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剧核心优势探析
2015-02-20李荣胜
栏目剧始创于1994年,开山鼻主是重庆电视台创办的《雾都夜话》。这种节目因为“出身卑微”,具有本土化、草根化特征,在国际上几乎找不到它的原型,于是这种原创节目直到2004年才有一个统一的称谓——栏目剧。到2006年前后,大家之所以去关注它、研究它,是因为它收视火了,不少地面频道制作播出的栏目剧高踞当地收视率榜首,土制的栏目剧居然也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节目,比如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就曾经形成全国电视界有名的“雾都现象”。
从1994到2004,再到2014年,栏目剧一晃眼走过了20年,栏目剧在市场上耀眼的江湖地位已成过去。近两年,在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栏目剧委员会主办的年会上,一些创作人员谈得更多是从业的困惑——题材枯竭、后劲不足、收视下滑等等。与此同时,一些老牌的、红极一时的栏目或偃旗息鼓停办,或是在收视下滑中找不到前行的方向。那么,栏目剧是否真的就彻底沉沦?盛极而衰是它必然的宿命吗?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唱衰栏目剧还为时过早。
栏目剧是否有前途?值不值得精耕细作?业界不看好的意见还是占多数。2011年3月,广西卫视试播栏目剧《警戒线》就遇到该问题,在对节目的收视预期进行评估时,唱衰《警戒线》的声音占据绝对主导。但不可思议的是,随后的一个月,《警戒线》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收视率回击了多数人对它的质疑。广西卫视于2011年5月30日正式排播《警戒线》(每周四期,每期时长40分钟),仅仅一个月,四期节目在南宁的收视率最高达到4.317;全国收视率最高为0.352省级卫视排名最后达到第三名。即使在节目调整后播出时间顺延至23:00播出,其在全国的收视率仍然高达0.291。《警戒线》在市场上的表现足以说明,评估一个栏目的前景,不能只看节目外在的品相,得仔细掂量它核心的优势在哪里。
1栏目剧与电视剧
栏目剧刚出道的时候实际就是方言剧,资金投入低,演员表演业余,拍摄制作简陋,剧本创作不专业。可就是这么低端不入流的影视产品,居然把一些大投入、大制作、大腕云集的电视剧打败了。
有人说,栏目剧的优势在于剧中的演员说着方言,活脱脱就像身边的大伯、二叔、大妈、二姨围着你唠嗑,这种乡音乡情的冲击,打破了普通话一统荧屏的格局,提升了栏目剧的关注度。该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绝非栏目剧赖以生存的根本。影视市场终究要回归其正常规律,老拿乡音乡情说事绝非长久之计,现在大多数的栏目剧均改为使用普通话演出。
其实,栏目剧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贴近性。它取材于当下真实的生活,篇幅短,情节密度高,介入现实快。比如,2013年11月27日,著名歌唱演员李双江的儿子涉嫌强奸案二审判决后,广西卫视在一周后随即制作播出了以该案为蓝本改编的栏目剧《宠子成狂》。
网络推手秦志晖被网民称为“谣翻中国”。雷锋的皮夹克、张海迪移民贪腐、李天一非亲生等被热炒话题,均为秦志晖无中生有炮制;杨秀宇则是网络推手界的另一面“旗帜”,天仙妹妹、出售剩余人生、干露露等耳熟能详的网络事件,皆出自此人之手。在秦志晖和杨秀宇被警方逮捕之后,广西卫视迅速推出了据此改编的栏目剧《网络黑社会覆灭记》,社会反响良好。
很显然,栏目剧介入现实如此之快,是电视剧望尘莫及的。反观当下的电视剧,讲历史的多、戏说多、白领多,叙事节奏较慢。此外,栏目剧可以边拍边播,不用送经国家广电总局审查,节目具有一定的时效,还可以插播广告。
2栏目剧与社教专题
广西卫视的栏目剧《警戒线》在正式开播前,台里曾有人直言,《警戒线》的收视率绝不可能超过涉案的专题片,专题片的纪实性现场感是栏目剧无法比拟的。非常遗憾的是,《警戒线》的收视率不仅秒杀在南宁市场落地的法制栏目,还将民生新闻、综艺节目等收视大户一同拉下马,多次创下广西电视台自办节目周收视冠军,月收视冠军。
因为栏目剧具有电视栏目的属性,一些业内人士会不自觉地把栏目剧和相同题材的专题片做比较,然后根据个人从业经历做出预判,而这种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栏目剧和专题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节目形态,不具备可比性。
