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奥武甫
——基督教传统下的古日耳曼英雄①

2015-02-20王文俊

关键词:史诗基督教上帝

王文俊

(云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贝奥武甫
——基督教传统下的古日耳曼英雄①

王文俊

(云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贝奥武甫》是一部由基督教僧侣在保留原本的古日耳曼英雄事迹的基础上加入宗教因素的史诗,不仅展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话意识、宗教意识、世界观以及伦理道德,也深刻地表明了贝奥武甫是一名基督教传统下的古日耳曼英雄。

贝奥武甫;基督教;基督教文学;古日耳曼英雄

《贝奥武甫》不仅是中世纪欧洲的第一部民族史诗,还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开篇之作,成为人们了解英国文学,尤其是古英语诗歌的起点。这部具有吟游诗风格的作品成书于盎格鲁-撒克逊晚期,以古日耳曼英雄贝奥武甫的英勇事迹为主线,经之后不同时期的人们尤其是基督教僧侣的口耳相传不断丰富起来。诗篇完美地体现了古日耳曼异教文明渊源与基督教文化的相融。《贝奥武甫》不仅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源头的骄傲,而且也是日耳曼民族最杰出的英雄史诗。

学者们对《贝奥武甫》作品本身的关注和研究远远超出其单纯的文学价值。王继辉指出:“Archibald Strong在1921年出版的《英国文学简史》中论述了《贝奥武甫》是古日耳曼文化的真实再现。”[1]作品蕴涵的多层寓意不局限于体现日耳曼人生活和描述侠肝义胆的氏族英雄,而且还反映了基督教因素在这部日耳曼史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Klaeber强调:“史诗中所涉及到的基督教内容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每一点基督教因素几乎无一例外地深深融入了作品的精髓中。”[2](P102)White Lock为了进一步论证《贝奥武甫》中贯穿始终的基督教精神,深入探究了诗人引用圣经的方式,指出诗人深谙基督教教义,为了达到娱乐和教化的双重目的,《贝奥武甫》在选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处处渗透了基督教浓郁的说教色彩,成为英语宗教诗歌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3](P27)

一、基督教因素的植入原因——缘于成书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

《贝奥武甫》是一部描述古日耳曼文化的半写实诗歌,但其中却带有浓郁的基督教色彩。究其缘故,是由其成书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关于创作背景,肖明翰指出:“自盎格鲁-撒克逊人于6 世纪皈依基督教后的几百年里,在英国大部分地区并存的基督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一直处在矛盾、冲突、相互影响并逐渐融合的动态关系之中。”[4]在中世纪的英国,来自北欧的日耳曼人的后裔在皈依基督教后并没有遗忘或放弃他们祖先的文化,相反,由于关于这些传说的诗歌具有耳熟能详、可娓娓道来的特点,古日耳曼英雄的传说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还进入了修道院,为教士们所喜爱。据记载,英国的修士们非常喜欢竖琴歌手的吟唱,也因此遭到教会上层的嘲笑和敌视。[4]从这里可以看出,异教徒的传统文化要适应和融入基督教文化占主流的社会,就必然要整合一切可能被整合的基督教因素,才可能获得更大的“存活”空间。在基督教传统和日耳曼传统共存的英国,日耳曼文化要符合教会上层的肯定和满足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正统宗教的诉求,必须在矛盾冲突中逐渐走向融合。

