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叙事风格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2015-02-20秦俊香
■秦俊香
中国电视剧叙事风格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秦俊香
中国电视剧虽然只有几十年的短暂发展史,却已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叙事风格类型,这些风格类型是在电视剧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成熟起来的,是中国电视剧创作者进行风格化探索的结果。与中国传统艺术和国外电视剧的叙事风格相比,中国电视剧叙事风格在整体上表现出多样化与多元化、世俗化与通俗化、杂糅性与融合性等主要特征。
电视剧;叙事风格;多样化;世俗化;杂糅性
一、中国电视剧叙事风格的形成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其《电影美学》中认为,任何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但风格和风格化是有区别的,“自然主义的或近乎自然主义的‘自然的’的作品”虽然有自己的风格,但却不是风格化的作品;而“故意违背自然的、具有某种出于有意的形式和结构的作品”①才是既有自己的风格,又是风格化的作品。巴拉兹所说的风格化作品,是对自然的生活进行了艺术加工,以一定的形式和结构反映生活的作品。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电视剧中大多数作品都是风格化的作品。巴拉兹又说:“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是可以不通过风格化发展出它的各种风格的。”②也就是说,风格化对一种艺术的发展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电视剧艺术正因为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沿着风格化的道路苦苦探索,才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艺术和国外电视剧又彼此之间相互区别的众多叙事风格类型。
中国电视剧创作者对风格化叙事的探索和电视剧叙事风格的形成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这一历程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中国最早的电视剧是文革前1958年创作的《一口菜饼子》,贫乏的物质生活,绝对权威的主流意识形态,舞台剧式的直播方式,使早期的电视剧处处模仿戏剧,表现出浓厚的舞台剧风格和政治宣教色彩。文革时期,除了样板戏,所有艺术包括新兴的电视剧几乎都陷入瘫痪状态。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一批与伤痕、反思和改革文学密切相关的电视剧作品喷薄而出。这些作品大多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所塑造的人物也逐渐由“文革”样板戏中的高大全转变为普通的百姓,主题也由对人物心灵的揭示逐渐取代了浓厚的政治说教。《今夜有暴风雨》《蹉跎岁月》等知青剧和《走向远方》《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等改革剧引起轰动,给广大观众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与此同时,随着国外各种政治观念、文化形态、道德思想和美学流派等井喷般大量涌现、精英文化的空前活跃和电影界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一些电视剧创作者也开始了电视剧形式上的探索。他们逐渐摆脱了传统戏剧和政治的影响,用极富个性化和电影化的方式,进行了在中国电视剧史上难得的风格化叙事探索,创作了许多具有散文化风格和诗意化风格的电视剧作品,《希波克拉底誓言》《南行记》《朱自清》和《雾失楼台》等就是具有文化精神和艺术风格双重探索性的电视剧代表。
20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兴起,中国电视剧逐渐背离了80年代那种精英化的精神探索和富于个性的风格化追求,形成了符合大众文化属性、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文化需要的通俗化和世俗化特征。双休日和黄金周假日制的实行,使中国人的休闲娱乐需求越来越旺盛。电视剧创作者也逐渐意识到,作为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电视剧应该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化的叙事满足观众的娱乐消费需要。于是,从《宰相刘罗锅》开始,戏说和消费历史的喜剧化风格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等层出不穷。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盛行的同时,精英文化也不失时机地借助大众文化媒介表达自己的追求,加之政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电视剧中开始盛行歌颂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时代帝王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领袖和英雄为主的史诗化风格电视剧,如《雍正王朝》等。此外,随着思想解放时代思潮的盛行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婚姻破裂问题和第三者插足问题等,反映这些家庭伦理问题的平民化风格电视剧如《中国式离婚》等也逐渐增多,并在之后蔚然成风,形成经久不衰的规模化创作。总之,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日渐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艺术样式,并且逐渐摆脱其它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叙事风格类型。
