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对消费主义的批判——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5-02-20牛云芳许屹山

关键词:对象性存在物消费主义

牛云芳,许屹山

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环境的被破坏,根源在于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实践行为方式,其本质上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消费主义盛行,结果必然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加剧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与自然同生同体的思想,对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消费主义的本质。

一、消费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消费主义(consumerism)作为现代性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末的英国。当时地方贵族之间在消费方面互相攀比,进行各种豪华消费,开创了消费主义风气之先河。18世纪,产业革命为社会的大规模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原来局限于贵族阶层的消费主义开始扩展到中产阶层。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完成,全社会范围的大规模消费有了更加丰富的物质基础。伴随社会财富的激增,平民百姓都成了消费主义的践行者,于是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在资本主义国家蔓延。20世纪60年代,消费主义波及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欧美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而且这时的消费主义开始具有现代意义,消费不是仅基于人们的生理需要,也不仅仅由经济因素决定,而是主要基于满足“欲望”的冲动,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在此意义上,现代意义的消费主义与“消费社会”是相互催化而成的。“当品牌成为家庭词汇的时候,当包装、加工的食品广泛出现的时候,当汽车占据了美国文化的中心位置的时候,消费者社会就在20世纪的美国产生了。”[1]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人类经历了马克思所言的前商品社会时期、商品社会时期和商品化时期,已进入消费社会时期:“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2]1在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物品匮乏的时代早已过去,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商品包围着人们。全球化浪潮下,由于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及大众传媒的加速器作用,“一个在西方发达国家业已存在的消费社会正在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逐渐形成,深刻影响着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3]。

消费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价值观念,也不单单是一种纯粹的实践行为,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在世界观层面,支撑它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生观价值观层面,它主张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因此,消费主义内含着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对物的无度消费。在实践层面,消费主义践行的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及符号消费,内含着对自然的破坏(如环境污染)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的心灵的空虚。它是建立在“消费越多越幸福、消费越多越民主、消费越多越进步”的主张之上的[3]。所谓的“时尚动态”和“大众传媒”煽动着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已经由满足“需要”攀升为满足不断增长、变化的“欲望”。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幸福观、节俭观、审美观,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否定。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消耗物品的活动及过程。其基本属性是自然属性,消费活动的“始”和“终”两端直接联系着自然。消费品来源于自然界的物质及能量的改造和加工,消费结束后的“废物”又以物质或能量的形式抛向自然界。通过“索取”和“抛弃”,消费活动紧紧连接着人和自然。作为一种膨胀、过度、异化、非理性的消费理念及行为模式,消费主义将严重破坏生态自然平衡:“索取”无度,将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抛弃”无度,将加剧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和物质主义所主导的消费理念、模式,把自然看成是满足自身私欲的工具、手段,不仅是对自然的破坏,也是对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践踏,严重违背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性对象性”原则。

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感性对象性思想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思想的扩展、深化,或者说是变革。在费尔巴哈那里,感性对象性的含义包括2点:其一,“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即没有对象,主体就是无;其二,“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4]。在《手稿》中,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第一个命题扩展为一切“存在物”,认为任何现实的存在物都毫无例外地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而一个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的存在物,就不可能是真实的、现实的、感性的存在物,就是抽象的东西,就是虚幻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东西。他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5]106-107

这里的“感性对象性关系”揭示着人与自然的原初统一关系。横向看,它包含3层意思:其一,在存在的根本意义上,自然是人的存在的确证,是人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那么人的存在自然离不开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的存在是人的存在发展的前提。自然界不仅为人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且提供人之为人、人之发展、人之完善之所需的“材料”“对象”“工具”。“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56人不仅依靠自然生存,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其二,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他是能动的存在物,其能动力量作为天赋、才能、欲望、激情等存在于人身上,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而人的才能、天赋、激情等的发挥发展必须以自然界为对象和前提条件,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人又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5]105人的受动性、被动性表明,现实的自然界虽然是人化的自然,但其仍保持自身的发展规律,会制约、限制、影响人的存在发展。人的能动与受动的展示,都是以自然界为对象、为前提。其三,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能更好地得到理解。“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5]83人的自然的存在同样也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5]83人在改造对象自然过程中证明自己是社会存在物,因为自然界,无论是在客观方面还是在主观方面,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要求相适合地存在着。通过生产、改造,自然界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界是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中生成的,是在社会中被确证的。

马克思看重的“自然”是人的自然,是人化自然,或者说是“人类学自然”,而不是所谓的原生态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须臾不可分的血与肉的关系,是共生同体的,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或者说是主客一体的。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像消费主义者那样局限于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把自然看成是满足自身欲望的工具。人与自然不是彼此外在的、分离的,而是内在关联的,任何一方都需要对方来表现和确证自己的存在。否则,双方都是无,都是抽象。如此,“人—自然界”的关系是种前理性、前概念、前思维的主客一体。

