上门收购。而现在农村富裕了,而且村村通了公路,这样的宣传语就已经差不多绝迹了。

大学生进校报到,立即要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实际上,学术诚信是国际学术界的通例,不只是对研究生而言的。只是因为近年来学术诚信缺失严重,不断强调学术道德问题似乎起效甚微,学生写作更是漠视规范。正是因为诚信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用这个符号先入为主地提醒。实际上这个“补缺”原则,也适用于任何合同、契约、保证书、保险单,甚至各种金融信贷,尤其适用于程序很多、条款很多的文件。文件不胜烦复的条款,目的就是准备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被解释为某种意义。如果文件上最后写明“以上条款的最后解释权在公司”,这个文件就等于白写。

魔术这门艺术的最大魅力就是解释意义不在场。所以魔术的最热心解释者,最主要的欣赏者,都是不服魔术师的花哨手法,想猜透其中秘密的人。这是魔术与杂技的最大不同,在观看杂技时,尚不在场的意义是“人的身体究竟能灵巧到什么地步”。在观看魔术时,尚不在场的意义是“此人的花哨手法藏起了什么秘密”。因此,刘谦在春晚中的魔术被网友“解密”之后,其本身的魅力也就消失了。魔术的最大魅力,要在符号接收者对“解释”无能为力中体现出来。观众越是无法获得魔术符号文本的“解释意义”,他获得的快感就越强烈。而魔术师所做的,正是费尽心思为符号的解释设置障碍,使符号解释意义不容易在场。所以,魔术的表意机制有点像谜语,而杂技像诗。

四、不在场叙述展开的基本动力

叙述是一种描写动态变化的符号文本,一般描写的是卷入人物的变化。叙述延续其主要情节线索的动力,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巴尔特认为悬疑是“结构本身的游戏”,它“完成语言本身的定义”。*Roland Barthes. S/Z[M].New York: Hill & Wang, 1977, p.119.一个故事要朝前推进,而且要让小说读者或电影戏剧观众不断地感兴趣,坚持读下去看下去,叙述文本的下一步解释就必须不断地缺场。不仅是情节的结尾方式不能在场,而且情节的下一步进行方式不能在场,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悬疑”。

“悬疑”有三种:倒述、预述和伏笔。倒述即所谓“扣留信息”,制造悬疑的效果众所周知,为节约篇幅,本文就不详论了。预述就是“剧透”,应当说是在破坏悬疑。实际上,制造悬疑的小说或电影的结尾经常是能预料到的:善恶必报,爱情长青。因为这些体裁是公众性的(communal),必须尊重社会道义需要。而这些叙述的进程,也就是冤屈如何得直,爱情如何克服重重阻碍,使叙述始终处于悬疑之中。

例如,侦探小说中的“凶手”最后必定落网,被绳之以法。但是在侦探小说展开的过程中,那个未知的策划并实施杀人的人,经常久久不会出现,拖得越久,悬疑就更紧张。耐读的侦探小说,凶手经常是以无辜的好人面目出现,也就是解释意义远远不在场。一旦这个人的真实身份被侦探揭开,他的作案动机与作案过程被剥露,被遮蔽的意义就得到了解释。到这时候,犯罪小说就非结束不可了,因为意义已经在场。下面就只剩下惩恶扬善,让观众的智力满足后,道德感得到满足。同样的不在场机制,实际上适用于任何叙述。例如,才子佳人小说、言情小说,以及其当代变体“青春剧”,其结尾早就可以预料,有情人必成眷属,“两个人如何走到一起来的”才是个观众好奇的问题。

这种“类型故事”结尾可期,为什么读者乐此不疲?因为它们的总结构是一种预述:提前预述结论,而让后文在事件的正常位置上说出全部情况。预述照例是破坏了叙述的“下一步”意义不在场原则,使作品失去悬念。叙述展开的主要动力不是西方小说那样的“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而是靠另一种不在场取得进展动力,即回答“要出现的是如何会出现的”。中国传统白话小说中倒述偏少,预述却偏多。中国传统白话小说中的预述,大部分是有回应的预述,即先提前点一下,以后再详细讲述。

实际上,所有的传统长短篇小说,楔子中都多少点出了故事的结局,故事尚未开始已知结果,因为本来读者和听众都对历代英雄故事耳熟能详。例如,《水浒传》一开始就写了洪太尉放走妖魔:“今日开书演义,又说着些甚么?看官不要心慌,下文便有: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直使宛平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以后每当说到一个英雄入伙梁山,尤其是动机并不十分周全时,只消说“也是地煞星一员,就降了”。《隋史遗文》第三回说:“况且上天既要兴唐灭隋,自藏下一干灭杨广的杀手,辅李渊的功臣,不唯在沙场上一刀一枪,开他的基业,还在无心遇合处,救他的阽危。这英雄是谁?姓秦名琼字叔宝,乃祖是……”秦琼所要扮演的角色甚至“巧遇救主”的情节,都预先已经说定。只要与预述有呼应,就理由十足,所以叙述的动力,依然是下一步意义“不在场”。