专题片的纪实性很强,注重叙事的逻辑和完整性,强调客观展示人物的生存状态,其缺点是人物形象不够鲜明;而栏目剧不同,它借鉴影视剧的创作手法,故事情节精雕细琢,人物形象经过艺术再创作,栩栩如生充满感染力。
如果一定要将栏目剧和专题片做个对比,以“性价比”作为衡量的标准也许更科学。广西卫视的栏目剧《警戒线》采用制播分离、委托其它公司制作的模式,台里为栏目组仅配置4名工作人员,每周需完成4期节目,总时长160分钟。而专题片不具备制播分离的基础,完成每周160分钟的制作量,最起码得配备采编人员80人以上,薪酬成本高,管理成本大。
从制作方面衡量,同是制作40分钟的节目,专题片拍摄周期更长,节目素材量更大,场景的变化更多,节目质量管控更难。而一期栏目剧在剧本出来后,拍摄制作的周期仅需15天左右。
3栏目剧为何被看低
现在的电视台,不管有钱没钱,大家都喜欢往真人秀上凑,不惜耗费巨资请来各路名人名角,赔本赚吆喝,可一说到栏目剧,就满脸的鄙夷。栏目剧之所以遭人诟病,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它的拍摄制作欠精良。栏目剧出身卑微,但不代表低贱就是它的本色。
2007年7月,广西电视台影视频道在晚间的黄金时段推出广西原创栏目剧《南国故事会》。节目以定制的方式交给民营公司制作,每期节目的制作费大约为6000元,涵盖了编剧、导演、摄像、制作、演员、配乐、字幕、办公、设备等所有费用。如此之低的投入你还能苛求什么呢?也正因为如此,《南国故事会》的品相一直饱受非议,节目的收视也不理想。
《南国故事会》创办5年后停办,为《南国故事会》续命的是广西卫视开办的《警戒线》。《警戒线》每期节目的投入也不多,甚至于比普通编剧写一集电视剧的稿酬还要低,但比《南国故事会》的费用增加了很多,成效立马显现,无论是编剧、拍摄、表演,还是收视表现均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在投入方面,广西卫视也仅仅是浅尝辄止,没有在节目收视表现亮眼之后追加投入。
当前,栏目剧制作的总体水准虽然比较粗糙,但有良好的收视,说明它有一定的市场基础,起码不像一些综艺节目,单集的投入动辄几百万,收视却乏善可陈,这就是节目方向出现问题,砸钱也没辙。
4诱人的产业化前景
以广西卫视的《警戒线》为例,每年制作节目200期,制作团队需查阅的案例不少于2000个,总字数不少于1000万字。制作电视剧最缺的就是好故事,那么在这2000个故事里,能不能挖掘出好的电视剧题材呢?
每年200期的制作量,需要大量的演员。如果电视台或是制作公司有意识地挑选培养一些演员,是不是可以包装打造出自己的明星艺人?是不是可以为将来电视剧的生产节省出大量的成本?
很显然,当我们将栏目剧和电视剧的资源做一个整合时,就会发现栏目剧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可以赋予它无限的想象力。你可以用栏目剧的资源寻找电视剧的题材,去打磨自己的签约艺人,去发现好的编剧人才,而这些恰恰是电视台应该大力拓展的主业。然后,你不用每年都抱怨购剧的成本太高演员太贵,好的电视剧太少,你可以从买方变为卖方……
电视节目产业化多年前就有不少的电视人在嚷嚷,这种声音大多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欺骗领导。节目本身都做不好或是前景惨淡,何来的产业化?相比较而言,栏目剧的产业化明显更靠谱一些。当然,正如其它的产业一样,不是有投入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比如说,地面频道经营栏目剧,实施产业化就非常困难,它很难在全国招募有潜质的演员,培养的演员很难在全国获得影响力,资金的投入也有限。此外,电视人长期生活在体制之内,享受着不可冒犯的垄断待遇,一旦放到市场上做经营,无论是经验、意识、感觉都需要经过更多的锤炼。
随着视频网站对电视台的冲击,电视台作为视频播出的唯一终端平台的现象已经被打破,平台即资本的格局已成为过去,如果电视台不具备独特的资源,不能够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内容,很多电视台的未来就是没有未来。对于二、三线的卫视来说,抓住栏目剧这根稻草苦心经营,或许能闯出一条新路。
(作者单位:广西卫视)
【责任编辑:李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