21世纪,随着全球文化的广泛融合和作为当代主流艺术样式的电视剧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电视剧制作者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强烈追逐,中国电视剧创作的跟风现象越来越普遍,电视剧的风格化发展趋势和规模化生产日益凸显,电视剧多元化的叙事风格格局更加明显。平民化、史诗化、诗意化、喜剧化、传奇化和悬疑化等叙事风格类型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审美特性。值得注意的是,与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创作者的个性化、精英化风格探索不同,21世纪的电视剧风格化创作大多呈现为流行性和趋同性的追求,为了迎合观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获得成功的电视剧进行模仿复制和拼接杂糅成为电视剧创作的主流,这在客观上也促成了中国电视剧风格的多样化和规模化发展。
二、中国电视剧叙事风格的主要特征
1.多样化和多元化特征
中国电视剧,无论是表现内容还是叙事风格,都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因为在中国,电视剧是当代影响最大、最主流的艺术样式,看电视剧是中国大多数百姓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是电视剧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为了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和娱乐需求,电视剧创作者也在不断开拓电视剧的表现领域,探索和完善电视剧的叙事风格。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电视剧已经出现了多种叙事风格类型,其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规模的叙事风格类型主要有平民化风格、史诗化风格、诗意化风格、喜剧化风格、悬疑化风格和传奇化风格等,而且这些叙事风格类型都有大量的作品作为支撑。比如,史诗化叙事风格的作品有《秦始皇》《唐明皇》《武则天》《雍正王朝》《康熙大帝》《汉武大帝》《成吉思汗》《长征》《八路军》《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北平无战事》等,平民化叙事风格的作品有《渴望》《儿女情长》《一年又一年》《咱爸咱妈》《大哥》《大姐》《大嫂》《婆婆》《空镜子》《家有九凤》《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浪漫的事》《父母爱情》《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喜剧化叙事风格的作品有《铁齿铜牙纪晓岚》《乡村爱情》《我爱我家》《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粉红女郎》等,悬疑化叙事风格的作品有《暗算》《潜伏》《黎明之前》《借枪》《独刺》《风语》等,诗意化叙事风格的作品有《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玉观音》《似水年华》等,传奇化叙事风格的作品有《亮剑》《铁梨花》《狼毒花》《红娘子》等。上述叙事风格类型都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审美品格,比如,平民化叙事风格的电视剧多强调叙事的日常生活化和平民化,注重生活的真实性、流动性和生活的质感;史诗化叙事风格的作品着力塑造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叙事规模宏大、场面壮阔,具有雄浑博大、崇高壮美的审美品格;诗意化叙事风格作品有意淡化真实的社会历史内容,重点表现创作者的主观情怀和哲思主题,追求唯美、典雅和抒情、浪漫的特质等等。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中类型杂糅现象的盛行,中国电视剧的叙事风格类型还将进一步增多,叙事风格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仍将继续。
2.世俗化和通俗化特征
中国电视剧中任何一种叙事风格类型,都与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的叙事风格类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在继承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产生背景和媒介形式的不同,它们又与传统艺术的相应风格有着很大的区别,是在与传统艺术风格的交融、汇聚中发生变异的结果,是电视剧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对传统艺术风格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的叙事风格异彩纷呈,很难一一评述,但简而论之,不外乎雅和俗两种。如文学中《诗经》有“雅”与“国风”之不同,东汉的《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民歌之别,温庭筠、欧阳修等的文人词与民间敦煌曲子词之分,唐传奇与宋话本、元杂剧的文采派与本色派之别等等。音乐中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绘画中有文人山水人物画与民间杨柳青年画之分,电影中有艺术探索片与通俗武打片和剧情片之分等等。雅与俗虽不一定有优劣之别,但却始终泾渭分明。因此,典雅富贵的风格与通俗质朴的风格一直是传统艺术的两大分野。
