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与对策: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研究
——基于广西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2015-02-20伍柳氏张海燕

关键词:学生党员政治制度

伍柳氏,张海燕

问题与对策: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研究
——基于广西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伍柳氏,张海燕

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表明: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不容乐观,除少数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认同外,多数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政治认同歧误,政治认同总体偏低,且存在认同盲目性和认同人格分裂现象。主要原因是因为社会现实、学校教育、网络环境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的不良影响。要消除社会负面影响,加强政治认同教育,营造健康网络环境,注重社会政治实践,强化自身政治素质,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和健康的政治人格,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水平。

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与对策;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国家、政府、政党、政治理论、政治制度等认同对象所形成的一种信任感、归宿感和依赖感,它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政治认同如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也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问卷设计、调查方法与样本选取

(一)问卷设计

为力求使问卷设计科学、简明,最大程度地保证被调查者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确保调查结果能反映调查对象政治认同的真实现状,我们先后进行了四次试测,不断完善问卷:一是隐去个人敏感信息,以消除一些学生的顾虑,避免一些学生因此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二是不设诱导性、预设性问题,力求问卷设计科学、简明,避免调查对象因问卷设计的主观预设和诱导而不能或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避免因问卷繁冗而使被调查者失去耐心而敷衍作答;三是答案设计力求准确完整,尽量避免开放式问答,以避免因答案设置含糊不清和过多开放式回答而导致学生无从作答和敷衍作答。

(二)调查方法

问卷由课题组成员“一对一”地直接发放给相对独处而无其他干扰且完全乐意接受调查的单个学生,让其完全独立自主答卷,答完后及时收回问卷,以避免委托代发、电话问答、当面采访等其他调查方式存在的答卷回收率不高、可信度较低等问题,以避免在同一群体(如寝室、班级、会议等)中“群发”作答而存在的相互影响和从众心理的干扰,从而确保被调查者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样本选取

此次问卷调查于2013年10—11月进行,共选取了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7所高校作为调查范围,每所高校随机抽取100名大学生作为具体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了682份,其中有效问卷676份,回收率为97.43%,问卷的有效率为96.57%。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与存在问题

就现实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国家和政府构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对象,其被大学生所认可支持的程度基本上反映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程度。我们的调研也紧紧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并得出如下结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不容乐观,除少数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认同外,多数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政治认同歧误,政治认同总体偏低,同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较明显的人格分裂现象。

(一)政治认同总体偏低

调查显示,在关于政治认同的直接测试题中,大多数认同测试项的统计数据在50%以下:(1)在马克思主义认同方面,有55.32%的学生表示相信马克思主义,有37%的学生相信共产主义能实现。(2)在国家认同方面,对 “如果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国家生活,请问你的选择是?”有47.49%的学生选择西方发达国家,只有45.71%的学生选择中国;“当国家利益与你所在的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你的态度是?”有28.85%的学生回答“服从国家利益”。(3)在中国共产党认同方面,只有44.64%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这一组织的形象“非常符合”或“基本符合”自己的要求;对“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说法持肯定回答的分别仅占47.19%和34.71%;在“如果有其他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发生执政竞争,你的态度是什么?”选择“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仅占31.81%。(4)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同方面,有80.77%的学生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有“很大作用”或“有一定作用”,但只有48.08%的学生肯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观点,有35.06%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政党制度,只有22.49%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5)在政府认同方面,超过50%的学生认为政府有较强的国家管理能力,有64.35%的学生表示对政府管理国家的现况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但仅有11.24%的学生认为政府官员形象“很好”或“好”,超过70%的学生对政府及官员具有疏离心态。对于“政府的号召与倡议”明确表示“响应”的学生只占38.46%,对“官媒”表示完全相信的学生仅有2.81%。总之,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具体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能力与管理绩效有相对较高的认同,但对政府形象评价较低,对政府总体上持较高的不信任态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认同度不高。可见,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总体偏低。

(二)政治认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政治认同的盲目性就是指认同主体在对政治信仰、政治制度等政治认同对象并不认知的情况下仍对政治信仰、政治制度等政治认同对象予以盲目认同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十分明显。例如:(1)在对“你相信马克思主义吗?”这一问题肯定回答的学生中,有66.12%的学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表示“不太清楚”或“完全不清楚”。在赞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观点的学生中,有54.05%的学生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却表示 “不太清楚”或是“完全不清楚”。(2)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孰优孰劣”的比较中,认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学生中有68.53%的学生对 “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回答是“不太清楚”或“完全不清楚”。(3)在回答“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现实作用的看法”时,认为有“很大作用”或“有一定作用”的学生中有23.69%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1.67%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政治协商制度,50.6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在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没有作用”的学生中,有61.78%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有57.34%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政治协商制度,有64.13%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三)政治认同人格分裂现象明显