传统白话小说中最常见的,是每回结尾的公式化预述。《儒林外史》第二章周进参观考场晕倒,“不省人事”:“只因这一死,有分教:累年蹭蹬,忽然际会风云;终岁凄凉,竟得高悬月旦,未知周进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预述使“未知周进性命如何”的悬疑完全不再存在。预述也经常出现在情节的危机时分,《西游记》中,每次唐僧被妖怪抓住即将入锅被吃掉,总会出现一个预述式的干预:“这一回,也是唐僧命不该死。”下面的故事只是讲述唐僧得救的经过,得救这结果是命定之数。《金瓶梅》中每一情节转折,总有预述干预,例如第二回:“一日,也是合当有事,却有一人,从帘子下走过来,自古没巧不成话,姻缘合当凑着。妇人手里拿着叉竿放帘子。”一句话中间有两个“合当”,似乎没有不在场的意外,实际上这是叙述者在欲擒故纵:虽然命定如此,该在场就会在场,但是天意人不知,所以读者依然要看天意究竟如何出现。

如果按照顺序出现了某种情节,却缺乏意义,就出现了伏笔。例如,《安娜·卡列尼娜》说到安娜见到火车失事,在情节发生的时刻似乎没有意义不在场,后来读者才知道是预兆了安娜的自杀。《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宝玉看到了《金陵十二钗》三册中的画与题诗,听到了《红楼梦》十二支曲。曲子的词过于模糊,我们不知道这梦境有什么意思。只有在读完全书后,重读此章才能弄懂,所以这里不在场的成了伏笔(foreshadowing)。所谓伏笔,就是情节的描写过于尊重事件发生的顺序,但是其意义并不在场,要到后来才知道。对太虚幻境这个梦最明显的回应,是贾政命令宝玉到大观园题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哪年哪月的事了。贾政又命他题咏。宝玉只顾细思前景,全无心于此了……(贾政)遂冷笑道:‘你这畜生,也竟有不能之时了’。”宝玉的才气突然无法对付这个玉石牌坊,因为他忽然发现这不属于大观园,也不属于“蓬莱仙境”之类的世俗乐园,而是他自己也无法追寻的梦境世界的复现。因此,庚辰本脂批说:“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所有这几种叙述情节展开的动力方式,都是德里达所说的“一种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的游戏”。*雅克·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C]// 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下一步难以预料,因此意义和解释,总是落在尚未得到叙述的未来,我们必须跟着叙述一步步前行。

五、不在场是意义活动的核心

不在场是一切意义活动的根本原则:只有当意义不在场,符号的解释才会被引向意义。这个问题说起来似乎比较抽象,实际上非常具体。本文以上四节举的例子,都是浅显易懂的。《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无”,意义不在场,才能观其奥妙;“有”,意义必有归宿。“有”“无”“同出而异名”:“有”和“无”,在场与缺失,是同一符号过程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意义不在场,才能使符号活动朝解释方向进行;意义必须能够解释,文本才能展开。

这个问题如果从逻辑上看,几乎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任何一个符号的意义,必然用另外的符号对它进行解释。根本言之,解释即意味着符号的取代。具体言之,一个符号A还存在,是因为尚未对其进行解释(解释意义不在场),亦即另外的符号B还未登场,一旦解释(解释意义在场),即另外的符号B登场,符号A自然退场。解释是符号的轮替,是死亡与新生。

也许我们根本不需要说得那么抽象玄虚,意义的不在场是一个常识,很多人敏感地懂得这个道理。辛弃疾的《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可以说是符号意义“不在场原理”的最生动说明:正因为青春年少时不懂得愁的滋味,愁的意义并不在场,才“为赋新词强说愁”,用诗词这一文字符号代表不在场的愁;一旦人到中年之后,饱尝忧愁滋味,或是心里充满了忧愁,愁的意义已经充分在场,此时就不能再以“说愁”来指代愁滋味。这时要描写愁,当然还是可以的,因为愁上加愁,有一个程度问题,此时就需要比喻,需要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千古名句,都是在无法再说愁的时候,只能写“更深一层”的愁。

当意义的程度实在超越了解释可能时,辛弃疾的做法是“欲说还休”,陶渊明则建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说可能是更好的办法。维特根斯坦有名言:“对于不可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前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他认为,一个思维缜密的哲学家不可妄说,因为有的意义解释,可能永远不在场。庄子《天道》篇云:“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轮扁以斫轮而喻,“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语言不过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的符号而已,是领会“意”的工具,一旦用符号表达出来,其中的真意就消失了。这时候的沉默无语,不仅是一种符号表意,而且是更深刻的符号表意。

(责任编辑 周 骥)

10.3969/j.issn.1008-6382.2015.06.001

2015-10-2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13&ZD123)成果之一。

赵毅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

H0

A

1008-6382(2015)06-0003-06

猜你喜欢

符号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学符号,比多少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符号的由来
“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有意义和无意义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