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如何“重塑”印度?
——吐尼·胡伯专著《圣地重生:朝圣和印度佛教的藏族再造》评介

2015-02-20才贝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圣地朝圣藏传佛教

才贝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0)

西藏如何“重塑”印度?
——吐尼·胡伯专著《圣地重生:朝圣和印度佛教的藏族再造》评介

才贝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0)

《圣地重生:朝圣和印度佛教的藏族再造》是西方藏学家吐尼·胡伯关于藏族朝圣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基于海外民族志田野资料和藏文文献,丰富多面地阐述了西藏的印度“认同”。考察了在藏传佛教当代化的语境中,圣地的创造与发明以及藏文化对于“印度”的想象和重塑。

朝圣;西藏;印度

《圣地重生:朝圣和印度佛教的藏族再造》是吐尼·胡伯(ToniHuber)关于藏族朝圣研究的力作,考察了在藏传佛教语境中圣地的创造与发明以及藏文化对于“印度”的想象和重塑。

一、作者及相关研究简介

吐尼·胡伯(ToniHuber)是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院教授、西藏研究项目主席。主要从事教学和研究有关人类学、藏族文化历史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喜玛拉雅社会。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仪式、宗教、有关自然环境的社会实践和态度、远东喜马拉雅藏缅语系人口的民族志以及现代西藏社会发展和变革等各个方面。

《圣地重生:朝圣和印度佛教的藏族再造》[1]是他关于西藏朝圣研究的最新著作。作为国际藏学会杂志的撰稿人,他最近的学术文章,包括《藏族佛教社会的暴力》、《西藏北部的羚羊狩猎;野生动物生态的文化适应》、《通过密封(rgya sdom-pa)控制领土:西藏的政教实践》等。同时,他还主持了几项关于藏族文化区域中聚焦牧区的研究项目。

朝圣人类学研究是吐尼·胡伯藏学研究的焦点,他曾持续关注藏族神圣地理研究[2],对藏族朝圣提出过重要的见解,如在其论文《把奈“Gans”放回奈廓“Gans-skor”:藏族朝圣实践的再思考》一文,在藏文语境下探讨朝圣概念,一别把奈“Gans”与佛教超自然的规则联系起来的做法,从藏语文的角度对奈“Gans”进行多层次多棱角地分析和解释,并提出奈“Gans”作为藏族特定的地方分类,包含一种道德和神圣权力。在现代西方学者那里,奈“Gans”一

般被解释为“地方”,而“Gans”也有“居住”的意思,是动词,在关于“Gans”的很多词组中,藏族更强调“存在”的涵义,这与藏族的灵魂概念拉“Bla”有密切关系。拉,既居住在人体内,有魂神一体的含义,也居住于人体外,像是山、湖、石等,这些藏族民间最古老的概念是产生奈“Gans”的基础。他提出把奈“Gans”放回奈廓“Gans-skor”,其实也就提出了要在藏族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来探讨藏族关于朝圣的概念。[3]

二、该书主要内容

该书分为佛陀土地的定居与迁居、印度圣地的再造、圣地的现代重生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印度作为佛陀圣地和佛教神圣地理这两种不同的知识和行为系统,指出作为一种与仪式相关的“地方转移”,宗教旅行或朝圣在圣地的塑造中发挥发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提供一系列13世纪和19世纪之间的详细案例,说明印度地方和地形中的藏文化模式应用的不同类型,以“重塑”、“重新发现”、“转让”、“复制”、“殖民”为特征,指出藏传佛教是影响邻近地区历史变迁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揭示了现代印度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藏传佛教在印度的复兴,揭示了西藏对印度的重塑方式——作为西藏的一个“地方”。最后作者指出,“新”印度作为一个现代佛教的地方,仍然是西藏关键的文化源头,尽管包括西藏难民在内的藏族对于印度实际的态度往往是矛盾的。

作者强调该书在一般的意义上运用的“In⁃dia”、“Tibet”、“Tibetans”这三个概念,致力于揭示西藏对于印度的态度以及经验。同时强调“西藏”一词是在更为广泛的生态、地理和人种的意义上来界定,承认“藏化”的多样性和地方性,并指出,印度作为圣地是这些多样化中的共同点。

三、该书的研究思路及主要观点

作者对于西藏的印度“认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特别是在运用海外的田野经验和材料方面,具有启发性。

在前言中,作者分“通过西藏这面镜子看印度”、“为什么是印度?”、“藏印关系”、“历史的盲点”、“印度作为西藏的地方”、“南亚和西藏佛教的转变”等六个部分呈现自己的学术思路——“我已经意识到很多声称西藏和印度之间的神奇的物理连接,是他们的门户和通道,联结着两地的地下水体,甚至是一些地貌类型,如山脉、巨石,这已经通过空气从印度穿过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迁移至西藏的土壤。”[4]他指出在浅显的层面上,印度以圣地的方式在青藏高原“栖居”。在深层的涵义上,在通俗的、口语化的、强大的叙述和仪式传统中,西藏致力于表达和实施与印度的重要关系即作为藏传佛教神圣的地形或区域。

