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本原理念
2015-02-20俞念胜郑龙发
俞念胜,郑龙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
——基于教育本原理念
俞念胜,郑龙发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评价不仅是新时期教育回归本原的客观要求,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应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方向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整体性和延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细化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评价过程是提高教学评价的实效性、有效性和长效性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评价原则;评价主体
弄清楚教育本原问题是我们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和教育本原理念关系的前提,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
一、教育本原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教育回归本原的客观要求
何为教育本原?“哲学上对‘本原’的思考凸显为一种刨根问底的探寻精神,始终把理解世界的 ‘始基’或‘构成要素’作为第一问题。”[1]弄清楚教育本原问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本原应该是为了让‘自然人’成为不被社会思潮所裹挟的‘社会人’,是祛除心灵污染的过程。”[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相统一的课程,它既要对大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帮助大学生实现其价值,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行为的恪守都起着导向和规范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无疑是对教育本原这一概念的最好解读。如果教育一旦成为“纯粹传授科学知识,探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技术、方法、手段”,那么学校教育必将远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在本质上,教育本原应该理解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塑造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即教育的客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成为追求一种有思想、主见和积极的自由全面的个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授课教师讲授的理论自觉转化为思考问题的指南,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努力践行,能够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的视域下,自觉地担当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践行者和弘扬者的责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贯彻《意见》的客观要求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3]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涵盖的五门主干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效能困境”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生命线”作用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运行机制、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明显的缺失。在新形势下,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有助于对理论的自省和教育本原问题的反思,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的反思就是一种思想理论的自觉和负责任的响应。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应改变只重知识性和笔试测试的单一评价模式,回归到“知性”与“德性”“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教育原点上来。这种评价模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是 “应然”和“实然”的统一。“一个教师从口袋里掏出来的用以擦拭自己颜容的手帕都务须干净整洁,又何况从心灵里掏出来用以滋养学生成长、进步的精神养料呢!”[4]在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和复杂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手帕”的干净整洁,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堂教学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推动高等教育在发展方式与治理方式上的双重转型,是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最为关键的两大任务。”[5]自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目前各省教育厅都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并立项了一批教学改革项目,这些项目的立项是新时期深化高校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客观反映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更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客体和中介的合力作用,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的结果,找出教学问题和症结,帮助教师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强调以育人为本,在教学内容上,授课教师应该在提升学生的素质上下功夫,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还应注重“教”和“学”的融合,在授课中控制讲授时间,让学生学的时间多于教师讲的时间,培养学生结合国内外的热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原则是人们所制定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原则,即评价主体在评估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规范。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复杂过程,为了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和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教学课堂正逐渐发生转变。慕课、微课的出现正改变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并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是其最根本的属性,正是由于这一特性需要我们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中要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6]。因此,评价方案、评价指标、评价统计等各个环节都必须能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教学规律,要具有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有效性的衡量指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构成其主要内容。坚持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两者相统一。而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面临着教学内容的理论性高、系统性强等问题,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必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在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基础上,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下功夫,从而提高理论教授的传播能力,真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可操作性指的是评价指标具有可测性、可控性,能在评价实施时便于操作。主要有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是否符合实际的具体可行、评价标准设计是否合适、评价组织是否精干等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过程作为一种反馈与矫正相结合的客观实践活动,是通过制定的科学指标来检测授课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度,通过评价的结果呈现授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授课教师可以据此改进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在教学目标基础上的具体化和行为化,所有的指标和选择项必须简洁、准确,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实现互补,因此,我们在构建评价具体指标和整个体系时就必须要和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相契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偏离高等教育的目标,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坚持方向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性原则即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评价的目的要与国家要求和教育的目标相一致。这就要求评价的主客体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教育主体要充分发挥和挖掘自己的教学潜力,教育客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其发挥导向功能。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性原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文件精神,大力加强高校思想理论课建设;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的国家课程”[7],其课程性质的方向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方向性,要坚持课程与教学大纲、计划和教育目标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来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案,其教学评价应注重对评价本身的评价即元评价。一方面对评价方案的评价是取得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的前提,这就要求评价方案的对象、目的、标准要明确且权重分配合理;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和效用的评价也很重要。被评价者接受评价的结果与否取决于评价的信度和效果。