“人格分裂”是医学用词,指性格的多重性这一病症,其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本文借引此词,提出“政治认同人格分裂”这一概念,借以界定这样一种现象:认同主体对政治的认同与其政治身份本应一致但事实上并不一致甚至相背离。这一现象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也较为明显,尤其是学生党员。此次学生党员约占总样本数的63.46%。依理而言,这一部分学生总体上应该有较高的政治认同,但调查表明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总体也不高,相当一部分(有些选项超过半数)学生党员的认同选择与自身的政治面貌明显背离。

(1)在政治信仰认同方面,学生党员中表示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仅占62.10%,有37.90%的学生党员选择“不相信”“不知道”或“不关心”,其中明确表示“不相信”的有6.80%;相信共产主义会实现的学生党员仅有43.90%,有29%的学生党员表示根本就不相信共产主义会实现。(2)在中国共产党认同方面,对于“你是否因自己是一名党员而感到自豪”一问,仅有27.10%的学生党员作出了肯定回答,高达51.50%的学生党员选择了回避(不作答),而有21.40%的学生党员则作出了明确否定的回答;对于“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的建设与发展”的观点,仅有54.70%的学生党员表示认同,而有24.10%的学生党员则对此表示完全不认同;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学生党员也只有48.80%,有26.70%的学生党员认为中国共产党这一组织的形象不符合自己的要求;问及“如果有其他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发生执政竞争,你的态度是什么”时,仅有38.20%的学生党员明确表示 “支持中国共产党”。(3)在国家认同方面,面对“如果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国家生活,请问你的选择是?”只有48.50%的学生党员作出了选择中国的回答,有29.10%的学生党员选择发达国家,有15.60%的学生党员选择了其他国家,还有6.80%的学生党员选择“不知道”或不作答。(4)在政治制度认同方面,仅有26.90%的学生党员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有27.80%的学生党员明确不赞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说法,有38.70%的学生党员认同 “只要能够发展中国选择什么制度都行”的观点,有43.20%的学生党员认为中国应该选择 “自主选举、多党竞争、权力制衡的制度”,仅有39.50%的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表示认同。

三、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无论从一般统计学的意义上看,还是从大学生自身身份的内在要求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堪忧,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受到较为系统的政治认同教育的知识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肩负着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所以,他们不仅应该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较高政治认同,而且更应该具有符合自己特殊身份的较高政治认同。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值得深思。对此,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之所以形成上述状态,其主要原因有几点。

(一)社会负面现象影响

调查显示,对问卷最后一题“你认为你所形成的以上认识和看法,主要受到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可多选)”,有81.80%的学生选择了“社会现实”,是所有备选答案项中被选率最高的。这说明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影响最大,是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最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上升,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赢得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认可。但另一方面,伴随改革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发展相对滞后、贫富悬殊、社会不公、贪腐盛行、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以及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医保问题、社会治安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生产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形成了强大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社会正面现象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许多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制度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政府管理国家的能力以及对指导党和国家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动摇、质疑甚至不信任。

而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涌入,这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些冲击虽具有积极的一面,但也使许多大学生模糊或迷失了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判断。倘若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判断分辨能力不够强,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困惑和苦恼:社会主义是否真的优于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是否真的能够实现?我们国家能否实行自主选举、多党竞争、权力制衡的西方民主制度?如果这些问题不弄清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好感、对自己国家的嫌弃、对西方国家的羡慕等错误价值观也就易于形成。

此外,社会现实也是导致政治认同人格分裂的根本原因。毋庸讳言,当今社会已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分裂”现象,如理论与现实一定程度的脱节甚至背离、有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言行相悖、社会的诚信缺失等。社会的这些不良现象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而形塑成言行不一致的心理—行为性格特点。同时,严峻的就业现实迫使许多大学生不得不通过提高 “政治分量”来为自己创造更有利的就业条件,不断满足就业在政治面貌、政治信仰、政治表现等方面提出的“政治性”要求,盲目地、功利性地而不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真正认同而加入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人格分裂由此形成。