作者细致地分析了西藏人的“印度”观,认为西藏持续地接受“印度”作为藏族文明的母体,甚至赋予印度高于自身的地位,这是值得关注的。“印度”是一个理想化的产物,作为藏传佛教经典的来源,是佛教哲学中复杂思想如智慧和慈悲的缩影,是超级的文化英雄以及众优秀弟子、一系列密宗修行者和魔法师的来源。印度作为一个神圣的来源,已经构成了藏族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成为藏族社会内部协商的权力、权威及合法性的来源。由此,作者进一步指出印度是西藏的一个地方、目的地、地形甚至“领土”,更是“他者”。作者探讨了印度作为西藏知识的对象,有趣地谈到“世界最高的高原居民一直保持着一种仪式关系到亚洲南部低地,特别是通过朝圣的惯例,选择印度作为他们的‘圣地’”[5]。

作者还强调,在藏印关系的学术研究中,印度总是被忽略,或做最简单的处理,因此,需要一个兼顾两者的视角来探讨藏印关系,需要研究藏人进入印度社区的活动,佛教精英在南亚的宗教活动以及印度现代佛教的复兴运动。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从吐蕃王朝起藏族的印度“认同和态度”以及之后各个时期,特别是18世纪后,藏族在南亚的宗教活动如人口迁移、流亡、朝圣行为,所造成的佛教胜迹、现代藏传佛教在西藏和印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南亚佛教复兴、摩诃菩提协会朝圣产业、新的舍利崇拜、宗教领袖朝圣或传教活动等深度个案的呈现,试图从世界佛教宗教发展和革新的事件中,

将藏印宗教关系置于20世纪的新语境中。

结语

南传佛教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取得较大成果,海外藏学与南传佛教人类学研究有较好互动,如塞谬尔(Geoffrey Samuel)《文明的萨满》(Civilized Sha⁃mans:Buddhism in Tibetan Societies.1993)中对于史拜罗(Melford E.Spiro)和谭拜尔(Stanley Jeyaraja Tambiah)分别对于缅甸和泰国佛教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对话。国内学界较缺乏关于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的比较研究视野之作。该书是在世界宗教发展背景下对藏传佛教与印度关系的现代阐述,特别是从现代印度佛教的复兴及朝圣来理解藏传佛教,这种由外而内的视角,对国内学术,特别是对中国藏学,无疑具有借鉴和推动作用。但必须指出这也是该书的一大缺陷所在,因为毕竟忽略了中国作为西藏的大背景,谈藏学的核心问题,如果把中国西藏单独剥离出去,显然缺乏某种内部视角。据了解,作者正着手准备一本关于藏族社会狩猎的研究著作和一部关于一个未曾公开的藏缅语族高原人群“玛”(theMra)的民族志,不禁让人拭目以待。

附:该书章节目录

数据列表

致谢

转写说明

导言

第一部分佛陀土地的定居与迁居

佛域的转换

西藏的佛法知识和时代错置

去往世界中心的旅行

印度密宗和其在西藏的挪用

第二部分印度圣地的再造

阿萨姆邦的涅槃

返回世界的中心

阿萨热的诱惑

旁遮普的珍贵上师

第三部分圣地的现代重生

考古和佛教印度重生的话语

遭遇现代圣地

流亡在佛陀的土地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注释及参考文献]

[1]Toni Huber.The holy land reborn:Pilgrimage&the Tibetan reinvention of Buddhist India.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and London,2008.

[2]参见Toni Huber:Scared Spaces and Powerful Places in Ti⁃betan Culture,A Collection of Essays,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1999.其中载其论文(1)把奈“Gans”放回奈廓“Gans-skor”:藏族朝圣实践的再思考,PP:77-104.⑵关于冈底斯山和玛滂雍措朝圣的藏文指南(合作),PP:125-153.

[3]才贝.西方“朝圣”视野下藏族“神圣”地理研究及其分析[J].中国藏学,2010(1);国内相关评介也可参见苏发祥主编.人类学视野中的安多藏区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4]Toni Huber.The holy land reborn:Pilgrimage&the Tibetan reinvention of Buddhist India.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2008.P2.

[5]Ibid,P6.

[特约责任编辑 黄维忠]

[校 对梁成秀]

B948

A

1003-8388(2015)02-0069-03

2015-02-23

才贝(1976-),女,藏族,青海贵德人,现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文化。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藏族跨区域神山朝圣及国内外影响研究”(项目号:14BZJ0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社会变迁中藏族山神信仰及农牧社会秩序研究”(项目号:13YJCZH004)的资助。

猜你喜欢

圣地朝圣藏传佛教
PATHS OF FAITH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布依少女
蘭亭——他和他们心中的圣地
朝圣
圣地延安 告别贫困
五“地”五“乡”圣地高平
元西行景教僧朝圣路线考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