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会将相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将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表现,因此,评价功能发挥得好对被评者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三)坚持整体性和延展性相结合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这种评价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反映教学的各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各组成要素构成的各个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评价要将教师的“教”与“学”统一起来,进行整体性评价;另一方面,评价要整体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整体性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从表象上来看是对单个授课的教学进行评价,实质上是对某一课程的整个教学团队的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历了集体备课、教师经验交流、相互听课等一系列的教学团队的整体劳动。教学评价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要统筹规划,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评价指标,也不能以偏概全,必须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在发展的视域下不断更新调整评价指标以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延展性原则在于,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还要接受所在单位、企业和公司的评价,主要包括其与领导、同事的人际关系处理、自己的思想品德状况等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评价要立足于高等教育的定位与使命,积极构建自身发展的“新常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需要对传统的经验化、感性化的评价进行变革,进而采取一种现代的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的评价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长效性。
三、对教育本原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思考
(一)加强评价主体互动,提高教学评价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时应注意到该课程的特殊性。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高校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主体,要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授课水平必须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定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需要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科学、良性的互动机制。
目前,听课制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高等教育改革采取的建设性、战略性的改革举措。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相互之间的听课、评课是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系、教研室组织的集体听课和教学观摩可以集中集体的力量达到“解剖麻雀”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高校重视不够,没有很好执行这一制度,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承担着整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学任务繁重,使得听课、评课流于形式或只在学校检查时走走过场。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听课、评课制度,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的对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学生的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最有分量也是最有价值的评价。通过一学期的授课,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风格、教学水平都有较为客观的认知,因此每学期期末的学生测评基本能反映教师的授课水平。但在现实中,相当多的学生对评价认识不到位,评价的随意性较大,尽管很多高校在技术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这种情况仍然不能杜绝。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学生评价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反映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
评价主体不仅包括学生和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部门。在高校中教学管理部门主要是教务部(处)或下设的督导组。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学技能比赛或随堂听课两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各高校基本上每学年都会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活动,这已成为检验教师教学和教师展现其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舞台,随着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因其评价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性,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的随堂听课也是对授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容易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往往不能全面反映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要发挥教学管理部门的指导作用,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力的评价主体互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评价主体的系统化、科学化,才能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增强教学评价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以知识学习为逻辑起点,以理论、观念内化为中介和过程,以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行动为逻辑终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考核为第一要义,以道德品质评价为核心,以信仰测评为最终归宿。众所周知,评价指标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上考量评价指标体系,要想达到预期的评价目的和效果,就必须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效果为核心的评价内容,并将此核心内容融入到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反映教学的思想性和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指标体系要采用科学的量化方法。很多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在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这种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水平。因此,对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扩充和量化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如可以对授课教师的授课表达、教学互动、能力培养、教学风范等方面进行指标细化。
(三)规范评价过程,确保教学评价的长效性
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过程不仅需要完善监督制度,还要加强反馈力度,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整体评价。原有的评价机制在操作上不规范,存在以偏概全等现象。规范评价过程,首先教学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和引导。教学评价一般是在每学期期末学校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学生登陆相关系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在评价的环境方面,需要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让学生自觉、客观地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其次,应及时将学生评价的结果反馈给授课教师。各校的评价结果一般都是以核算之后的权重分数呈现出来,这种反馈的结果实效性不强,应建立完整的系统将学生评价的具体指标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要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通过这些措施查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1]杨玉东,徐文彬.本原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理念、实践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20).
[2]田争运,张迪.“教育本原”的实践反思[J].理论导刊,2011(11).
[3]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N].人民日报,2015-01-20.
[4]沈壮海.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线、基础和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5(6).
[5]陈先哲.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双重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11.
[6]以高度的使命感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论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5-01-22.
[7]李继兵,陈洪涛.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N].广西日报,2010-09-22.
(编辑:文汝)
G642.0
A
1673-1999(2015)12-0047-04
俞念胜(1984-),男,博士,安徽省池州学院(安徽池州247000)管理与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郑龙发(1970-),男,博士,安徽省池州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思想史、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2015-08-15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教育本原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校评价模式创新与实践”(2014jyxm400);池州学院应用性高等教育保障体系建设项目“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建设”(院字2013〔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