(二)学校教育存在不足

调查表明:有70.4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其政治认同的形成产生影响,“学校教育”是仅次于“社会现实”的因素。这表明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事实证明,通过学校教育,一部分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正确的政治认同,发挥了教育的正面作用。但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也使一些大学生未能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政治认同,从而降低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水平,成为导致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偏低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教育不足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当前,作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主渠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描述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不适”甚至“背反”,教材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等问题的理论阐述难以全部解释社会提出的诸多现实问题,有些理论明显滞后,尤其是有些理论对社会现实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再加之教法不当以及课程本身的“实用性”不明显,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了抵触情绪,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难以使这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二是教师不当言论的误导。调查显示,有40.5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政治认同的形成受“老师言传”影响。这表明教师的言论对学生的政治认同形成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教师言论不当则必定对学生的政治认同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据我们了解,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表一些不当言论,这些不当言论往往由于“高度契合”社会现实,加之教师相对大学生而言所具有的特殊身份,因而更具表面上的迷惑性和说服力而被大学生所轻信,也易使一些大学生对自己已有的正确政治认同产生怀疑甚至否定而形成错误的政治认同。诚然,从数量上看这部分教师并不多,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所具有的“权威师者”身份却使其不当言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十分显见的。这也是国家为什么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三是相应教育功效发挥不充分。调查发现,有近30%的大学生未把“学校教育”选为影响其政治认同形成的因素,换言之,“学校教育”对于这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形成犹如形同虚设。这表明学校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相应功能,使这些大学生感受不到学校教育具有政治认同功效的存在,从而易使其中部分大学生形成政治冷漠,或在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形成错误的政治认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发展,从总体上降低了大学生的群体政治认同水平。

此外,学校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盲目性具有一定的关系,学校相应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盲目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现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都是理论化、概念化的抽象灌输,缺乏有效的政治实践体验。调查发现,对于最基本的政治实践活动——人大代表选举也仅有8.28%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大学生是被置身于政治实践之外的。政治实践的缺失使概念化的理论学习仅被大学生视为应付考试所需而始终无法内化为大学生所应掌握的真正知识,更无法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现实价值所在。因此,对许多大学生在“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什么是基层自治制度”“什么是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知识问题面前表现出茫然无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网络消极因素冲击

调查显示:有30.7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政治认同形成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传媒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形成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的消极影响也降低了大学生的总体政治认同水平,因而也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使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资产阶级消极思想文化等得以大肆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认同的形成。二是网络社会信息传播的 “无限制过滤”“群体集化”“虚拟串通”以及网络社会权力“去中心化”等特点[1]28,易于谣言的肆意杜撰和迅速传播,易于偶然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过度炒作和无限放大,更易于对政府失职行为形成大面积的口诛笔伐,最终形成一边倒的大范围网络负面舆情,从而产生舆论危机,加剧了网络对政治现实的质疑和不信任,因此极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政治认同的形成。三是网络发展使政府信任易落入“塔西佗陷阱”——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而引起人们的厌恶[2]230,最终形成网民对政府的全面否定。在此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政治现实的怀疑甚至不满也由此形成。

(四)学生自身努力不够

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关心政治现实、参与政治实践等方面缺乏应有的主观努力也是导致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水平偏低且存在一定盲目性的一个原因,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政治认知不足。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直观的、形象的政治象征认识较为清楚,对重大或偶发的社会政治事件给予较多关注,但对于常规性、稳定性的具体政治制度运作过程的知识或规范的了解比较少,显示出一定的政治认知不足。例如,对“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什么是政治协商制度”“什么是基层民主制度”这些我国根本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作出错误回答的大学生分别占22.60%、69.20%和65.80%。二是政治冷漠。调查发现,几乎所有认同测试项都有大学生表示或显示出“不关心”或“无所谓”等疏离冷漠的态度。例如:在问及“你相信马克思主义吗?”“你相信共产主义吗?”的问题时,分别有4.73%和3.99%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关心”;在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时,有1.78%的大学生表示不关心,另有6.21%的大学生表示不关心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回答“你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和“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否符合你心中的要求?”时,分别有3.40%和3.70%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无所谓”的态度;有1.48%的大学生表示对我国的选举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并不关心,有90.83%的大学生并不知道最近一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时间。虽然从调查数据上看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不是特别严重,但这一现象的存在从总体上降低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因而客观上也成为影响政治认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事实上,从政治学角度看,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程度比我们调查数据所显示的要严重得多。当然,这已不单是大学生缺乏主观努力所能全部解释的。

四、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的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我们认为要解决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纠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歧误,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政治人格,改变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水平偏低的现状,有效提升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的整体水平,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努力消除社会负面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存在。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识,消除政治质疑与政治不信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首先必须有效解决诸多社会现实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经济,体现更高更优的生产力,尽早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有效解决存在的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取得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绩效,显示出强劲美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展现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具优势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二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法规制度体系,确保公民的所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和平等实现,形成公平、正义、安全、舒心的社会环境。三是重塑政府形象,秉承“以民为本”理念,建设“勤政、廉洁、诚信、负责、务实、高效、亲民”的民本政府。四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真正“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真正体现出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组织本性,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并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取得全面进步。