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的活动”。从纵向看,我们必须立足于对象性感性活动 (即实践)来理解人与自然的互生关系。感性是实在性、是对象性、是人的生命表现,感性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的客观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多次提到“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马克思没有单纯地、抽象地理解自然界,而是从感性活动入手理解自然界。把现存的自然界看成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中生成的,是人的感性活动视野中的自然界。没有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就没有对象性的自然界。“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是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5]89人们生活、生产于其中的感性的、现实的自然界是历史地变化的,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中不断向人敞开着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5]90

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的活动”作为原则和出发点,开启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存在论论述视域。这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立足于“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基础上的存在论论述,为我们批判消费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三、消费主义的本质及危害

自然界不是外在于人的、与人无关的、冷冰冰的“外在之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份子,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人的“对象”,是人之为人的对象性存在物。一定意义上说,自然是人类之家,人对自然而言既是在外的又是在内的;同时,二者是在感性活动或实践基础上相互生成、相互规定、相互确证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同体关系。因此,我们在实践生活中要把自然看作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合理地对待自然,取之须有度。目前,由遵循利润至上原则的资本逻辑运动暗中支配的消费主义则奉行着对自然界进行任意索取、宰割的原则,取之无度,把自然看成是达成自己欲望满足的工具和手段。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存在论原则。要彻底破除消费主义的迷雾,首先要看清消费主义的资本本性及其虚假的意识形态性质;其次,要立足于“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对现存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进行变革。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及行为实践,有着深刻的内驱机制,即资本的逻辑运动机制。“资本逻辑是消费主义生成和盛行的核心根源”[6]。资本的本性是不断追求价值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仅要生产大量甚至过量的商品,而且要通过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将商品销售出去。这种资本运动机制,既依托自然又破坏自然,既是对人的剥削也是对自然的剥削。自然资源是资本运动的物质基础。资本的运动需要把自然资源吸纳到经济体中加以消耗,从而变成社会消费的物品。与活劳动相比,自然资源和环境仿佛是赐给资本的“免费的礼物”,马克思称其为“不费资本分文”的生产力。但是,在消费社会中,资本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力和实现自我膨胀,需要不断向自然界扩张和向人的消费欲望扩张。“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7]资本运动借助于消费主义,促使人们把消费变成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促使人们“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8]。

消费主义是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让你觉得消费越多越好、越幸福,消费越多越富有,个人的幸福程度与其消费商品的数量及档次、符号价值直接相关。比如有车比没车幸福,拥有苹果手机比拥有一般国产手机幸福。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另一个主张就是把消费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经济的增长依赖于消费的增长,消费越多,经济就越发展、越进步,“不消费就衰退”;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消费权限和消费自由空前扩大,“消费品面前人人平等”,各种商品平等地向不同阶层的人开放,打破了先前的社会的等级结构。这使人们产生一种幻想:在消费中我是自己的主人,而消费平等就是社会民主的标志。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本质上违背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在这种 “消费越多越幸福←消费越多越民主←消费越多越进步←资本逻辑运动”的资本运动机制推动下,消费主义在现实社会中大行其道。驱动消费主义的资本运动机制是为了谋取永不满足的剩余价值,它向社会提供商品只是实现剩余价值或者私人财富增长的一种手段。因此,当某种自然资源较为充裕而影响到私人财富的膨胀时,就会出现人为破坏资源而有意制造资源的稀缺来增加其交换价值的现象。另一方面,在资本逻辑的推动及消费主义的倡导下,新潮的商品总是层出不穷,且被赋予了一系列的符号价值。这样,在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没有衰落的情形下,如果与其所相关的符号价值已经式微,人们便毫不犹豫地扔掉此物,而去追求一种附有新的符号价值的物。于是,“今天,生产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使用价值或其可能的使用时间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据其死亡”[2]29。消费主义催生的各种快速消费,必然导致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其结果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则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消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在感性活动中即实践中进行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是使人与自然分离的基础,也是使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基础。由于异化的扬弃同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要真正解决生态危机,批判消费主义,仍须立足于感性对象性活动,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中扬弃消费主义赖以产生的资本逻辑运动,扬弃私有财产,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行变革。问题的最终解决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5]81目前,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就是恢复人与自然的共生同体关系的一种努力。我们不仅要树立环保意识、低碳消费意识、勤俭节约意识、节制物欲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意识”付诸行动,在生活、工作中切切实实从点滴做起,物质上低配自己的人生,精神上高配自己的人生,践行绿色消费、精神性消费、发展性消费。

[1]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4-216.

[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9.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毛勒堂,高惠珠.消费主义与资本逻辑的本质关联及其超越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0.

[8]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70.

猜你喜欢

对象性存在物消费主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Film review:WALL·E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
探析餐饮业服务人员素质框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