基督教对于英国而言是一个源自欧洲大陆的外来宗教。关于基督教在英国的传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根据比德(Bede)用拉丁语所著的EcclesiasticaGentisAnglorum的记载,受罗马教宗格里高利一世(Gregory)教皇的委托,奥古斯丁(Agustine)与其他几位教士于公元597年在坎特郡的萨奈岛登陆,开始在英国传播基督教。另一种说法是“早在公元2 世纪,基督教即已传入不列颠岛。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两位皇帝签署了著名的《米兰赦令》,共同赋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这一历史事件极大地促进了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也正是在313 年之后,基督教才逐渐在不列颠岛内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力量”[1]。无论基督教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在英国传播,可以肯定的是,基督教思想要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土地上逐渐取代日耳曼文化的统治,并在短短的几百年间演变成为主流文化,就必定要经历一个抵制冲突、激烈碰撞、互为一体的动态过程。奥古斯丁在英格兰开始传教的第三年,收到教皇格里高利的一封亲笔书信。书信上提到“不要拆除那个国度中供奉的神像的庙宇,而应毁掉里面的泥偶;要准备好圣水,并在那些神庙之中淋洒;要建起祭坛,并将生圣物置于其上。因为,如果他们的神庙保存完好,他们便有了从膜拜魔鬼转向供奉真正上帝的条件;他们如果看到自己的神庙未被损毁,便可能放弃曾存于内心的错觉,会更方便地到他们常去的场所,认识和拜奉真正的上帝”[1]。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教皇对于征服异教文化用心入微的巧妙做法,“保存其原有的神殿,毁其泥偶,淋洒圣水”,就是保存原来的外在形式(神殿),注入新的内涵(圣水)。正如诗歌《贝奥武甫》一样,它的发生背景是北欧的古丹麦,贝奥武甫是高特族的英雄,但诗歌的创作、修辞,处处都反映了基督教的影响。

二、基督教传统下的古日耳曼英雄

《贝奥武甫》发生在前基督教的黑暗时代(或称异教时代),由于自然环境的严酷,加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的多神教崇拜往往基于对自然、对力量、对财富的崇拜。但诗文的作者,或者说是故事的最后成型者,毫无疑问是一位基督教僧侣诗人,他必定遇到并解决了怎样塑造异教英雄和如何处理异教素材的棘手问题,做到既不犯明显的历史时代错误,又不违背自身信仰,并让故事为广大基督徒所接受。因此,诗人有意在原本反映日耳曼价值理念的英雄故事中将基督教的观念巧妙地添加进去,将其与原有的理念融为一体,使原本就接受了基督教教义的盎格鲁-撒克逊信徒们把带有基督教色彩的古日耳曼理念同样视为神圣而又可以接受的传统,进而避免两种文化的冲突。

陈才宇指出,根据史料记载和有关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有过贝奥武甫其人,也确实是史诗中提到的高特国王海格拉克的外甥。[5](P6)国王海格拉克率领舰队掳掠莱茵河下游的费罗西亚人,当满载战利品启程而归时,法兰克士兵袭击了船队。海格拉克死于战火,贝奥武甫奋勇杀死对方旗手后逃回高特。这件事发生在公元521年,史诗《贝奥武甫》中也穿插几次提到该事件,这正好与法国史学家所记载的史实吻合。这足以证明贝奥武甫这一人物的真实性。

《贝奥武甫》所展现的社会正值欧洲氏族社会的瓦解时期,通过氏族之间的掠夺战争获得财富,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人们所推崇的英雄多为英勇善战,可以追随氏族首领浴血拼杀,并因立下显赫战功而得到奖赏的荒蛮莽夫——这是古日耳曼文化中英雄的标准。但史诗的作者并没有对贝奥武甫在氏族战争中的英勇施以过多的笔墨,而是通过勇战妖魔这样一个古日耳曼民间传统神话的基本模式,在没有宣扬战争与仇杀的基础上,将贝奥武甫塑造成为一个为人类降妖除魔、开洞取宝的可敬可爱的英雄,这既符合基督教崇尚人类和平,上帝与魔鬼之间永恒斗争的主题,又符合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对于英雄的定义和古日耳曼时代英雄的价值观念。这样,《贝奥武甫》的作者可以在不违背基督教教义的前提下,带着同情甚至赞美的心情来塑造贝奥武甫这个异教英雄。