通过上述努力,只有有效地消除社会负面现象,形成健康的社会现实和美好可期的社会远景,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才能证明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正确性,才能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明性,从而赢得大学生对道路、理论、制度、国家和党的认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国家自信和对党的信任。

同时,消除负面因素,建设健康社会,还是有效治疗大学生政治认同人格分裂病症的根本途径。人只有在理性健康的良性社会中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理性健康的良性社会是健康人格的根本保证。

(二)切实加强政治认同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的重要渠道。当前,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教学目标,应把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二是改进教学内容,加大政治认同教育的比重,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国家等的认同教育明确而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之形成系统的政治认同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师中心+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突出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依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来设置政治认同教育的具体内容。四是巧用先进科技,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拓展政治认同教育的渠道,丰富政治认同教育形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政治认同教育过程中来,引导他们正确理性地对待社会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现有政治体制的信任,激发他们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之志。四是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认知、政治方向和政治认同,从而教育、引导大学生消除政治无知和政治盲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

(三)大力营造健康网舆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规范网络舆论秩序,引导大学生依法、理性、文明上网。在保障公民网上言论自由的同时,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惩处无端攻击、诋毁政治之言;推广网络实名制,以强化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维护网络秩序,确保网络信息传播文明有序;运用行业自律手段来规制网络舆论,并运用技术手段过滤和屏蔽有害信息。二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应对机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测、预警和应对。在监测环节要准确判断舆论的内容用意、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并作出正确决策,及时防范化解炒作;在预警环节要及时分析掌握舆情的性质和特点,并做好相应预案;在应对环节要积极面对和主动回应网络舆论,以表明政府的真诚态度,让民众及时了解真相,从而消除民众的误解和不满,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引导网上舆论朝着理性、互信的良性方向发展。三是加强阵地建设,抢占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营造积极、健康、向善的主流舆论,形成信仰马克思主义、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普遍共识、热爱自己国家为民众所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系民望所归的网络舆情新格局,引导落网舆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四是加强网络道德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引导网商、网民增强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提高其对负面舆论的免疫力和抗扰力,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和不良信息,真正让网络成为网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四)高度重视社会政治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对政治认同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它不仅可以使人逐渐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也可以改变人已有的政治认同,形成新的政治认同。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政治实践,引导、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可以说,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是大学生真正掌握政治知识、形成政治实践意识、锻炼政治实践技能、提高政治实践素质、消除认同盲目和人格分裂,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和健康的政治人格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学生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政治实践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基本的也是关键的环节之一。通过参与政治选举、政治投票、政治监督、政治管理等政治参与实践,大学生可以真正了解什么是选举制度、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什么是基层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知识。通过依法参与政治结社、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表等政治参与实践,大学生可以行使和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宪法所赋予的各种权利,从而加深对基本政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大学生对法律制度的敬畏与认同。通过政治参与实践,可提升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感和现实存在感,增强其对现实社会、国家和政府的了解和信任。同时,通过政治参与,还可以培育大学生的理性表达意识,提升其政治参与素养。

(五)自觉强化自身政治素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取决于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政治认同的形成也不例外。就大学生而言,其正确政治认同的形成和群体政治认同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社会负面因素的消除、学校教育不足的克服、网络消极影响的祛除和政治实践机会的提供等外在因素,另一方面有赖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这一内在因素。为此,大学生必须具备这种意识自觉,充分认识到自己主观努力在政治认同形成中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强化自身的政治素质,从而形成推动政治认同形成的内在动力并与外在因素联动,共同完成大学生正确政治认同的形成和群体政治认同水平的整体提升。对大学生而言,自我强化政治素质不仅因其所负历史使命是应该的,而且还因条件具备是可行的,因为大学生已是成人,心智发育较为成熟,有一定知识积累,具备自学能力。总之,大学生应不负党和国家厚望,自觉肩负起历史重托,倍加珍惜美好时光,充分利用大学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极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政治知识,夯实理论功底,消除知识盲点,培育理性认知,提高政治素养,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

[1]谢金林.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J].社会科学, 2008(11).

[2]颜佳华.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4卷[C].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3.

(编辑:文汝)

G641

A

1673-1999(2015)12-0030-06

伍柳氏,本名戴回天(1969-),男,苗族,博士,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基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张海燕(1986-),女,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2015-08-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协商民主的国家认同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研究”(14XZZ004);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广西大学生政治心态实证研究——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2010B45)。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政治制度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