作为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文化产品,电视剧与传统文学和艺术具有迥然不同的产生土壤和创作目的。传统艺术无论是俗还是雅,大多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或是为了追求某种审美情趣的创作,而电视剧创作的目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得到最大多数观众的喜爱,以便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因为大多数的普通观众大多没有很高的文化层次和艺术素养,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熏陶和视听语言训练,他们只是凭着人类天生具有的对故事的喜爱和对贴近自己生活事物的认同的朴素的收看意识来接受电视剧作品,故为了适应大多数观众的欣赏水平和满足他们朴素的娱乐化需求,中国电视剧创作者们自觉地确立了以世俗生活的通俗叙事为基本特征的电视剧叙事风格特点。因此我们看到,尽管中国电视剧叙事风格多种多样,但几乎所有的叙事风格类型都倾向于世俗化和通俗化:反映平民生活的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的平民化风格电视剧备受观众青睐;适合平民百姓消闲娱乐的轻喜剧和情景喜剧等喜剧化风格作品市场广泛;而具有高雅艺术特质的史诗化风格作品也力图做到通俗化和世俗化,把传统意义上神圣而高不可攀的英雄领袖和帝王将相神秘威严的面纱脱去,让他们与普通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痛苦无奈甚至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从而拉近他们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普通观众对他们的情感和遭遇产生共鸣;即使以追求唯美和典雅风格著称的诗意化风格作品,也不忘在人物情感的世俗化和普遍的人性特点上深入开掘,以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如《大明宫词》对武则天与太平公主母女之情的表现。其它叙事风格的作品如大量的悬疑和传奇风格的电视剧则本来就是世俗化和通俗化艺术的典型代表,与传统文学艺术中的相应风格相仿。因此,尽管中国电视剧在叙事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剧的消费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使中国电视剧与传统文学和艺术中雅与俗的二元对立有明显的区别,几乎所有叙事风格类型都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世俗化和通俗化特征。
更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中国电视剧叙事风格的这种世俗化和通俗化特征,即使与传统文学艺术中“俗”一类作品的世俗化和通俗化也不相同,是“为俗而俗”的产物。传统文学艺术中具有世俗化和通俗化特征的自然质朴的平民化风格作品如“国风”、汉乐府民歌等,大多属于民间创作,创作者为不知名的底层百姓,他们的创作动机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情不自禁,因此这些作品在通俗和世俗中透着质朴、原始的真情实感。而在平民化叙事风格的电视剧中,通俗和世俗则只是创作者有意为之的一种手段,是创作者模仿生活、提炼生活后对生活进行戏剧化改造的结果,其中虽然不乏真情实感,但更多的是人为的煽情,而非情感的自然流露,缺乏某种生活的质感,是风格化的或具有某种伪现实主义风格的通俗化和世俗化。其它叙事风格的电视剧也是如此,都是在对传统艺术中相应风格进行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与传统艺术中的相应风格有交融,有汇聚,也有变异和超越。
3.杂糅性和融合性特征
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无论雅和俗、写实还是写意、崇高还是优美、婉约还是豪放等,虽然都离不开时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但都表现出某种创作者的个性化色彩和纯粹性的艺术品质,比如曹操《蒿里行》的质朴刚健、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恬淡自然、李清照《声声慢》的沉郁悲苦等。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如前所述,也曾经出现过张扬创作个性、富于艺术探索性和纯粹性审美追求的散文风格电视剧,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大众消费文化的兴盛,中国电视剧则逐渐走向了批量化生产和跟风创作的道路。加之电视剧天生具有的商品属性和大众文化特性,及中国电视剧创作所处的多元文化相互制衡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电视剧的叙事风格不再具有像传统文学艺术那样极富个性化和纯粹性的风格特质,而是大多呈现出以一种叙事风格为主导而又杂糅多种叙事风格特点的融合性特征。
当今的中国社会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各以其不同的诉求试图在电视剧这种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当代第一艺术中传播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艺术主张。既要满足主流文化表达又要迎合大众需求,还要体现精英意识的中国电视剧,很容易形成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和多种叙事风格相互杂糅的创作倾向。比如平民化叙事风格电视剧表现家长里短的大众文化需求与弘扬主旋律和传统美德的主流文化的合谋;史诗化风格电视剧宣扬盛世情怀的主流文化表达与某些创作者精英意识的表现,以及像《恰同学少年》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等。再比如一些平民化和史诗化风格电视剧对诗意化表现的追求;一些诗意化风格电视剧如海岩剧中浪漫唯美的精英意识与主流文化的歌颂主题和媚俗离奇的大众文化元素的杂糅;一些喜剧化风格电视剧如《武林外传》中狂欢化的大众文化表现与主流文化诉求的杂糅,喜剧性与悲剧性、谐谑与庄重的杂糅;一些悬疑化风格电视剧如《潜伏》等作品中悬疑因素、喜剧因素与家庭伦理叙事因素的杂糅等等。
注释:
①② [匈牙利]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286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立】