三、贯穿始终的基督教色彩

《贝奥武甫》中处处渗透出笃信上帝的基督教观念。《贝奥武甫》的作者在整理民间关于贝奥武甫的口头创作素材时,为了将其信仰的上帝与古日耳曼传统中的众神统一起来,巧妙地利用了基督教化的盎格鲁-撒克逊语言,利用恰到好处的歧义将二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这使得作品中体现的宗教观念有了双重性,即多神教和一神教的思想交织在一起。作者在诗中提到的神灵、人物、事件乃至一些价值观念都可以同时在基督教和异教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解读。肖明翰强调,在古英语乃至其他日耳曼语言中,“这种对词汇的基督教化并非是用基督教意义取代其前基督教意义,而是延伸其意义来包含基督教观念”[4]。所有这些词汇能产生作者需要的歧义,来满足其基督教的观念。诗人没有在史诗中直截了当地使用明白无误的基督教术语以及《圣经》中特有的称谓,而是使用了来自盎格鲁-撒克逊语里那些指称异教神灵,但已经被基督教化了的称谓,如以小写字母开头的god,既可以指基督教中的上帝(God),也可以指一个异教神灵(a god)。一个古日耳曼民族的国王向god祈祷是合情合理的,与作者同时代的基督教读者既可以从诗中人物的角度去理解,国王是向异教神灵祈祷,也可从他们自己“更高”的角度去认为国王所祈求的是Almighty God(全能的上帝)。诗歌对于上帝的赞美是至高无上的,对不信上帝的人是强烈反对的:“他们的心里只想着地狱,不知有主宰者,不知有仲裁者,不知如何赞美天堂的保护者——那光荣的王。”(第180~183行)[5](P24)史诗中“反复无常的命运之神”便可以与仁慈而万能的上帝同日而语。这样的创作既可以为有着古日耳曼传统的盎格鲁-撒克逊大众所接受,又可以在日耳曼传统的大殿之中泼洒饱含基督教教义的“圣水”。

英雄贝奥武甫的出场正是要去对抗罪恶,无论是格兰道尔,还是母妖的出现,都可以在《圣经》中溯源。贝奥武甫和格兰道尔的鹿厅搏斗,在隐约之间被诗人赋予了上帝与魔鬼之间斗争,即基督教神学体系中善与恶永远冲突对立的主题。格兰道尔被《贝奥武甫》的作者描述成《圣经》里该隐(Cain)的后代,该隐是亚当和夏娃违反上帝的忠告,吃了禁果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因为心生嫉妒而杀死自己亲生弟弟亚伯(Abel)的人。他因此遭到上帝的诅咒和惩罚,被打上记号,驱逐出人类社会。该隐被认为是原罪①原罪,即《圣经》中所记载的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偷食了智慧之果,懂得了男女羞耻之事,被上帝逐出伊甸园。根据原罪说,任何人生来即是恶人,只有笃信上帝,才可能获得灵魂的拯救。的继续。由于他是人类史上第一个杀人者、第一个弑兄者,他逐渐被看作是一切杀戮、血腥、罪孽的根源,也被认为是一切魔怪的祖先。正是根据这种传说,《贝奥武甫》的作者在诗里说,“这恶魔的名字叫做格兰道尔,他是塞外的漫游者,占据着荒野和沼泽;这可恶的怪物统治着一片鬼魅出没的土地,那里是该隐子孙的庇护所。那里滋生了大批妖孽……他们长期与上帝抗争,上帝给了他们应有的报应”。(第102~104行)[5](P21)为了突出妖怪格兰代尔与该隐和撒旦的关联,诗歌中多次反复地称之为“恶魔”。格兰道尔被诗人多次强调为恶魔的代表、该隐的后代,表明他是罪恶的代表;而贝奥武甫与之搏斗,必定属于上帝的阵营,是善的代表,是与恶作生死斗争的英雄。所以,贝奥武甫与格兰道尔的冲突,实际上是上帝与魔鬼之间永恒斗争的组成部分。诗歌对于英雄贝奥武甫的歌颂,等于是对上帝的歌颂,在充满古日耳曼英雄文化的庙宇中,建起歌颂上帝与魔鬼永恒斗争的祭坛,并将贝奥武甫代表的上帝的正义力量置于其上。而史诗的后半部分讲述的屠龙夺宝的主题不符合基督教教义。在战火龙前,贝奥武甫发出豪言壮语:“我年轻时就曾身经百战;如今年事已高,但作为人民的庇护者,只要作恶者胆敢从地洞里爬出,我就一定向他挑战,让我的英名千古流传。”(第2511~2515行)[5](P115)对荣誉的追求是日耳曼英雄主义的核心内容,这与基督教教义形成了极大的冲突,个人对荣誉的崇拜,类似于位居基督教七重罪之首的虚荣,正是虚荣造成了撒旦的叛乱和人类的堕落。基督教认为,人世间的任何英雄业绩都微不足道,因为人从伊甸园来到世上,本身就是堕落的结果。贝奥武甫杀死代表罪恶的格兰道尔及其母亲,根据基督教的批判标准,善注定是要战胜恶的,这样看来,贝奥武甫的胜利也就是注定了的。但在成为高特王的第五十个年头,为了国家和臣民的安宁,年迈的贝奥武甫拿出了当年英雄般的气魄,攻入巨龙藏有宝藏的山洞,英勇地屠龙夺宝而殒命,高特人陷入无尽的悲伤,贝奥武甫的领主将宝藏安放在他的墓冢当中,哀悼这位最伟大的君王。英雄比任何人都更渴望颂扬,渴望同胞们赋予的荣誉。这也在暗示,按照基督教的标准,贝奥武甫并不是英雄,他在临死之前的遗愿是要臣民把他的坟墓高高建在海岸上,便于他的人民前往悼念,也可被航海者称赞。诗歌最后也是用对贝奥武甫的评价结尾的:“世上所有的国王数他最仁慈、最温和、最善良、最渴望为自己争取荣光。”(第3180~3182行)[5](P140)

