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
2015-02-20吴燕
吴燕
(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人民医院,云南红河661500)
✿综述及其他✿
浅析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
吴燕
(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人民医院,云南红河661500)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方法 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现阶段影响我国心血管疾病护理水平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干预对策解决。结果 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临床特点,影响我国心血管疾病护理水平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因素和护理管理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结论 明确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加强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切实落实护理管理,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护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心血管疾病;护理水平;护理人员;护理管理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转变使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1]。临床研究发现,高水平的临床护理可有效缓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机体痛苦,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疾病早日康复。然而,现阶段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何有效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已成为我国临床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基于上述现状,本文就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以期能为相关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价值。
1 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
心血管疾病是对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及相关组织缺血或失血性疾病,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临床观察发现,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发病率高、预后不佳等临床特点。实践研究发现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突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睡眠不足以及其他合并症等,且病情突变后可导致患者并发相关致死性并发症,若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率失常等[2]。同时,临床观察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程较长,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病情,而现阶段临床上应用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多具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易对患者机体其他器官及组织造成损伤,具有应用局限性较大。心血管疾病所具有的上述临床特征,提示临床应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将临床护理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进一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2 影响我国心血管疾病护理水平的相关因素
2.1 护理人员因素
2.1.1 护理人员护理职业技能有待提高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较重,治疗难度较大,对临床护理的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入职时间较短,欠缺临床护理经验,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临床护理过程中易发生护理差错,难以满足患者对临床护理的需求,继而引发护患纠纷,对临床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产生影响。
2.1.2 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有待提高 部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在患者需要护理服务时,不能及时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或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不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态度冷漠、语言生硬,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增加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此外,还有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对于患者或其家属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全面、准确的回答,表述缺乏条理性,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在某些问题上产生误解,最终引发护患纠纷。
2.2 护理管理因素
2.2.1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欠缺合理性 护理管理人员未根据心内科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导致心内科护理人力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床护理的需要[3]。同时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还会导致还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延长、工作负荷增大,久而久之就会对护理人员的机体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增加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致使护理人员难以保证临床护理的质量,不利于临床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
2.2.2 缺乏完善的护理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的护理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是保证临床护理质量的基础条件,然而部分医院的护理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工作经验,未能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及时完善护理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致使护理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的应用局限性,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4]。
2.2.3 缺乏护理风险管理意识 护理人员缺乏护理风险管理意识,不能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未制定有效的护理风险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
2.2.4 护理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缺乏公平性 部分医院护理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为均分制,这种分配制度忽略了护理人员的岗位特点和劳动强度,不利于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5]。
3 提高心血管疾病护理水平的措施
3.1 护理人员方面
3.1.1 不断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 科室内聘请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科室内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及时总结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指导改正。同时,定期为护理人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促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先进的护理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回到科室后进行言传身教,提升整个科室的临床护理水平[6]。
3.1.2 重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长时间从事繁重的护理工作,接触各种性格的患者,较易产生负面心理情绪,导致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降低。科室应定期组织集体活动,鼓励护理人员倾诉工作中的烦恼,重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
3.2 护理管理方面
3.2.1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人员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应做到弹性排班,根据不同时间段内的护理工作量变化,动态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如中午班、夜班等繁忙时间段适当增加护理人力资源,避免护理人员机体疲劳,影响护理质量。
3.2.2 不断完善护理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护理管理人员定期外出深造,学习、借鉴其他医疗单位的先进护理管理经验,分析现有护理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存在的应用局限性,并及时进行完善,以确保护理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应用有效性[7]。
3.2.3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鼓励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工作,总结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并及时上报给护理管理部门。护理管理人员统计上报结果,根据存在的护理风险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和护理风险处理对策,加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风险管理。
3.2.4 完善护理人员收入分配制度 根据护理人员工作岗位特点和劳动强度制定分配制度,着眼于护理人员、护师、护士长等不用群体、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内容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做到多劳多得、同岗同酬。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护理人员的绩效,确保护人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护理人力资源的稳定。
3.2.5 制定激励机制 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护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对于工作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给予适当资金奖励。对于新入职的护理人员,护士长根据其护理技能的高低为其制定护理指标,并根据护理指标的内容规定完成时间和质量标准,若护理人员按时保质完成护理目标,可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他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总 结
多数临床研究已证明,优质的心血管疾病护理方法是辅助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够缓解患者机体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利于促进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和谐,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同时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医院不断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做好护理风险预防和处理,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学习,规范护理操作规程,重视细节护理服务,促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不断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最终促使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不断提高。
[1] 梁纪凤.浅析如何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0):445-446.
[2] 张岚,陈海花,张丽等.护士对开展心血管疾病连续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5-67.
[3] 张迎红,程红,路兰等.医务社会工作者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知识的了解及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4):26-28.
[4] 苏晓兰.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期连续性护理认知状况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3(13):75-76.
[5] 廖宝芳.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3,26(3):113-114.
[6] 王学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64-65.
[7] 陈海花,张岚,张冬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期连续性护理认知状况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5):17-20.
吴燕,1968年生,女,彝族,云南金平人,大专学历,主要从事内科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