有象征意义的数字也是对《贝奥武甫》的基督教立场的有力证明。在贝奥武甫决定出力相助铲除格兰道尔时,他精心挑选了连同他自己在内的15位壮士乘风破浪来到古丹麦。15是5的倍数,根据《圣经》中数字的含义,凡数目中有5者,都有“负责”的意思。而当年迈的贝奥武甫去战火龙时,他只带上了随行的11名战士,但那名盗宝的肇事者也加入了征讨的行列,成为了队伍中的第13个人。13是基督教最为忌讳的数字,耶稣受难前和弟子们共进晚餐时,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就是出卖耶稣的犹大。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那天的日期是13日,因此,13被基督徒看做是苦难和不幸的象征。《贝奥武甫》诗歌中15和13的出现,并非一种无意的安排,把它们放在一起,很明显就可以看出两个数字相反的象征意义。这也就暗示了贝奥武甫为了荣誉而执意屠龙夺宝的悲剧性,意在表明,违背上帝意志的人将失去上帝的庇佑这一基督教教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贝奥武甫》这部盎格鲁-撒克逊史诗,不只是古日耳曼英雄文化的结晶,而是由基督教教徒根据传教的需要,在保留日耳曼英雄文化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添加了基督教教义和理念的再造作品。《贝奥武甫》的创作和整理过程充分体现了僧侣诗人为处理基督教和日耳曼异教的文化冲突,在日耳曼英雄史诗中加入了基督教教义,既保持了原有史诗的背景、主题、内容,又让人们看到了上帝所映射在英雄身上的光芒。史诗《贝奥武甫》不仅展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话意识、宗教意识、世界观以及伦理道德,也表明了贝奥武甫就是一名基督教传统下的古日耳曼英雄。

[1]王继辉.再论《贝奥武甫》中的基督教精神[J].外国文学,2002(5).

[2]Frederick Klaeber.Beowulf and The Fight at Finnsburg[M].Berlin:Nabu Press,2010.

[3]Dorothy Whitelock.The Audience of Beowulf[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4]肖明翰.《贝奥武甫》中基督教与日耳曼两大传统的并存与融合[J].外国文学评论,2005(2).

[5]贝奥武甫:英格兰史诗[M].陈才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Beowulf——Ancient Germanic Hero Created in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WangWenjun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

This essay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ristian factors,the combination of Christian tradition and the ancient Ger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Christian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 hero in Beowulf,which is the first epic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This epic does not only show the mythical ideology,religious conception,world view and ethnics of Anglo-Saxons,bu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Beowulf is a German hero creat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Beowulf,Christianity,Christian literature,ancient German hero

2015-01-22

王文俊(1980—),女,云南昆明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与文学教学研究。

① 本文属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基金项目(12YNUHSS006)产出论文。

I106.2

A

1673-1395 (2015)04-0040-04

猜你喜欢

史诗基督教上帝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120秒的“上帝”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史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
是否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